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静”;前二种“我”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三,提到三种“我”义:即“或观我周遍,或见量同身,或执如极微。”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卷一也提到与此相当的三种“我”,只是在周遍“我”中加入了“常”性。综合护法的《释论》和玄奘的《成唯识论》以及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可以概括出如下三种或四种“我”义,即“周遍我”(“体常我”)、“同身我”和“极微我”。
  窥基认为,这几种“我”涵括了全部外道“我”的观点。
  据此,可以认为,凡是涉及“我”义的,均应是外道的思想或立场。
  但是,佛却在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之“我”,尤其在阿含部经典,甚至用“我”来同时指称正法“我”和外道“我”。学界以往观点,往往视此为是“梵我”外道思想渗透佛教的结果;但本文认为,这种认识掩盖了佛教甚深法义的揭显,也曲解着经典原意。
  佛在《杂阿含经》卷二,是这样揭示外道“梵我”思想: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
  “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
  此中之“我”,便是指外道婆罗门的“梵我”。概括这一段引文,外道婆罗门的“梵我”与五蕴的关系是:五蕴是我,五蕴异我,五蕴与我相在(即五蕴在我中,我在五蕴中)。
  佛在提到正确知见——“如实知”时,也提到与此截然相反的一种“我”。佛在《杂阿含经》卷一指出:
  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此中之“我”便是指正法如来藏。总结这段引文,在佛教“如实知”状态,如来藏“我”与五蕴的关系是: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即五蕴不在我中,我不在五蕴中)。
  上述两段译文,为同一译者,属同一部《杂阿含经》,尽管二处均采用“我”一词,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佛教教理中,对二者有清晰的分判;此中将外道婆罗门“我”与正法“如是观”之“我”的比较,陈义隐密精深,但从立说逻辑看,二者已彰显鲜明性的截然分际。为何佛陀要用外道“我”来表述正法?根据经典考证,应有三种原因:一是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权巧方便说“我”。二是避免行者由修行“无我”而陷入极端恶趣空,便针对性提“我”,以警醒断灭恶趣空是远离了中道。三是佛教认为,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静”;前二种“我”正是依此而立,但这种“涅柴寂静”之所谓“我”却是以“无我”为先决和表征;正是这样的原因,如来藏就常被称为“我”,但这实是以“无我”为本质的。
  此中有着深刻的法义理趣,以下便围绕这三个方面逐一引据展开分析。
  二、如来藏“我”与方便说法的澄清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指出,如来藏是顺应外道“我”而作的方便接引。这起因于大慧菩萨的发问:“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佛回答:“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并指出,佛说“如来藏”的用意是:
  ……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意谓,如来藏“我”之立说,只是佛为“计我”外道和惧怕“无我”的愚人而作的接引方便。由于外道思想和凡夫愚人全与“我执”相应,使用类似于“我”的如来藏语词,可以开启安抚渠等对正法的初步信受奉行;而最终目的是:
  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解脱门”便是空、无相、无愿,这指的正是如来藏涅槃的“无我”德性。由此可看出,立如来藏语词是方便,实质是要使之过渡到远离“我”见,最终令入“无我”的“三解脱门”并速成无上菩提。而且,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还指出:
  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这里明示,如来藏与“无我”等价。但据上种种以及此句之“善巧方便”,自古及今,却有众多学人视如来藏为非了义的方便说法,实质这是只知其一的误读错会。诚然,在这里读出了佛方便安立如来藏的含意;但是,“如来藏”包含有语词和实义等两项指向。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字面浏览而草率将如来藏视为方便善巧,便没有真正领会经意。佛陈说的语境其实隐含深刻思想,只有作详尽梳理,才能辨识认清。
  佛在经中,坦然直面如来藏思想与外道“梵我”思想完全不同后,便提到有多个语词可以用来表述如来藏实义: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此中有“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这实质已在揭示,“如是”十二个语词,即“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柴、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能够用来替代如来藏一语而指向实义;在用这些语词之后,针对“愚夫畏无我句”,佛才最后说如来藏一语。
  从这里能看出,佛在此不是用十三个语词(加上如来藏)来表述十三个对象,而是用十三个语词表述同一个语义对象。而且,在此可以初步看到,如来藏与十二个语词所表的对象等价。为此,“如来藏”的方便善巧说,应是仅止于语词。
  这便将涉及到从理上对“义”和“字”进行区分,且看《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的一段开示:
  萨遮尼乾子言:“大德舍利弗,汝知何者为‘义’?何者为‘字’?”……尔时,萨遮尼乾子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所言‘义’者,名不可说;说不可说,名之为‘字’。……所言‘义’者,不可动、不可知、不可戏论、不可分别、不可生、不可聚、非物非实、无我、非起、非可取、非可依,远离一切依言语名字;所言‘字’者,思惟、数、称、量、观察,令他解,名之为‘字’。……”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3219.html

相关专题:sci论文代发 通信专业论文


上一篇:斯宾诺莎宗教与迷信相区别思想意义简论
下一篇:灵验记中的佛典信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