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原生态文化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分析(3)


 二、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 
  原生态文化活动在当代是多元的,包括人们的原生性生活资源或生活方式的需要,也包括人们用于商业开发的需要,因而出现了对待文化的不同情况,如侗族大歌在鼓楼里被自娱地歌唱,与在歌厅和舞台里商业性演唱是两种不同的情形。它们包含了原生态文化的内在矛盾,前者的维度属于真正的原貌性保持,后者属于重构性消费。二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对立和张力,也使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矛盾。 
  2013年9月27日至29日,贵州省黎平县举办第六届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之际,召开了“侗族大歌、侗戏保护与传承的全国论坛”学术研讨会。会上有学者针对侗族大歌从鼓楼的传统演唱模式改为现代化舞台和其它形式和场景的演唱情况,提出现代化舞台和其它形式和场景的演唱已经不在原有的文化背景上表达,这种情形是否仍属于侗族大歌提出了疑问,即如何理解原有文化背景与新文化背景下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的差异,人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已经发生了这种变化的侗族大歌,即在现代化舞台和其它形式和场景演唱的侗族大歌是否仍属于侗族大歌? 
  毋庸置疑,现实的侗族大歌演唱已经包括了以上这两种情形。针对这种情况,人们认识上也形成了两种态度:一是基于传统社会背景和要素的要求,只有在鼓楼演唱的侗族大歌才是原本意义上的侗族大歌,即原生态侗族大歌,而在现代化舞台和其他形式和场景演唱的侗族大歌则不是原生态的侗族大歌;二是从文化理解为变化和发展的范畴来看,只要包含传统的基本要素,都应可以归入一定的范畴。因此,那些在现代化舞台和其它形式和场景演唱的侗族大歌也应是侗族大歌。 
  以上两种观点表达了原生态文化的两种实践主张和分野,即原貌性范畴与重构性范畴之别。在理论上,范畴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存在类别的规定。原生态的原貌性保护,更多地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一般以维持对象原有状况为基本目标,即不以改变对象原因状况为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原貌性保护,不允许改造、加工,有的甚是不能移动。之所以如此,在于不只是文化遗产载体容易被损坏、被腐蚀,根本原因是维持文化遗产载体的原貌才能保持它作为历史媒介的意义,完整提供其应有的文化信息含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制定有各种公约,各国也相应出台有关法律或条例,都从价值目标和技术路径等各种层面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和要求。我国许多文化遗产都以原貌性保护为主。个别项目需要恢复重建,那也是以原貌性为准则。文化遗产的旅游参观,都要求实施限制性规定,目的是解除过度负荷形成的对项目的破坏,不能因经济目标而牺牲遗产性质,造成破坏性开发,这是有严格规定的[1]。 
  而非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思路则不同,往往以生产的形态出现。它们的文化内容不一定是经典性的,通常是世俗性和大众化的,是民间普遍参与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实践,没有严格标准和技术指标,属于自由运用。而之所以如此,在于这些文化的出现,它本身的发生是适应工业、商业的市场社会转型,使传统范畴实现价值重新发现并转换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和能够融进当代社会生活的现象。文化产业化现象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把握、利用传统资源、技术的行为。因此,在许多以原生态文化冠名的企业、产品中,传统资源和技术是进入生产领域的,对传统资源的利用是可以加工、改造的。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原生态活性炭科技有限公司,它生产的是清洁空气的各种活性炭室内产品,它使用了原生态概念,这是从排除工业污染维持传统的“生态”环境的价值目标和功能来设计产品的,它只是在价值理念的功能追求上关联了传统,但是在项目的原料、技术和使用场景上都属现代[2]。 
  根据这些事例,原生态文化实践又具有了不同于原貌性保护的一种重构性形态,这种形态具有促进文化发展的特征。基于此,人们以“原汁原味”来描述和使用原生态文化概念,不包括重构因素或排斥重构因素,那只是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片面指认。 
  事实上,原生态文化活动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是原生态文化在资源上来源于传统,因而基于文化遗产的视角强调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则主张原貌性保持;而另一方面,原生态文化产业化需要面对市场,从而基于市场开发的商业视角则强调的是在文化范畴内实现价值重新发现并重构为当代社会需要的对象客体和产品。原生态文化本身包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它就是这样一种矛盾性的结构物。如果过于强调传统因素的偏向,它就抑制了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弱化了文化的当代性及其意义,使文化本身逐步丧失传承功能,出现流失的可能。而如果过于强调对传统的现代加工和创造的偏向,那它就减弱了传统性,从而丧失文化的独特性,对文化的多元性也造成损失,在另一个层面上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流传,或者直接取缔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存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危及民族的认同本身。 
  以上这两种情况,反映出人们的主观意志形成的两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见。基于维护传统这一立场的人们认为,原生态文化就应该是原貌性保护,把“原汁原味”当作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苛求人们对任何文化遗产都不能改动,在静态上谋求文化的历史保存价值。而基于开发需要为立场的人们,认为文化是活态的,静态保护只是一种虚幻[3]。因此,应当面向当代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才能利用并表征其价值。这两种规定构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诚然,原生态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资源的文化再生产,所包括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就是原生态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表达了文化以此为关系衔接过去和面向未来。这种关系是辩证的,即一种扬弃的关系。传统不过是现代体现出来的传统,而现代不过是过去发展而来的现代,现代是包含对过去继承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此,原生态文化现象在实践上就是矛盾的,表现为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社会实践不能否定这种对立和张力,而在于如何把握好这种对立和张力,即掌握这种矛盾关系的度。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原生态文化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分析(3)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4615.html

相关专题: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林学院 西北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学院学报投稿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 浙江林学院是几本 浙江林学院分数线 福建林学院学报 黑龙江中医药杂志投稿 创新5.1接口pci


上一篇:商品拜物教:价值关系的矛盾本性及其颠倒幻象
下一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