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导致地区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就业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新的形势和任务,客观上要求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二是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2008年11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党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针对这些压力和考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坚持与完善。2003年8月2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随后,在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对这一概念作了阐述,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作出了精辟的概括。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次,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使党对发展的目标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再次,根据发展的新要求,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最后,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积极响应,对发展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这也启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既要充分把握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并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任务、方针和政策,形成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发展观。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长期艰巨的任务,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困难与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关专题:商标查询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