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弘扬儒家精神以巩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

  摘要: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创造出优良、丰富的文化。其中,以孔、孟思想为宗,而揭橥人本、强调伦理、倡导道德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与生活文化的主流核心。依凭着以儒家精神为核心底蕴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数度撑过了几乎亡国的大灾难。近年来,炎黄子孙虽由睡梦中觉醒了,却又面临着科技及工商急遽发展而来的狂风巨浪。当此之际,如何重拾民族自信心,进而巩固永续发展之鸿基,诚乃吾辈责无旁贷之要务。唯有加强弘扬儒家精神,才是巩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 
  关键词:中华民族;儒家精神;伦理;道德;民族魂;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1012905 
  文化(Culture)乃人类群体为追求生存与发展,经过长期共同努力,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所营造、累积,而呈现于日常生活之成果。它涵盖了衣、食、住、行、育乐、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文学等内容与表现形式。换言之,文化包含了精神文明(Spiritual civilization)与物质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简单地说,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族群生活的格调。文化之良窳,则关系着族群之盛衰与兴亡。然而,如同个人一样,一个人的理念、思想影响其价值判断与道德标准,而价值判断与道德标准又左右其思维模式与言行作为之取向。是故,族群的文化固然是由群体所共同营造、累积而成的,但精神文明更是主导、影响着族群的生活习俗、政经型态及发展趋势之主要因素。换句话说,精神文明非但是族群灵魂之所系,更是左右着整体族群文化盛衰与发展之主力所在。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之历史,更创造出优秀、丰富的文化样态,且具有伟大的包容力。就精神文明而言,先秦诸子为中华民族开创了多元而灿烂的学术思想之基础。降及汉代,孝武皇帝(前140~前87)采纳董仲舒之议,宣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孔、孟思想为宗,而揭橥人本、强调伦理、倡导道德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与生活文化之主流核心。孔、孟殁后两千多年来,儒学在发展历程中难免因时、空、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起伏、衍变。然而,以人为本,而讲究伦理、重视道德的核心思想,并未受到撼动。 
  奈何,自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中国人一向存在的民族自大之心态,一夕之间被西洋人的坚船利炮所重创。连带着,民族的自信心也随之而丧失了。因而,将传统优良的人文精神,一概视之为迂腐、落伍,甚至恶化成为崇洋媚外之心理。民族自大之心态固不可取,然而,一个族群如果丧失了自信心,甚而媚外崇洋,则更为可悲而危险。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科技及工商的急遽发展,信息与交通等方面的快速进步在无形中压缩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致使人际、乃至于国际间往来的速度加快,频率增高,彼此竞争亦日趋激烈,相互影响的层面也日益增广。在此同时,这激发了世人对于全球事务休戚与共之意识,而面对各种问题的思维自然也逐渐突破了往昔疆界与藩篱之局限,所谓“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于焉形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趋势终成为无法抵挡的潮流。无庸讳言,在此潮流之中,“经济挂帅”、“科技优先”已成为许多人所标榜的思维﹔世人的价值观逐渐扭曲,道德标准也日趋低落。当此之际,炎黄子孙如何重拾民族的自信心,进而巩固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诚乃责无旁贷的首要之务。 
  一、儒家思想之渊源及其主要内涵 (一)儒家思想乃源自于天道精神,而将之转化成为人道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孕育于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殁后一百多年,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下,孟子起而绍承孔子的思想并光大之,终于形成了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最广阔、历史最悠久的主流学派。 
  《中庸》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汉书·艺文志》亦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这就明确指出,孔子的学术思想是远绍尧、舜以来古昔圣哲们观察天地自然所呈现的有条不紊、生生不息理律之心得,而有所体悟,进而将它转化、推衍成为人文的大道理。换句话说,儒家宗师孔子学术思想之根源乃综合绍承先哲们的智慧与经验,加以推衍、光大所建构而成的。其思想之脉络,则明显是由畏天、敬天,而知天、崇天,至于法天、乐天而安命。简言之,孔子的学术思想,堪称是承袭天道之精神,而将之转化为世人所当遵奉的人道。 
  (二)儒家学术思想之主要内涵 
  综观儒家所揭橥的大道,唐代韩愈《原道》云:“夫先王之教者何?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乃以人为本,而着力于引导人们提升人格,洽和群伦,进而促使万物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理想。换言之,儒学是标榜人类世界、一切问题都该以人的问题为根本来思考的所谓人本思想。是故,儒学的主要内涵、首重人我之关系定位,即辨明长幼尊卑、亲疏远近的所谓伦理;并强调维系人际伦常、落实安身立命之言行规范的所谓道德作为主轴核心。就思想体系而言,儒家主张以“诚”为一切言行的原动力;《中庸》载:“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以“孝悌”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三才章第七》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则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礼义”为待人接物之准则;《礼记·礼运第九》载:“……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以充分发挥人类爱心之极致,也是众德的无上标的之“仁”。同注②。从而,推衍建构出“由本而末、由内而外、由己而人”的所谓“忠恕”之道。《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同时,儒家更标榜“中和”的精神,作为人们言行节度的指导原则,《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藉以引导人们经由“修己”的所谓“内圣”功夫,以达到“安人”的所谓“外王”之理想。见《大学》。精简来说,孔、孟儒学的教化,对个人而言,旨在引领人们提升自我的品格,以追求达到精神生命之永恒的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中庸》载:“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群体而言,是用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期使世界臻于所谓大同之理想,见《礼记·礼运第九》。进而达到“民胞物与”宋代张载《西铭》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地。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弘扬儒家精神以巩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4904.html

相关专题: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地质与勘探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下一篇:和谐美与和谐社会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