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依托基本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3)


 孟子、荀子以天下主义相号召,主张“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但与孔墨一样,难以行其胸怀,实现伟大道义理想。在国与国像狼一样互相攻伐以吞并为荣、以杀人为嗜好的战国时代,哪个国家采取天下主义政治,“固国不以山蹊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哪个国家就会在战争竞争中失败。只有召集会议,所有国家同时约定采取天下主义,才有望实现天下和平与秩序。但只要有一个国家违反规则,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无序纷争状态。因此,不是天下主义,而是采取富国强兵路线的法家国家主义最终以武力统一了天下。但秦亡汉兴,天下主义从汉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近代以来,采取天下主义的文化中国与采取集体利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逻辑的西方“民族国家”相遇,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检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时,发现其重大缺陷之一就是人民缺少民族意识,缺少民族凝聚力,因此要唤起民族精神,从此天下主义开始转变为民族主义。从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戊戌变法,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现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已深入人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才改变了中国灭亡的命运,使中国逐步走上成功、富强之路。近代以来,持和平观念、采取天下主义的中国与好战、掠夺的民族主义的西方相遇,没有以先进武器为后盾的天下主义遭到失败,开始转向民族主义而获得成功。但正如池田大作所说:“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对鸦片战争以来,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侵略势力,做出的不得已的反应”。“我想所谓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应的一个方面,基本上还是大力推行这世界主义,中华主义。”[2] 
  天下主义内蕴于中国文化之中,与中国文化的其他优秀成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推行基本价值观,就是推行普世价值,就是打造中国的软实力。没有天下主义理念的贯彻,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中国的天下主义文化理当复兴,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四、中国基本价值观主要内容 (一)仁义体系 
  中国基本价值观首先是仁义体系。仁义是中国基本价值观的第一原则。不讲仁义、离开仁义,中国价值观许多具体细目都将失去基础。“仁”从人从二,就是二人平等、亲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平等、爱人可说是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只有把人都当作人看,不因他衣狐貉裘,也不因他衣敝缊袍,不因他位高权重,也不因他出身寒门,而都当作同等的人加以敬重,才能使我们自己得到提高和超越,因为敬重别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孔子提出一条君子“可以终身行之”的基本社会交往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即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意愿去类推他人,自己不愿意的,也勿强求他人。这就是仁的品格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涵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从正面出发对他人的类推,表现出君子“厚德载物”的襟怀风度。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行“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于天下,甚至要具备“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的宽容精神。孟子也认为:“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下》)。这都可以说是“仁者爱人”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的运用,使人际关系充满和谐人性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君子无原则地讨好取媚他人,君子应该以“贞”、“直”、“忠信”立身,“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反对“巧言令色”,不搞虚假表面的一套。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以义”(《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论语·中庸》说:“义者,宜也”,孟子把仁义连在一起使用,提倡行仁义,荀子提出“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荀子·荣辱》)。 
  由仁义形成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着积极作用,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仁义、仁爱、仁义礼智信、智仁勇、义勇、恻隐之心、敬爱、忠信、与人为善、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等。仁义价值观在现代经济交往中创发出“互惠互利”、“双赢”等新观念,在国际交往中创发出“共同发展”、“和谐世界”等新观念。 
  (二)自强有为、生生不息体系 
  《易经·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系辞》提出“生生之谓易”。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的论断,为仁由己,第一次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孟子反对“求于人者重”,而“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并且“自任以天下之重”。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刚健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生生不息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血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强有为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致力于对至善理想的追求,在艰难挫折中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懈奋斗。生生不息还表现为应变能力,崇尚变化革新,日新又日新,追求进步与发展。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志向,崇尚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饱经沧桑、历经磨难、愈挫愈奋、发奋图强,以崭新的姿态重现辉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争取新的胜利,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生命力。 
  (三)人道民本 
  人最为天下贵。中国价值观珍视人的生命价值,人得天地之秀而最灵,人与天地相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胞物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与人为善、朋友情深、宽容团结。同时,中国文化也包含中国文化包含丰富的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利用自然又维护自然的思想,对关爱地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形成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有积极价值。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依托基本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3)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4902.html

相关专题:税后债务资本成本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上一篇:国家、社会、公民三维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