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该特点可以追根到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的警言,以及“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等慧语。如果西方学者愿意学一点老子,恐怕就不会鼓吹“中国威胁论”了。站在老子的视角,与其鼓吹“中国威胁论”,还不如分析“中国被威胁”的历史与现状。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讲信修睦”;遵循“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国家交往准则,尤其是要“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强调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协和万邦”,才能“天下之人皆相爱”,认为这是国家之间相处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真诚地尊重和包容,对待他国的文明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合作谋求和平反对战争,以双赢促发展。这些都是与中华文明所强调和推崇的“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思想一致的,由此发展而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成为国际上广为接受的国家交往准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并在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中发扬光大,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中华民族的师德观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特点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历来重视师德(郭齐家,2000)。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提倡师者的“修德”,所以我们学师范的人特别重视“师范端严,学明德尊”。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一直重视教师的师德要求。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地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的教师义务首条就是“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可见,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把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放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上。
《礼记·学记》可视为中国教育学最早的专著。《学记》写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它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废,必贱师而轻傅……”从中我们悟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道理;“……择师不可不慎也”,“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让我们从中悟出了“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道理。
讲中华民族文化与师德问题,应该从孔子讲起。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与基石,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品格特征。孔子遵循师德的要求,成为我们师德的楷模。“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身实践”、“热爱学生”、“因材施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今天我们教师的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除了孔子开启教育先河之外,历代以来,中华民族教育大师辈出,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他们中有的比孔子老,有的和他同时期,有的是在继承发扬他的思想。先后有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董仲舒、扬雄、王充、柳宗元、王安石、颜之推、韩愈、程颢、程颐、朱熹等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名家。除了孔子以外,“第二”大的教育家,就要推崇朱熹了。朱熹这一辈子,培养了数千个弟子,可查到的名家就有378位。除他一辈子都在教书之外,他还有一个伟大的事迹是全面地诠释了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当我们现在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候,大家都能体会到朱熹对孔子的思想解释得最好。所有这些一代又一代教育名家,他们都在不同时期的“传道、授业、解惑”(韩愈语)生涯中,以其执教的实践和传世佳著,丰富着、完善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师德观宝库。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家,有“学贯中西”(张之洞语)的特点。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陶行知、晏阳初、徐特立等一大批教育家,都是学贯中西的,但是骨子里却是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师德观。比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又比如说,因为受西学的影响,康有为先生讲“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这种“严谨治学”的道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中间有西学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说却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思想,只是加上了一点现代科学思想罢了。总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师德观丰富多彩,我把其主要表现归纳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无私无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发掘潜能;闻过则喜,改过迁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教无类,公私并举,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之“五常”道德原则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的道德规范。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的五代领导人,一直对上述的中华民族师德观在继承着和创新着。例如,胡锦涛同志(2007)曾针对上述的师德观做了全面的论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并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年教师节的讲话)。这正是在与时俱进,用时代的要求对中华民族优秀师德要求的概述。
二、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的重要性,既可以在学习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体会到,因为历代的中国教育家都重视师德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更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体现了其含义。
首先,社会发展会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我们用“古为今用”的精神分析问题,能够看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社会发展对教育乃至师德的促进作用。古人云:“儒生不能知汉事,世之愚蔽人也。”(王充)“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由此可见,从事教育的儒生应懂得社会发展的大事。与此同时,不管怎样议论群国山川,不管如何交谈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等,都要求其根基,求其本源,也就是要了解时代,了解形势,了解历史。从这一点出发,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社会发展会对师德观提出种种新的要求。
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在强调师德的重要性,这里突显社会赋予教师培养人才责任,特别是道德教化、立德树人的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社会的变革、社会的要求以及社会人才成长的任务,都会引申出社会现实与师德挂钩。其一,社会发展与教师的师德要求具有一致性。作为职业道德之一的师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它的最显著的特性是师德的社会性,它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要求教师的师德,按这24字来规范,这样我们教师的师德会更高尚。其二,师德要为未成年人道德爬坡服务。现时社会上似乎都在争议:当今中国的道德在爬坡还是在滑坡?当然,爬坡是事实,但是滑坡也是事实。因此我们且不去争议今天的道德到底是在爬坡还是在滑坡。我们至少要考虑到,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我们国家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梦”出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至关重要。然而今天谁能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是我们当老师的。因此今天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要使学生在道德上成功地爬坡,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其三,崇尚师德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今天,新闻曝光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暴力疟行、戾气激增、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一再触及社会公德的底线。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进步、社会诚信的重振,都需要每行每业的人群从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手从自己做起。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提高师德的水平,既能抵制社会的不正之风;又能用教师的良知去赢得社会的尊重,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全社会自觉地尊师重教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