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获得性遗传可看作实现公平厌恶的一种手段和公平厌恶行为在代际间的延伸。获得性遗传可帮助公平厌恶行为顺利实现,为了公平厌恶的最终实现,即公平厌恶获得的收益在利益相关的阶层中沉淀固化下来,势必要借助如今的社会建制制度(获得性遗传的一种表现形式)等,使得这部分资本和收益得以合理化和合法化。借助社会中血缘、亲缘及地缘等社会关系(获得性遗传的表现形式),使这部分收益在特定阶层中沉淀,如社会中遗产的继承,在遗产继承中较低的遗产税等。再如上述教育及金融配给制度的二元性,使得贫在下层的阶级得以循环累积,富在上层的阶级得以代代循环固化,形成两个分离的社会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性遗传是实现公平厌恶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公平厌恶行为在代际间进一步扩散的表现,是固化公平厌恶,实现代际公平厌恶的手段和表现。
再次,公平厌恶行为和获得性遗传行为存在一定的包含关系。一般来说,属于公平厌恶的行为,并非是获得性遗传的行为,但属于获得性遗传的行为,一般是公平厌恶的行为。获得性遗传行为,将本代所具有的资本,通过遗传(制度、血缘、亲缘、地域及其他社会关系和社会建制所引致的资本在同代和代际之间的稳定流动)使得资本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沉淀并固化下来,使得社会中的资本缺乏流动性,最终引致资本在社会配置中的扭曲,影响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属于获得性遗传的行为,一般属于公平厌恶;而属于公平厌恶的行为,并非属于获得性遗传,故其间存在一定的包含关系。
(二)公平厌恶、获得性遗传与贫富差距的现实路径
首先,公平厌恶引致贫富差距的现实路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追求公平,但事实上,他们又不想要公平,尤其是当不公平对自己有利时。在竞标中,如果某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比较好,就希望竞标的时候不公平,客户会因为同该公司的关系好而选择该公司作为他们的供应商;当然,如果公关做得不好,就希望竞标的时候公平,客户以价格和方案的优劣选择供应商。说白了,人首先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其次才谈公平。“不公平”只是弱者示弱和逃避的借口,而越是强大的人越享有公平。以教育为例,师资力量和硬件水平等在乡村和城镇、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的分配是极其不均匀的,但再次面对新的教育资源,同样,城镇和发达区域又表现得极其敏感和富有行动性,并且这种行动也总是能够奏效,即这些区域更容易获得这些新的资源。现实中存在明显的公平厌恶行为,不仅是教育领域,还有市场中的坑蒙拐骗、缺斤少两及其他不诚信的公平厌恶行为。这也说明,虽然我们有时候认为某种行为是不公平的,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采取这种行为。这其中的原因,可从上述公平厌恶的起源加以解释。
其次,获得性遗传引致贫富差距的现实路径。获得性遗传会使得差距及公平厌恶引致的差距固化和扩大。通过获得性遗传,使得上代权力、地位、声誉、社会关系、金钱及物质等资本在子代问得以继承,造成子代在初始资本上的差距,进而造成子代的收入差距。如北京的孩子考北大与外地的孩子考北大付出的努力程度差别很大,极可能同样的分数,一个进大学,一个却高考落榜,这就是现实。这种通过遗传获得的初始条件差距,引致在求学、就业等中间环节方面的差距,进而使得在最终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在现实中,父辈的政治资本会影响子辈就业的工资水平,即父辈政治资本和子辈的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获得性遗传会固化上一代的收入差距,同时造成下一代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上的差距,使得在竞争环境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好的生物个体更容易胜出,即收入水平取决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最后,获得性遗传这种公平厌恶的行为,使得公平厌恶在代际之间得以实现,同时公平厌恶又通过获得性遗传使得公平厌恶在代际间加以扩散,并助长子代间及代代间的公平厌恶行为。获得性遗传反过来固化公平厌恶,并通过子代加剧由公平厌恶造成的社会差距。公平厌恶在代际问的扩散,即代际间的公平厌恶,势必引致获得性遗传行为,获得性遗传协助公平厌恶在代际问实现,并反过来加剧公平厌恶,造成社会资本配置的低效率,引致贫富差距。总之,获得性遗传是公平厌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厌恶的一种手段,并在某种程度上内蕴于公平厌恶行为之中,由此固化并加剧了公平厌恶造成的社会收入差距。最终,公平厌恶行为协同获得性遗传行为,对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发生负效应,即引致资本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的减少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
五、破解之道
(一)对公平厌恶和获得性遗传引致的贫富差距的破解之道
如何破解公平厌恶引致的贫富差距?因为人本性存在不劳想得、少劳多得及多劳多得的心理,本性存在对差距的向往,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需要,是一个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但我们可以积极引导,进而利用这种本能,使之至少不有害于社会,使得社会一直保持在自然差距上。其一,建立合理的社会慈善激励机制,重视慈善功能,至少能够实现利己不损他的效果,使得全民向善,全民慈善,透明慈善,如对那些对地震灾区捐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最终能够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其二,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很多宗教注重因果律以及当世和来世的连通性,特别是佛教,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因果律,能够教化人心虔诚向善,行善积德,来世上天堂,再次投胎做贵人;如果作恶多端,来世投胎做牲畜等,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度的公平厌恶行为和社会中的缺德现象。
要打破获得性遗传引致的差距,如金融配给制度的二元性、教育制度的二元性及扭曲的社会制度等,可尝试如下举措:其一,保障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如在全国统一高考试卷,放开跨省异地高考政策,开通低收入群体的孩子上学的绿色通道;其二,实行类似甘肃省的富人带穷人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反贫困计划,多维度修筑阶层间的对话通道;其三,在一些贫困地区推行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发明的“格莱珉银行”模式,破解穷人无法融资的困境;其四,在经济发展中,保证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同时,注意政策的二次分配,保障公平;其五,重视政府转移支付方式,在转移支付同时,考虑到转移支付的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底层群众改善其生活的潜力,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其改变自己命运的积极性;其六,设定一合适的遗产税,正确引导资金再流向;其七,塑造一种良好的自强自立的社会文化,强调自强光荣、拼爹和靠关系可耻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相关专题:律师 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