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4)


 2.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新认识,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论断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继承者和实践者,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着力回答并努力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在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并且在许多方面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视为社会主义的现实样板。但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闭关锁国不是社会主义”、“一手硬、一手软不是社会主义”等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新时期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践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明确将文化的发展繁荣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新的里程碑。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新定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论断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置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表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高度重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是全党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4.对文化建设发展道路作出新规划,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论断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道路”进行了认识上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的实践探索,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党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并且将我国要走的文化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既是对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的高度概括,对今后我们要坚持文化发展道路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在实践路径上的一次新突破。 
  5.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作出“将文化繁荣发展纳入第一要务的主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的新决策 
  在系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今后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不仅在政策上有新突破,而且在举措上也有新实招。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等等。这些新的决策,不仅体现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战略智慧,而且表明了党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心。在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上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如: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将文化繁荣发展纳入第一要务的主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等等。如此高的要求在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是党的战略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对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等错误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4)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3884.html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 卫星有线电视系统


上一篇: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的历史意义与发展走向
下一篇:压力与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变的背景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