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2)


  4.关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独特规律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生产、再生产的独特角度研究精神、研究文化,揭示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性与个性,揭示了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将生产区分为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三部分,提出了研究精神生产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因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不但把“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看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种条件”,而且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中进一步指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应该使自己适应这个较长的时期,据此规划我们的工作,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物质生产出发说明精神生产,再从经济发展出发说明文化发展,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同时也承认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即文化在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而且也常常表现出较长较复杂的特点。 
  5.关于文化本体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文化本体出发,阐述了文化本体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如文化自身的继承、创新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一方面,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具有不平衡性。马克思以古希腊为例来证明这种不平衡关系。古希腊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但是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史诗,相反,到了生产力更为发展之后,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不仅没有得到更大发展,反而相对地停滞了。马克思的这种解释,至少在两方面给予我们启发:其一,由于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能够被解释,因此,落后国家发展先进文化也存在着可能性;其二,仅对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亦不可排斥资本主义文明所创造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现实性、开放性、继承性和跨越性的特征。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不再是德国古典哲学家眼里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唯一者”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也是多元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文化必须是开放的。第三,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存在着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学习并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二、一脉相承: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忠实传承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进行了最新概括。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形成、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闪烁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 
  1.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思维范式上一脉相承,体现了立场观点方法上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以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著作中研究文化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主线,以全球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开阔的思路,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明确了新时期推进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窥见,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和回答,全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继承、发展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体现。 
  2.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上一脉相传,体现了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旗帜鲜明地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这些指导方针,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又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3.在关于文化建设地位的宏观把握上一脉相继,体现了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一贯性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3884.html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 卫星有线电视系统


上一篇: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的历史意义与发展走向
下一篇:压力与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变的背景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