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推进养老保险建设,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一系列改革。
中国目前的金融系统仍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金融体系过度依赖于短期银行贷款,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和长期发展。
中国拥有19%的世界人口,而其保费仅占全球保费总额的5.3%。中国的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指人均保费,而保险深度是指保费占GDP百分比)为179美元(不到世界平均保险密度656美元的三分之一),保险深度只有3%(不到世界平均保险深度6.5%的一半)。从金融资产方面看,保险及养老资产仅占2012年金融总资产的8.7%(北美为29%,全球为30%)。
由表1可知,全球平均家庭金融资产的分配更为均衡,银行存款、证券以及保险和养老金各约占三分之一。全球平均资产分配较为合理:银行存款是短期流动性工具;证券属于高风险高回报资产;而养老金和保险资产则提供长期的退休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
尽管2012年中国保费的增长率超过10%(其中寿险增长11%,非寿险增长12%),是亚洲地区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保险保障仍然极为不足(见表2)。
经纶-奥纬公司近期发表的《亚洲金融2020》报告的结论是亚洲(包括中国)的金融业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亚洲地区经济转型。报告列举了亚洲金融业的五个结构性缺陷,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会阻碍亚洲未来的发展:
* 过度依赖短期银行融资;
* 缺乏长期(保险和养老金)机构投资者;
* 缺乏金融普惠(中小企业贷款和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
* 支付系统不能应对不断更新的客户需求(小额、零售、网上操作和跨境交易);
* 结构性缺陷威胁金融稳定(贸易过度依赖美元、影子银行、缺乏跨境政策协调等)。
中国金融系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作出的改革决定中有13个目标同经济金融息息相关,旨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并通过金融系统来实现金融普惠和社会平等。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没有良好发展的保险和养老行业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说明,金融体系的改革及深化需要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作为其近期目标;以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中期目标;并以建立更为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深化医疗体系改革作为长期目标。金融体系只有在拥有多元化的、经验丰富的机构投资者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市场化定价和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一味地发展金融市场,而忽略对机构投资者的培养,无疑是本末倒置。一旦金融市场中存在足够的机构投资者,就可催生更好的价格机制和更透明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对冲和吸纳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到期风险和营运风险的能力。只有在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系统中,养老金和长期社会保障基金才能获得合理的回报,起到长期持续社会保障的作用。
本文就全面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提出具体建议,其中重要的是发展保险和养老资产行业,从而更好地支持中国金融行业改革的重点:促进社会平等(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系统)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