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是热雨林里最重要的经济方式,西双版纳承住着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傣族,有树龄上千年的人工栽培型野生大茶树,还有最古老、原始却不乏生态意义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土地里生长的水果、蔬菜、香料、药材都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那一个个掩映在热带雨林里的民族村寨,无不一一讲述着古老的种植故事。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此刻,我在亚热带的季风里眺望,芭蕉已经熟透了,那么多果实,沉甸甸的,仿佛一簇簇相思的花瓣密集绽放。“头顶香蕉,脚踩菠萝;一跤跌在花生里。”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写照,水一样的傣家姑娘,绿树掩映下的傣家竹楼,仿佛置身于仙境;游走于古树茶山间,嗅着普洱茶的飘香,顿时思绪万千;那一个个掩映在热带雨林里的民族村寨,无不一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曼飞龙寨地处景洪市大勐龙镇曼飞龙塔所在的山脚下,村前道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春天嫩绿,秋天金黄,一年四季变换着秀美的田园风光。村口的佛寺广场是热闹的社交中心,清晨是葱绿新鲜的生态蔬菜集市,下午有冰爽的柠檬水、西米露、凉米粉等小吃,傍晚则充溢着傣味烧烤的奇香。穿过小小的村落集市,走进婆娑的凤尾竹林,青灰色的传统傣族杆栏式建筑若隐若现,大青树比比皆是,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碧绿。
每年的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大约在农历六月中旬)之后的三个月时间,是西双版纳的关门节,也是南传佛教的“夏雨安居”期,在此期间,人们要减少外出,僧侣要潜心修行,村里的老年人要定期到佛寺礼佛。这个季节也是稻谷抽穗结实的重要时期,人们通过念佛祭祀,既祈愿家族平安兴旺,也祈祷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免遭病虫的侵害,从而获得一年的好收成。对于农耕民族来说,风调雨顺是他们最大的期盼。
雨季过去,金秋十月,金黄色的稻谷终于成熟了,西双版纳的稻谷谷粒又大又长,谷穗也特别长,沉甸甸的稻穗让看见的人都心生喜悦,稻田里洋溢着浓郁的稻香。天气晴好的时候,人们要尽快抢收,将成熟的稻谷割下晒干。曼飞龙的村民们结成互相帮助的劳动小组,开始一块稻田一块稻田地收割,割下来的稻谷整齐地排在稻田里晒着,像一幅幅精美的油画。黄昏,拖拉机突突突地响着,大家把田里的稻谷收集起来,架在拖拉机上,满载而归。等所有的稻谷都收割完,傣族人热闹盛大的开门节也就到来了。
我国水稻种植的起源地主要在华南、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古代百越民族居住的地区,西双版纳是重要的稻作发源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野生稻的地区之一。西双版纳还是我国水稻物种的种质基因库,稻谷品种繁多,很多野生稻种都是西双版纳所独有。由于生态环境良好,自然地理气候优越,许多地方早已绝迹的野生稻,在西双版纳的许多低海拔河谷盆地内仍有生长。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通常居住在河谷平坝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高温多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发展灌溉农业。
傣族民间故事中关于稻谷的传说非常多,有一种说法就是原来的稻谷非常大,而且长在山上,巨大的稻谷成熟了之后,就会自己滚到山下给人们食用。但是后来人们觉得稻谷太大了,保存和食用都很不方便,就把稻谷打碎了,所以稻谷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个传说揭示了稻谷从山上的旱稻向平坝地区的水稻转变的过程。很多山地民族依然在种植旱稻,而傣族很早就能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发展灌溉农业,积累了丰富的水稻栽培和管理经验。
除了水稻,曼飞龙寨的村民还非常善于种植鲜花、水果和蔬菜。1930年代,姚荷生在《水摆夷风土记》里写到傣族是“爱花爱笑的民族”。的确如此,傣族喜欢在房前屋后的院子里栽种各种各样的花卉或果树,花朵们姹紫嫣红,迎风招展,各种果树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将西双版纳装点出别样风情。
在人们的传说里,西双版纳是一个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地方,由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西双版纳的水果成熟快、产量大、果肉中的水分和糖分都非常高,十分好吃。走进西双版纳任何一个傣族村寨,都会遭遇一场水果的盛宴,又甜又沙的西瓜春天里就能上市,香蕉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大大小小的芒果和木瓜,青的时候能凉拌成酸酸辣辣的味道,黄的时候甜得让人咂舌。菠萝长满了山坡,又酥又软,椰子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高高的树上,让人垂涎,还有红艳艳的火龙果,甜甜脆脆的青枣,在田野上星星点点火红的草莓……热带雨林里丰富的经济果林种类既能为当地提供丰富的物产,又营造了一个个四季飘香的生态花园。
哈尼族生孩子时,家里的长者会事先煨好一壶滚烫的小土锅茶,婴儿出生后,第一件事就是祖母含一口茶水洗去孩子脸上的污血,哈尼族人生最初的味道,就是味苦回甘的茶味,从此以后,哈尼族的一生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是哈尼族每天不可或缺的饮品,是他们生病时最便捷最简单的药物,茶还是哈尼族与神灵相通的媒介之一。吃饭之前,哈尼族会滴三滴茶水,表示对神的恭敬,结婚的时候,案桌上茶叶必不可少。寨子里办丧事时,人们会从烧好的大锅茶水里舀出一盅茶汤,滴三滴之后喝下去,一来表示对各路神灵的尊敬,二来通过茶叶驱鬼辟邪,隔绝恶鬼和幽灵。
在哈尼族的传说里,茶叶的发现是一个偶然。有一个年轻勇敢的哈尼族青年有一次在山里猎到一只豹子,他就用大锅煮了邀请全村人来分享。村民们边吃边唱歌跳舞,十分欢乐。热闹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大家觉得口干舌燥,就在树下烧了一锅开水,这时一阵大风把许多树叶吹到锅里,开水变成了黄绿色,人们喝了这种黄绿色的开水后,觉得苦中带甜,清香爽口,就把这种树叶叫做“糯博”,也就是茶叶。
哈尼族被称为“山坡上的民族”,他们喜欢居住在海拔1200米到2000米的山岭地区,气候湿润,秋冬季节云雾深厚,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在西双版纳,只要是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会有茶园。哈尼族聚罟的半坡老寨位于勐海镇格朗和乡南糯山海拔1650米的南糯山上,全村只有20多户居民,房屋散落在山坡上的茶树和风尾竹间,错落有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园,热情好客的哈尼族总是煮新鲜的竹筒茶招待客人。通往半坡老寨的小路风光旖旎,晨雾中的山岭空气清新,林中的小鸟不时啼唱,很多千年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嫩绿的新芽齐刷刷地生长着,生机勃勃。寨子里的哈尼族女孩踩着露水上山,爬到高高的古茶树上,采下这一年新春茶树刚刚发出的嫩芽。她们总是会将其中最鲜嫩的部分,放在竹席上揉软搓茸,配上黄果叶、酸笋、蚂蚁蛋、大蒜、辣椒和盐,做出一碗提神开胃的凉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