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工作先行城市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近些年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内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深度访谈职业社会工作者,探究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从而丰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社会工作者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 键 词】社会工作者 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伴随着关注度和需求的增加,产生的却是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感的不断上升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不断加剧。笔者通过对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的可靠资料,从典型案例以小见大,探讨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回顾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社会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中,并逐渐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后来一些学者将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结合起来,从网络角度研究社会支持,形成了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如李培林(1996)对济南进城农民工的研究,阮曾媛琪(2002)对中国就业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依赖他人的协助,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网是一组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包含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前者是指社会正式组织(例如政府、社会组织等)给予的支持,后者是指来自亲友、邻里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此理论,围绕不同系统的支持状况展开。 
  (二)职业倦怠 
  1974年,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职业倦怠”,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最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对个人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要求过度,从而导致个人感到精疲力竭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行业,其工作独特性使得社会工作者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学者沈黎(2008)考察了1996至2007期间的16篇研究,认为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工作因素。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特征等、角色、薪资等因素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工作自主性低、支持度低、缺乏挑战性、在公共场合工作、角色不明确、专业自尊低、薪水低等因素都会使社会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感。 
  案主因素。社会工作是一项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互动的工作,案主的投入与态度也会对社会工作者的感受与情绪产生影响。 
  社工因素。社会工作者个人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不同结果,通常日常生活中长期且繁琐的事务、收入低、缺乏专业培训升、教育程度不高等都可能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感。 
  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一)个人层面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1.压力过大,情绪衰竭 
  工作压力。对于被派驻到具体用人单位的岗位社工来说,他们的工作单位有两个:所隶属的社工机构和具体开展工作的用人单位。在岗位上的社工,不仅要完成机构的专业任务,还要兼顾用人单位的工作,常要占用大量工作外时间。 
  经济压力。虽然深圳是内地社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但受访社工均表示经济压力很大。一方面社工作为新行业刚起步,薪资起点低;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与监督不力,并未使社工真正受惠;此外据深圳社工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3月51家社工机构中27家合计被政府拖欠1218.47万元,直接导致社工无法按时拿到工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2.职业瓶颈,成就感降低 
  工作的成就感主要表现在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成长,认可自己的工作、感到有价值。受访社工年龄都在30岁以下,本是最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龄,且从事社工的时间最长也没有超过5年,理应对工作仍有很强的新鲜感。然而当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最常用到的却是“未来渺茫”、“被掏空了”等消极词语。 
  3.工作态度偏差,离职倾向加剧 
  工作态度偏差主要表现在对服务对象及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转为以逃避工作来解决问题。相关调查显示,职业倦怠是导致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离职倾向也越高(陈子彤、刘玉燕,2008)。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社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为避免消极影响,一些社工选择通过辞职或打算辞职来逃避问题(陶卓凡,2010)。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再次得到印证。 
  (二)组织层面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1.内部不稳定,整体效率降低 
  一方面,个体状态不佳会影响同事间的关系,工作中难以合作。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倦怠感具有传染性,会影响其他工作者的感受,进而影响整个团队士气。另一方面,倦怠感的产生将阻碍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导致服务质量降低,效率和业绩不断下降,这也必然将会在整体上影响组织的效率,并会对组织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 
  社工离职直接导致了机构人员流动频繁,社工人才流失加剧。2011年深圳社工协会与香港联合对在岗及已离岗社工进行的调查显示,跳槽或转岗的社工占总量的28.7%,岗位任期平均1.7年左右。专业社工的培养是十分不易的,他们的离开不仅是一个机构的损失,更是整个行业的遗憾。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3996.html

相关专题:写论文多少钱 论文提纲


上一篇: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的博弈量化分析
下一篇:城市低保制度重建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