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邵阳城步古苗文实地调查报告

  摘要: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关键词:古苗文;城步;石刻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1-0120-04
  据《续文献通考》:“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多有之。”[1]134-145苗族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苗语,其次是汉语,再次是侗语和瑶语。最近,笔者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文字之间没有标点标注,其字形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并且夹杂着一些不知其意的图案或符号;其中一些方块文字字形与汉字基本相似。由于时间久远,加之大部分石刻曝露于野外,表层风化十分严重。该石刻上的文字可能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
  一、城步古苗文石刻的发现过程
  2011年5月,城步苗族自治县在进行第3次文物普查时,在丹口镇陡冲头村发现了3方散落的古苗文石刻,这些石刻文字,形如“天书”,令人“望文生畏”,“概莫能识”。这3方石刻呈从东至西分布。第一块石刻位于山坳东面最低处的水田中,沙石质,刻面平整,为人工加工凿成,约2平方米,依山的走势有字的一面朝东竖立略上仰。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侵蚀,许多文字已经不是很清晰了。第二方石刻位于山坳中间的台地上,沙石质,刻面平整,也有很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字迹比较清楚,约1.2平方米。第三方石刻位于山坳西面较高处,沙石质,刻面也很平整,约3.6平方米,有字的一面朝天且倒在溪流边,略向东倾。由于年深日久,其上面已遮盖了约30多公分厚的土层,并生长了一丛杂树,其树根盘根错节,紧紧包裹着这块大石。后来,通过清理了大石上(比较好清理的)约1平方米的面积,发现由于杂树丛枝叶茂,遮挡了风雨的侵蚀,所以大石上的字迹十分清楚。为了不破坏杂树丛和土层对石刻自然形成的保护层,当时没有冒然地对遮盖在树根和土层下的另一部分石刻进行清理。这3方石刻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考证和探索城步古苗文的存在奠定了坚信的基础。
  2012年8月,笔者亲赴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这100余处摩崖石刻,覆盖面积竟达1-000余亩。摩崖石刻上的字形与前3处散落的石刻字形完全相同。只因时间久远,加之大部分曝露在野外,日晒雨淋,有部分石刻已风化,字迹难以辨认,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见图1至图3)。近来,邵阳市文物局组织省内专家对这些石刻上的文字和现存少量古苗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
  二、古文献资料和民间歌谣佐证了古苗文的存在
  通过考究和民间走访,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古籍和民间歌谣可以印证古苗文的存在。据湘西苗族古歌《在中球水乡》和岳麓书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以及清代、民国的文献记载,苗族确实有自己的文字。“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一带使用,到了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广泛流传使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简史》一书指出:“在苗族史歌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2]233-250据岳麓书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一书记载,城步苗族世代流传的《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就记录和保留了部分城步古苗文字:“初初年间,漆空虚,上阳朝间,乱阳世界,包罗天地,先置黑地,后置明天。上出立乾坤。”[3]24-80这句苗款的意思就是在天地形成以前,也就是混沌前期,或叫天地世界开辟前的状态,天是漆黑的,什么也没有,是空虚的。那个时候,天没有日月,是个没有光的黑世界,包括天和地,都是浑浑沌沌。到后来,也就是混沌初始,日月开始萌芽,似黑不黑,似光不光的混沌时期。先有黑地,后才有明亮的天,这个时候才开始立乾坤。这段苗款中出现的“”两个苗文字,按湘西南桂北苗族地区的方言,读为“海冒”,意为漆黑,译释成汉语,就是“混沌”前的状态。苗款中出现的“”三个苗文字,苗语读为“雾麻麻”,意为有微光,译释成汉语为“混沌初始”状态。《城步苗款》中共保留了13个古苗文方块字。如下表:
  另外,清代末期文人陆云士(又名陆次云)所著的《峒溪纤志?志余》一书中专门保留了“苗书二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城步苗文资料。陆在书中说:“苗人有书,非鼎钟,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录其二章,以正博物君子。”其中一章名曰《铎训》(见图4)。
  城步古籍中保留的这些苗文字,有力地印证了苗族历史上确曾有文字,并与汉字相似。1952年,邵阳市著名历史学家马少乔先生在城步蓬洞沙基参加土改工作时,有天傍晚在河边散步时曾发现一通苗文碑,但当时疏于收藏,在大修水利年代被当地群众作坝基石用了,从此,古苗文碑石再无处可寻。上世纪70年代,城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中炎同志在岩寨乡下乡,在该乡大寨村的回龙桥头,惊喜地发现了一通苗文碑,他要求当地干部群众认真加以抢救和保护。当时,已经由几名群众将这通碑抬进了大寨古楼里面存放着了,但时至今日该通碑已荡然无存、无处可寻了。这通古苗文碑可能是毁于“破四旧”,也可能是毁于“文化大革命”了。
  三、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古苗文字
  作为苗族聚居区,城步本是“化外之地”,明以前隶属武冈、武强、武攸、靖州、临冈、时竹等州县管辖。据清《宝庆府志》、《城步县志》等史料载,明正统元年至元顺年间(公元1436—1464年),城步爆发了蒙能、李天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明弘治年间,城步再次爆发了李再万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在这些声震朝廷的湘桂黔三省边境苗民大起义中,苗族义军曾广泛使用过古苗文。据《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等文献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城步再次爆发了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起义领袖为了逃避清廷的通缉、围剿,所刻制的印信、图章,所印发的文告以及往来书信、手札,均系古苗文。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就是城步苗族先民精心创造的“古苗文”。这种“古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峒一带使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已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广泛流传使用,进而影响到湘桂黔边境的绥宁、通道、龙胜、锦屏等苗族地区,但与苗民分界居住的汉民并不认识“古苗文”,高高在上的清廷官兵更是视“古苗文”为“天书”了。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邵阳城步古苗文实地调查报告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3670.html

相关专题: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


上一篇: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一篇:网上公告送达制度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