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两重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它为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建构开辟了现实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活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的建构过程,它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活动是更高层次的主体性建构。不可否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活动中曾存在着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还没有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为中心的自觉而明晰的意识,对中国化的理解缺乏现代的内容;二是还没有充分形成问题意识,过分侧重于范畴和体系的研究,很少从现代化的实践中提炼问题和研究问题。”这两个缺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性建构还不够充分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活动而不能偏离历史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旨趣当然不拒斥学理上的探求和学术上的追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哲学无疑具有极高的抽象性。但是,抽象性只是哲学的“外观”,而不是其远离现实、脱离实践的内在根据。在哲学史上,不乏以抽象拒斥现实、将哲学当做个人私语的实例。历史证明,这样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始终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真正的哲学必须关注现实。哲学家所要做的,不是分离这二者的关系,而是何以实现它们的视界融合。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旨趣首先表现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出发,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需要。“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从当下的中国现实来看,“现代化”就是“中国化”实践活动的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生命力和科学性就在于它始终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中,从现实的根基处生成理论的生长点。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旨归,从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主体性意识,这不仅是“中国化”的实践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越来越凸显其切中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优越性。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意蕴也就在这里。这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需要和理论需要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成为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手中所掌握的“思想武器”,除了“中国化”之外,别无他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的现实建构,它的历史使命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需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需要的具体的现实的同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信的当代体现,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理论良心。
相关专题:企业财务危机案例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