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则和根据,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掩盖了它的本质特征。“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现代社会生活日益严重的物化现象表明,资本不仅摆脱了它的最初形式,而且离开了劳动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所以说资本的现代化就是资本的神秘化。马克思以商品的经济学分析为起点,揭示了劳动产品的各种现实形式及其演变,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人分离与对立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
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学批判,也是一个哲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马克思将资本的超历史性还原到历史过程中,从而彰显了历史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前提,从“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描述历史、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从而创立了现代社会“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人类历史认识的新时代,为真正实现现代社会的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的同一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此,恩格斯说得十分清楚:“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三、理论自信: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建构
马克思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全球化不仅迫使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调整,而且也促使了社会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立,不仅表现了现代性由单一走向复杂,而且也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
在当代,这一挑战主要来自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派。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经济代表了自由和民主。哈耶克将经济自由看作是任何其他自由的前提,而“经济自由必须是我们经济活动的自由”。在哈耶克看来,“我们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方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并且,更糟的是,在作为一种特权而得到保障的那些人的保障和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日益增加和无保障之间的对立也变得越大”。哈耶克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反对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实质上是将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与自由分离与对立。这不仅是对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的错误认识,而且也是对市场经济的形而上学的理解。
当然,这里的问题不是要弄清楚哈耶克自由主义经济的具体构想,而是要弄清作为一位“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哈耶克为什么要批判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显然,哈耶克不只是从经济学的立场看问题的。哈耶克之所以竭力主张私有制,倡导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在于他将私有制看作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认为“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在哈耶克看来,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扼杀了个人的自由原则、毁灭了人类理性,是“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说:“集体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起初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已经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也是哈耶克的真实看法。
从哈耶克的这些观点来看,哈耶克的基本思想无外乎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同一,宣扬自由主义理论的现代性价值。所以说在哈耶克自由经济思想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他的自由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哈耶克看来,只有市场经济才是“通往自由之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建构真正的现代性。毫无疑问,哈耶克不仅过分美化了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西方现代性,而且还将计划经济与现代性对立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对立起来。这表明,哈耶克并不懂历史辩证法。尽管哈耶克自我宣称,“在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使它成为一个静止的教条,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规则”,但是哈耶克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和方法无疑是教条主义的。早在19世纪以自由竞争为核心原则的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建立的时候,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这种自由不过是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时,怎么还能把自由竞争奉为自由的观念呢?”“自由贸易制度却起着破坏的作用。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
从当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尽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有很大的思想市场,但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论断无疑是一句妄语,他所颂扬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在当代全球化实践活动中陷入困境。事实表明,现代性的矛盾与风险,恰恰来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以说西方自由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适合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如何跳出哈耶克的“教条”,走出一条不同于和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呢?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表明,时代的发展需要理论良心,需要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科学理论,需要建构中国现代性。换言之,中国现代化道路需要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的直接同一和内在统一。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要完成这样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不单单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市场经济建设也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易事。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充分调动、培育和发挥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塑造现代人格的自主性品质、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所以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建构,对人的主体性吁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要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主体性问题也越来越彰显出来。从现实的层面看,许多现代化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是来自科学和制度层面,而是来自人的精神层面。中国现代化面临最大的实际问题是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主体性的建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问题纯属一个现代性问题。从西方哲学史来看,虽然可以将主体性探索的历史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它和笛卡尔所开创的“我思”主体性建构的路径并不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化来说,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不乏现代性建构的可贵资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民本”思想早已有之,但它主要是一种政治思想和政治诉求,并未从哲学的层面上将人的主体性问题凸显出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思想、特权观念和人治习惯就是人的主体性缺失的重要表现,这些封建性至今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和必须加以克服的传统性因素。所以,如何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使理论需要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建构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进路。
相关专题:企业财务危机案例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