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2月之后,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2月24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下令废除给予俄语地方官方语言地位的法案,随即引发俄罗斯族聚居区的激烈反弹,其中尤以最南部的克里米亚为最,亲俄居民游行要求脱离乌克兰,并升起俄罗斯国旗,高喊“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与此同时,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也在示威,高喊“克里米亚不是俄罗斯的!”俄罗斯摆出一副“军事干预”的架势,火药味在半岛弥漫。究竟谁才是克里米亚的主人?
成吉思汗的后裔
历史悠久的克里米亚半岛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开始孕育人类文明。但那些早期民族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今天克里米亚居民的历史,还要从蒙古西征说起。
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建立了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在13世纪末叶到14世纪初期,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形成了一个对金帐汗国处于藩属关系的特殊的总督管辖区,总督由金帐汗国指派,享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铸造钱币,同邻邦缔结和约并交战等。
跟随拔都西征的蒙古军队仅仅4000户,汗国的主体是当地属于突厥语族的钦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战胜了他们种族与天性的禀赋,蒙古征服者迅速突厥化了,到14世纪时,和当地钦察人已经融合成了一个民族,即鞑靼人,成为当时克里米亚半岛的主要居民。克里米亚半岛的港口成了运往金帐汗国货物的卸载之所和从蒙古到西方的商队大道的终点。随后,热衷商业的热那亚人接踵而来,控制了克里米亚的沿海地带。
1430年,随着金帐汗国的衰落,拔都弟弟秃花-帖木儿的一位后裔哈吉·格莱来到克里米亚,在当地鞑靼人的拥戴下建立了独立国家,疆域为克里木半岛和黑海北岸草原,这就是持续300多年的克里米亚汗国(1430-1783年)。
哈吉·格莱1466年去世后,汗国一度陷入混乱。此时恰逢处于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世界的扩张浪潮,年轻的汗国看似大难临头。幸运的是,由于信仰相同(伊斯兰教)、族源相近(同属突厥语族),1475年,奥斯曼帝国最后允许克里米亚汗国作为自己的藩属而继续存在,并保留了几乎全部权力,除了宗教和司法官员的任命权归奥斯曼素丹之外。商业据点卡法随后成为克里米亚汗国最重要的奴隶市场,把奴隶从这里运输到君士坦丁堡贩卖成为汗国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每年,鞑靼人都涌出在克里米亚的要塞,穿过4英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沿着三条主要的小道行进,去搜寻强壮的男子、妇女和孩子。如此猎取奴隶的远征在1571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克里米亚汗德夫列特一世集结4万精兵北上,措手不及的俄军仅有6000人迎战。战胜的鞑靼人直抵俄罗斯腹地,甚至攻入了首都莫斯科。不可一世的首位沙皇伊凡四世(雷帝)在乱军之中仓皇出逃,差点沦为鞑靼人的俘虏。德夫列特一世因这次毁灭莫斯科的辉煌战果被称作“塔赫特·阿里甘”,意为“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为克里米亚汗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整个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鞑靼人在撤兵时还掳走了13万奴隶。鞑靼骑兵的马背上备有筐,用来装绑架来的小孩。鞑靼骑兵随身携带长皮条,用来拖拉男俘虏跟他们一起行进。
但这成为汗国武功的绝唱,第二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还要庞大得多的军队,发兵攻打俄罗斯。这一次汗国军队中有7000名奥斯曼帝国炮兵助阵,总兵员数量达到了12万人。这支大军在莫斯科西南的莫洛季高地中伏,遭到重创,在混战中率领前锋部队的汗国王子阵亡,德夫列特一世在为数不多的亲兵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回汗国。
此后的二百年间,俄国的国势日盛,攻守逐渐易势。克里米亚汗国对北方的远征日渐减少,最后变得自顾不暇,只能依赖奥斯曼帝国的保护而苟延残喘。终于在1783年,7万俄军开入克里米亚,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作为永远消除扰乱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缔结的永久和平的不愉快的根源的一种手段,朕已决定,将克里米亚半岛……置于我们的管辖之下”,正式吞并了鞑靼人的汗国。克里米亚迎来了新的主人:俄罗斯人。至于汗国的末代汗,作为欧洲最后的成吉思汗后裔,他被流放到土耳其,并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死去。
“英雄城”与大放逐
在沙皇统治下,克里米亚半岛成为继续向南扩张的基地,俄国人在塞瓦斯托波尔建起军港,港口的拱门上写着“去君士坦丁堡之门”。从18世纪末期开始,大批俄罗斯族涌入克里米亚定居,改变了半岛的人口构成。在1897年帝国政府的人口普查中,鞑靼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比例已经不足三分之一。直到十月革命之后,鞑靼人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1921年10月18日,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鞑靼人在共和国处于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虽然他们在人口中只占25%,共和国首脑由鞑靼人出任。鞑靼语和俄语并列为当地使用的语言。
好景不长。苏联1927年年底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清洗运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的集体化运动中与1936-1938年的大清洗接踵而至。所有革命前的鞑靼知识分子全都消失了,大部分伊斯兰教的阿訇被处决或流放。克里米亚汗国的历史也被苏联官方认定为“克里米亚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二战爆发后,作为苏联黑海舰队的基地,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成为德军进攻的目标。1941年10月30日,德军与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交火,就此开始了长达250天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
苏联红军依托城内的要塞炮台,令进犯的德军无计可施。这些炮台都是拥有305毫米口径的巨炮,外层防护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包裹。炮台下方有三层永备工事,每层的混凝土顶盖都厚达3-4米。而要塞的弹药则被存放在城市南部的“库拉贝”地下弹药库,可谓万无一失。
在两次进攻无功而返之后,德军倾其全力在1942年6月发动了第三次进攻。德军甚至投入了口径达800毫米的“多拉”大炮。“多拉”的体型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直接操作的士兵就有1400人,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出动一次,需要浩浩荡荡的4000人。它曾是为了摧毁马其诺防线而设计的,而直到围攻塞瓦斯托波尔时才找到用武之地,这是最强火炮与最坚固堡垒之间的生死角逐。6月7日凌晨,“多拉”大炮以每20分钟一发的速度,缓慢而可怕地将7吨的炮弹射向目标,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几乎被掀了起来,每一寸土地都在颤抖和燃烧。战役期间,“多拉”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射了43发炮弹,其中一发装有延时引信的炮弹钻入深藏地下30米的“库拉贝”弹药库,被引燃的炮弹如山崩地裂震撼了整个要塞,蘑菇云冲天而起。
相关专题: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西安医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