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3年下发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通的意见》,提出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2)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3)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4)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另外,坚持国家对物价的宏观调控,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政策,防止突然价格放开使得潜在的通货压力突然释放。保证证劵市场的稳定发展,成熟的证劵市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调整我国的货币流向以及治理通货膨胀,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等都有利于通货膨胀的缓解。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将高增长高通胀的态势调整回来,逐渐走上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健康发展模式。
2.4 2007-2011年的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是本轮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中国4万亿刺激政策主要用于基础建设,不可避免推动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其次,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也是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2007年初粮食以及食用油涨价使CPI指数开始上升,5月猪肉价格上涨使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2.3%,2007年的CPI4.8%的幅中食品的贡献率为84%,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4%。输入性通胀是本轮通胀的另一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直接推高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我国作为石油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当美元大幅贬值拉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直接推高我国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使得生产成本和加工后产品价格大幅提升。
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政府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在2007-2008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又7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由15.5%猛增到19%,此举大大降低了流通市场中货币量。第二,针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特征,政府扩大对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地区范围。以铁矿石为例,我国开始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之外的地区进口铁矿石,形成一个渠道多元化的进口方式,摆脱受制于这些传统进口国家的情形。第三,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从“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扩大内需,科学发展”的新型积极增长方式。2008年11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些列的扩大消费的举措,“家电下乡”、“饮水安全工程”、“医疗保障制度”等都大大了拉动了我国的内需。
3 结论
通过对我国改革以来的4次通货膨胀成因以及治理方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我国这几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依靠的是高投入-高增长-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造成总需求扩张,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扩张的盲目性使某些产业如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过剩,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第二,货币投放量过大。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投放量还是由政府掌控,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赤字增加。为弥补财政缺口,主要依靠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发行债券,这就会造成货币量增加,形成通胀压力。第三,由于改革不彻底,放权不够,管理不够,执法不够造成市场无法充分发挥调节功能,政府的宏观调控总是调控不到位,难以达到市场平衡,这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2)继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此外,政府应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惯性,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消费需求,缩小贫富两极差距,解决好我国的民生问题等社会一系列问题,这样才会使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社会才会和谐快速发展。再者,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农产品补贴力度,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最后,我国作为一个能源以及铁矿石的进口大国极易受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一方面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扩大战略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初级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改善我国处处受制与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全力以赴,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J].改革,1992,(2).
[2]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3).
[3]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
[4]林兆木.新一轮通货膨胀与近期经济走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5]刘思甸.1997-2008年中国的产出、货币量与滞后期通胀[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相关专题:测颜龄 strategic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