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总结我国转型时期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对措施及治理效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梳理。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发现历次通货膨胀存在着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殊原因,为未来应对通货膨胀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转型时期;通货膨胀;治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080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问题,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货膨胀既存在通胀成因的通性也存在因体制原因而造成的独特性,因此分析中国转型时期的通货膨胀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非常重要。在转型时期,中国经历4次较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为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第二次为1988-1989年;第三次为1993-1995年;第四次为2008-2009年。本文将对改革开放35年来的通货膨胀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这4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应对通货膨胀时的治理措施。
2 中国转型时期四次影响较大的通货膨胀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CPI同比上涨了6%,相比1978年上涨了11%。1981年-1984年CPI虽然回落到3%以下,但1985年又重回8.8%,形成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这次通货膨的原因是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基础建设等大规模投资迅速拉动经济的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迅速增加,国家财政赤字由1978年的10.17亿元盈余转变为1980年的69.9亿元的赤字。为刺激经济以及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人民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增加M2供应量,1980年M2比1979年新增了384.8亿元。1985年,为保持GDP增长态势,我国再次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两位数高位,由1982年的8.0%增长至1984年的20.7%。基本建设支出由1981年的25755亿元再次猛增到554.56亿元。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方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刚步入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大量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导致外汇支出增加。而当时我国对外贸易处在初级阶段,贸易逆差严重,外汇储备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工资制度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奖金制度等的出现与恢复都令居民的货币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这些因素对于此阶段通货膨胀也有重要作用。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部分商品价格仍由政府控制调节,其他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但由于肉,禽,鱼等农副产品以及小商品价格的开放但同时社会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这类产品价格上升。
针对此阶段的通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0年12月国家《通知》规定,部分工农业商品,零售价格一律执行国家规定,不得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照章收税,对欠交税款的,立即追交,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和现金管理,控制货币投放;一切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不准从事倒手转卖的活动。1984年11月国家采取包括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收缩银根,稳定物价加强监管,检查信贷,减少货币发行量等措施应对通货膨胀。
2.2 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
1988和1989年的CPI分别达到18.5%和17.8%高位,我国步入较为严重的通胀。1985年通胀在没有得到完全治理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实行宽松政策,导致通胀程度急剧恶化。导致这次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放权让利使得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极力保护本地企业,造成了垄断以及地区封锁,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争相提高原材料价格。第二,我国出口品大部分为国内短缺品,出口增大导致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且人民币贬值导致了进口品价格上涨。第三,中央政府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数字而忽略现实经济情况,再次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增长率由1987年2.6%攀升到1988年的10.1%,1989年进一步到达13.3%。
面对此次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在1989年11月通过《决定》,压缩投资总规模,坚决调整投资结构;坚决控制社会总需求;坚持实行从紧的财政信贷政策;中央银行控制住信贷总规模,新发放的银行贷款,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先保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资金的需要。进一步清仓利库,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企业要按规定比例增补自有流动资金。加强现金管理,积极清理各种拖欠款项,扭转资金“体外循环”现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执行稳定的农村政策;努力保持能源和仲要原材料生产的稳定增长,大力提高运输效率等一系列措施。1990年,通货膨胀问得到有效解决,通胀率重回3%以下。
2.3 1992-1995年的通货膨胀
此次通货膨胀1992年初现倪端,1994年达到顶峰,1996年通胀情况才有所缓解,历时4年之久。这次通胀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胀,年通胀率超过20%。原因如下:首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步入了全面开放的阶段,国家从过去的限额供应走向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新机制。传统体制下供求关系失衡,政府控制价格的走势,抑制人们需求,价格无法体现商品真实价值。放开物价控制后,长期供不应求将不可避免引起物价上涨。第二,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结构严重失衡,1992-1993的农业环比增加值增速仅为3.7%和4%,远远低于工业增速。1994年农产品减产,令食品供给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粮食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靠的是增大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原材料供给以及基础工业的建设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提高,这就导致了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第三,严重的财政赤字绑架货币投放。1990-1994年我国赤字共计784亿元,如果不包括债务收入,则赤字规模高达2983亿元,中央政府只能发行债券弥补赤字或者是向中央银行借贷迫使中央银行财政性增发货币。虽然增发债券不会造成当期货币超量发行,但债券需要还款,这会加重后期财政负担,若后期经济无法偿还债务,最终还是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弥补赤字。此外,此段时间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改革乏力,为防止大面积职工下岗,政府不得不向这些问题企业注资。我国在1992-1994年M2的增发量超过了30%,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远超过实际需求量。
相关专题:测颜龄 strategic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