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国企改革与高压反腐(2)


李曙光:首先是产权改革。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核心是围绕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围绕国有企业,焦点是资源垄断和行业垄断,产权改革是核心。30多年改革的目标是清晰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机制,市场经济的重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但30多年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无数经验和教训证明,要把国企改革向市场化目标推进,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障碍首先是产权问题,在资源垄断、行业垄断企业,要让产权明晰到有人制约、制衡,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应该形成多元制衡的产权结构,而不是九九归一。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所以,一定要对股权结构进行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一条出路,在竞争性行业,应该提倡市场化、多元化,提倡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在竞争性领域,建立多元的、互相制衡的、有清晰负责人的产权结构是题中应有之意。在资源能源领域,也应该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民间资本亦可相对控股。 
  其次,国资的管理体制问题。即便是实施混合所有制,社会资本进来,如果国企仍然控制在国家手中,由国资委说了算,估计很少有民企愿意进来搞混合的。国资委应该管资本,而不应管具体的人、财、物,不干涉企业经营。 
  2008年,我参与起草的《国资法》获得通过,《国资法》已定位国资委是出资人,不是监管人,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中央领导的决心、魄力,时机成熟不成熟等细节,都决定着改革方案能否落实。 
  第三,治理规范问题,包括产权结构、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企业在解决产权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之后,就要解决自身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力的、有竞争力的制衡机制,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环保责任。在企业内部要形成权力制约,如果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可能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决策失误,导致腐败。所以,国企需要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按现在法律要求,特别是公司法、证券法要求,建立财务指标、行为指标,形成考核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平衡股东、社会和员工三者利益,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提高企业效率,这是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的初衷。 
  第四,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与混合所有制相适应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共干部体制与商业体制有冲突,要适当考虑以效益为指标,而不是单纯以政治方向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要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还有其他配套改革。要处理好国有垄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如福利制度等。 
  局部混合比整体混合更有效 
  中国经济报告:地方国企改革已是燎原之势。如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重庆规定3-5年内三分之二的国企将发展成混合所有制等等;而江苏方案仅规定,国有控股企业可适当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对国资股权和债权权益合并低于50%的企业,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管理,但无具体时间表。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究竟应该如何“混合”? 
  李曙光:混合所有制要真混合,不要假混合,民资进来要能说话,有利润可赚。如果垄断国企太大了,民企即使投巨资也才占少量股份,其混合的动力就不足。 
  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民资进来了,怎么让它放心。如果民营企业占的股份少,一点权力没有,它就不来了。 
  垄断企业如何发挥市场作用,我建议肢解它,变成更具竞争性的结构。例如中石油也可做成两个公司。国企是集中还是分离,值得讨论。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解决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或者,中石油产业链可以进行分割,分为勘探、开采、炼治、加工、销售公司,局部某些领域的混合比整体混合更有效。总之,混合的路径、方法、政策、操作模式等,都值得探讨。 
  反腐呈“高压态势” 
  中国经济报告:根据中纪委公布的案件查处信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系统因各类违纪而“落马”的高管已超过50人,仅仅今年就多达40人。国企反腐呈现“高压态势”。你对国企防治腐败有何建议? 
  李曙光:我们讨论国企腐败,一般指国企领导人的腐败。人事制度安排方面,上面任命的与民选的和按公司法选的不一样,要么缺少制约,要么制约机制失效。所以,要搞混合所有制。 
  央企分两种,一种是国资委管的央企,目前有113家,其中50多家是部级央企,领导由中组部任命,其他由国资委任命;一种是财政部管的央企,其中也有不乏是副部级的央企,领导由中组部任命。 
  归纳一下,国企领导者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受贿罪、贪污罪、职务侵占罪。2013年,企业家犯罪案中,国有企业领导占比高达60%,甚至70%,造成大量国资流失。总体来说,防治国企领导腐败在法律上已经比较完善,目前主要是怎么落实的问题,要让规章条例落地。 
  目前,国企领导人之间的“旋转门”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国企领导者无法得到考核,也容易滋生腐败。 
  我认为,国企防腐应着眼于下面几点:一是这种“旋转门”的干部体制应该改改,改成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把这个旋转门打掉,也并不是完全排除;二是对国企负责人要建立相互制约体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一人一票,不是光董事长说了算,按照管资本的原则,引进外来股权,形成多元制衡;三是强化信息披露,企业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反腐剂,应防微杜渐,严格控制签字权,改革签单权,控制职务消费;四是强化国企领导的基本法律意识;五是责权利对等。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国企改革与高压反腐(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4885.html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期刊影像因子 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


上一篇:国企改革新出路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