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用商业的头脑做公益”

嫣然公益基金财务问题一波未平,广州弃婴岛关停事件又持续发酵。相关慈善组织频发声明,仍难消诸多质疑。 
  近年来,“慈善”一直是个敏感词。从官方慈善事业遭到公众质疑,到民间慈善机构因运行不规范被官方责令信息公开,处于官方与民间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慈善之路一直“步步惊心”。 
  2月中旬,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接过王石的接力棒,当选为壹基金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成为这个中国最大民间公募基金会的掌舵人。 
  钱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日前,马蔚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期盼公益慈善法律法规早日出台,建议将信托机制尤其是独立第三方托管和专业化投资管理等机制,引入公益慈善基金管理,把商业领域的理念和经验移植到公益行业中,推动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在透明度与公信力方面的建设。 
  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这是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以来,相关表述第9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对于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提高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去重视,是一个信号,也将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马蔚华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弥合社会伤口的良药。在发达国家,一般把慈善社会事业叫做第三次分配,并把慈善事业看作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再是唯一的指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类矛盾也处于高发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工作的时候也指出,现阶段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在现阶段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是促使一些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稳定器,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促进器,更是社会价值的凝聚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一些社会问题被及时发现,并通过公益慈善组织得到解决,贫富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能够不断加深理解,这为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王振耀表示。 
  政府包办慈善已经成为过去时 
  谈到中国与国外慈善事业的差距,马蔚华用了这么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共有慈善基金会3192家,美国已经有6.6万个。美国1998年的时候就有120万个公益组织拥有税前扣除资格,我们只有148个。” 
  在慈善事业上,中国政府并不缺位。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社会公益,很多地方的慈善会基本上是官方和半官方的状态。 
  但希望工程创办者、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指出:“正是因为过去30年慈善基本上只有政府可以办,民间不能办,政府包办了这个领域,导致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落后。” 
  徐永光认为,政府做慈善有一个问题,它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要去做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权力越位,结果导致监管缺位。 
  因此在近年来一系列事件被曝出之后,很多人不再信任官办慈善。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2010—2011 年向北大教育基金累计捐赠了超过10 亿元资产。解释这样做的动机时,黄怒波表示,他已经失去了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信任。 
  官办公益的困境给民间慈善腾出了发展空间。而此前的数年间,民间慈善的发展一直步履维艰。 
  中国社会科学院2月24日发布的2014年《法治蓝皮书》指出,未经注册的民间慈善组织在全国有100多万家。大量民间慈善组织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只能成为“黑户”。 
  《法治蓝皮书》还指出,政府过分干预慈善募捐,限制慈善组织发挥作用。由于没有合法身份,这些民间慈善组织活动受限,知名度低,筹款难度大,面对大量本可理直气壮从事的慈善活动只能望洋兴叹。 
  马蔚华认为:“慈善事业和很多法律制度有关,如私有产业的转承、国家税收等等,这些东西不明确,就会影响捐款的积极性。在国外,很多富豪做慈善的动因就是为了税收优惠。” 
  马蔚华同时指出:“尽管面临很多困难,2013年,中国民间公益在改革转型、创新发展中取得诸多进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均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参与公益资源的分配,政府包办慈善已经成为过去,民间公益正迎着春天进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参与芦山地震的135家基金会,半个月内捐赠总额达12.2亿元,超过红十字会系统7.7亿元的捐赠总额。455万人把捐款投给了没有政府背景的壹基金,使之捐赠总额超过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 
  企业管理不是把慈善基金用去做生意 
  2013年5月,卸任招商银行行长一职之前,马蔚华就收到很多协会组织的邀请电话,但他最终选择了做慈善公益的壹基金。在外界看来,从商业到公益跨界,步子迈得太大。不过,对于想要把商业思维注入慈善事业的马蔚华来说,“在慈善这个新的领域做一点探索,为整个公益事业做一点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挑战的事情”。 
  马蔚华在担任壹基金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之后很快进入了角色。目前,他正与理事会其他理事一起,调整壹基金的发展战略,希望将现代企业制度与公益组织结合得更好一些。 
  马蔚华首先想把银行业已经成熟的“客户经理”模式移植到壹基金。“客户经理制引进慈善,募款好比就是拉存款,花钱就像放贷款。募款方式可通过买机票筹,也可通过信用卡渠道,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网上手段,用款方则可以和NGO(非政府组织)一块合理运用善款、构建公信力等。虽然这有点难,但完全可以一试。” 
  “我们要用会计制度,我当预算委员会主席,一块钱、一个点都要问清楚。我们内部有内审、监事长,还请国际会计师外审。起码三道手续。”马蔚华补充道。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用商业的头脑做公益”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3411.html

相关专题:律师杂志 通信


上一篇:温州:危机之后的缓慢蜕变
下一篇:2014年初,消费者信心稳步回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