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书籍阅读量不足温儒敏于《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上刊载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一文中结合北大教学事实指出他给学生开的书目不及八十年代的一半,但是学生依然无法完成阅读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多数院校也广泛存在,其症结归于图书资源的相对匮乏或个人的自觉自律意识不足等原因。在授课中常有教师自语而学生无思的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复述作品及着作和文章的观点而不能深入展开讨论。中学应试性教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20世纪80年代文学神话时代的特殊身份和优越感的不在,都是很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审美思维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的重要原因。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现代文学(现代白话文及其历史)的轻视(认识不足)也导致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不灵敏,更无谈学生正确地认识并评价具体的白话文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对文学的偏误理解和缺乏文学感悟能力现今因热爱文学相信文学而选择中文系的学生很少,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是许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感悟性较好的一个证明。这些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理性分析单篇文章的能力出色,但是对文学作为美的艺术形式的感悟力却不足。如“文学为何?文学何为?”等本体问题无深刻的理解。
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学概念是狭义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等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概而言之,文学是以语言文字符号塑造形象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美的语言艺术文本。重点在“美的艺术”。而学生对美与真善美和生活的关系理解不够,在他们思想与认识里,美好像只是生活中好看和美学课上的抽象的定义“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包含着全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的存在,读者应该从其中得到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与伦理道德的艺术化体验和认识,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三)与现代文学相关的知识及历史感不足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是纯粹的审美视域,其发生发展及规范化过程都与世界和中华民族的社会革命历史哲学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相关的知识基础是我们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并深入理解的知识背景。文化是一个时代思想与精神的结晶,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定地域的特色所在,但是很多学生只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作为独立系统来把握,而不能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在的整合,也不能有效地进行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不能将文学作品放在文学系统和整个历史及相关知识系统中进行观照。而学生哲学思想不成熟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不成熟是个重要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在2012年5月5日接受辽宁日报记者王研采访时指出“一个时代的伟大的批评家,同时也会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反观当下,中国批评家在哲学方面的修养很不够。当我们回望历史,看到那些杰出的批评文章,必然会感到惭愧,因为,无论是学养,还是对社会的认知,我们都有很大的欠缺。”[2j学生作为重要的阅读者与批评者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却较肤浅而没有把握其实践论的本质。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与当下性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一般认为是林传甲和黄人分别写的文学史。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体列则大多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1917—1927)》为基本范式,而且后来的大多文学史依然没有能真正的突破此文本。而这些教材也是在西方现代思想和启蒙理性思想观念下对中国新文学所做历史性的梳理和当下问题意识的人交l生关怀和系统性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性叙述指中国现代文学时代总体现实状况及其思想学术研究倾向的时代性变迁。在现代启蒙性质上讲文学的现代化,即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_3j文学的现代化与社会思想制度的现代化一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切近,而并非如人们所说文学是完全理想化的诗意的物化存在。文学是人学,人学就是生活之学。文学来源于生活,然而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艺术化地再现生命生存的现实状态。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政治革命事业是紧密相联的,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中,政治并不外在于文学,而是在文学之中。中国现代文学从来没有远离过现代中国人民的军阀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社会改造的现实生活。夏志清以“感时忧国”概括之,也指明二者的关系性存在。所以,现在大学现代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现代文学从来不是纯粹知识,而是现代中国人身与血的镜像。学习现代文学也不应该抱着单纯的知识学习的态度,更应该学习那些作家及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事件中体现出的、于我们的人生有指导性价值的东西。
五四及现代学人对旧社会旧思想旧文羁绊的决绝姿态,对美好人道的现实人生的渴望是真切的,无虚假的。周氏兄弟尖锐犀利的批判思想及其后来在历史大是大非面前做出的不同抉择,郭沫若对旧秩序的狂飙突进和凤凰涅磐精神,郁达夫真诚大胆的自我表现,鲁迅面对当时各方面封建的落后的保守势力和依附军阀及国民党专政政治等现象的韧性的批判的启蒙观念,以及许多五四及左联作家、解放区作家对未来美好世界和崇高理想化社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并从中吸取不渴动力的源泉。所以学习现代文学不仅要学习现代文学相关知识并养成现代文学史观,更应该透过文学及体系本身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精神,那就是像有着现代中国学人本我生命色彩的大家一样把文学劫到自己现实的生活指导层面。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与当下生活有着直接现实的联系。正如孙郁指出,“鲁迅从未考虑到‘不朽’之类的话题,和陈独秀一样,他关心的是现在的人生,是如何从奴隶的地位,走向真的人的生活。”
三、现代美育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与史识
(一)现代文学与现代美育思想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思想情感实现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力所致。五四人在传统文学的载道观之外选择了更能够表现生命本体的现代新文学。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指出以熏染刺提之职,其人人也深,化人也速。蔡元培由德文译来美感教育,即美育的思想。他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935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现代文学教学中也包含着现代中国人的现代美育思想。鲁迅立人思想目的也是在“撄人心”(《坟·摩罗诗力说》),《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中也明确提出自己之所以选择文学艺术是因为文学艺术有改造中国人思想情感的伟大力量,且远涉美术、拓片、造像、书法等艺术形式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曾赞叹陈师曾的绘画,认为其中有作者及时人生命之光的力量在。所以在五四时人的眼中,美育和美学绝不只是抽像的艺术观念,相反,美育和美学都是制作者真实生命在具体文本中的投射。
(二)文学史实与文学史识虽然关于文学史本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是关于其基本构成则不同小异。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指出历史所具有的三个方面:一是发生过的涉及、影响众人的事件,二是对于这些事件的讲述(口头的,或文字的),三是讲述者对于历史事件持有的观点,他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观点、态度、方法,即历史观,应用于文学史上,就是文学史观,或文学史识意识,简称为史识。文学是包括一定的史识的。“文学不仅仅包含着审美意蕴,文学也涵蕴着对社会,人生的反映与认识,也即是说文学更含有不可忽略的历史意识。”isj因此,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只传授一些散乱的文学史碎片,也不能只将其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要将其置于一定的哲学史历史文学史观的长河中来关照。文学史识教学的意识不是削弱,而是加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历史价值与生命本体的判断,才能增强自己的马列主义理论的文化实践。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基本的文学史常识以浏览的方式13常化为生活知识也就是重视史料,要求学生去读文学史经典及自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闻的作品,并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第一阅读感受和经验,不再唯已有的评论观点和文学史观点为是,不再单纯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阅读中调动起自己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及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经验构筑起自己的独立的文学视阈。笔者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习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书籍和动态杂志,并做积累性摘抄和读后感性的评论写作,并要求学生写二十七篇到三十篇,每学期做三次检查并批改,每届两个班约七十人,经过三届中文系学生的实验,事实证明学生现代文学认识和理解能力大有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不仅追求和叙述作家与作家、作品与作品、思潮与思潮之问的内在逻辑与美学关联,而要指对这内在联系的认识,以及对它的论述。也就是文学史作者教学者对所收集整理的文学材料进行一定的理性逻辑建构的同时,努力发现文学的历史规律及内在联系,以作品文本为基础,以议论为主要语态,实现论从史出,以论带史。文学史书写不是文学史料和史实的年代学排列,史实只有通过史学家心灵或思想的冶炼才能成为历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勃兰兑斯说,“作者(指勃本人)还把文学史看作是一种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如果它是完整的)来研究这个国家某个时期所共有的思想感情的一般历史”。
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作为主体人生活审美表现的文学艺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活理想、生活意义,与具体的文学史实体系性人性化生活化的文学“史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是真正实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真切有效的现实途径。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