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亚审美”是指人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这种观照活动虽然含有审美因素,但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观照活动。亚审美现象常常排斥崇高、悲剧这一类型的审美形态,且对优美、喜剧这类审美形态也采用一种调侃亦或摇滚式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让人发笑的滑稽或畸趣。目前,亚审美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如街头广告、电视新闻中频频出现,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态,而且也影响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阅读心理,影响着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在亚审美化状态下该如何运用古典诗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解决教师讲授经典文学作品时与学生产生理解上的价值冲撞,解决亚审美化思潮环境下产生的审美“异化”,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高校古典诗歌教学领域的亚审美化现象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波林教授曾经说过:“历史可以修订吗?可以的。时过境迁,对于它的解释就可以有第二种想法了。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发现。”波林教授所说的历史,主要是心理学史。其实古典诗歌作品的解读史、接受史也是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阅读环境和心理的变化,人们对古典诗歌的解读和接受也正在发生改变,古典诗歌教学在当前亚审美的社会文化心理冲击下,正面临巨大挑战。
在高校诗歌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第一,不追求典型性,追求悦耳悦目。目前高校的诗歌教学课时不够,需要教师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受限制的情况下,为了课堂效果,只选学生爱听的、爱读的、爱写的、趣味性强的内容去讲,而忽视了中国诗歌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有深刻含义但很可能是形式不艳丽的作品,造成了“热闹一节课,得不到硬头货”的授课状况;第二,不讲社会责任感,追求浪漫轻松。
以往每届文科生中总有许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他们注重诗歌的表情达意功能,喜欢诵读诗歌,喜欢用诗词表达情感、表现心理,反映自己的生活现状。但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们不喜欢读也不喜欢写反映社会矛盾、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作品。他们不喜欢深究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沉重使命感让他们感到枯燥和窒息。更多的时候,他们喜欢接触轻松、浪漫的内容。甚至在El常练笔或表演中,常常将经典的古代诗歌作品进行改造,用一种调侃的形式轻松地表现出来,吸引人们眼球。第三,更有甚者,很多大学生在对古典诗歌的接受方面都受到了阻碍。有些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多变的社会,不能固守着老套的思路了。就象当前中国年轻人喜欢黑人俚语中的Rap而不喜欢中国民族唱法一样。他们认为古典诗歌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属于陈旧的历史了。
二、高校古典诗歌教学领域出现亚审美化现象的原因在高校的古典诗歌教学领域出现这样的审美现象,有其独特原因:首先跟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他们年轻有为、热情活泼,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还不很成熟。与枯燥的学习相比,他们更喜欢追求感官享受和心灵刺激,在意于对象的外在形象和表面特征,强调视觉冲击力所形成的即兴感受和当下感觉,他们不愿深入挖掘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满足于浅尝辄止。而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诗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都使得其不能以一种变异的姿态出现。并且目前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方式是注重由表及里,透过外在表象来分析深层涵义,获得一种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这些无疑都是庄重、正式的。这就与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在审美领域的显现产生矛盾。其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化在现实中是处处皆可看到,如对蒙娜丽莎微笑的改造、身体的篡改,如东北版的《再别康桥》,如二人转版的《霸王别姬》,如目前网络很流行的视频《杜甫很忙》等等,这种改版使其充满了欢愉、轻松和诱惑,人们深深为它所吸引,但其结果是脱离了高雅的文学艺术,使深刻优美变成诙谐娱乐。大学生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也受到其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广告、电视、网络等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作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还表现得“润物细无声”般的悄悄潜入到他们的心理。
三、亚审美状况下的古典诗歌教学对策亚审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必然波及到大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接受。随着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锐减,随着大批古典名着被改编、大量古代历史被戏说,古典诗歌教学面临着很大的难题。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利用教化功能,挖掘古典诗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谢谦先生早在2001年的《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一文中就指出:“古典文学教学既务虚又务实,要以培养学生人文智慧、高雅素质、情趣、谈吐与文笔为重要目标,让学生多读细读文学名着,从中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辅以诵读背诵与模拟练习,将古典名着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成一种实用技能。”¨3 谢先生的这种观点,就涉及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古典诗歌作为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直承担着此项功能。从古到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把诗歌作为可以美化人伦,使人民风俗淳朴的工具。最早在《论语· 阳货》中孑L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观点,他认为诗可以感知事物、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也可以怨刺不平。
它上可以报国,下可以奉家,还能增长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些观点都是中国诗教传统的基础。
当前,文化环境异样复杂,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非常容易产生倾斜和错位,这就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出善良和丑恶、诚实和虚伪、公正和偏私等等的界限。他们此阶段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正。中文教师可以利用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珍惜亲情等等的传统美德来感化、教育、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和执着的精神;感受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和洒脱;学习陆游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爱国热情等等,使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通过古典诗歌教学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心系国民,具有谦恭礼让的品质、勤劳诚朴的品德和求真远志的情怀。
其次,利用古典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多变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这使得大学生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生活的异常丰富扩大了学生们审美选择的自由度,使他们的审美走向多样化。然而与此相伴随的负面影响也就出现了,大学生走入了审美功利化的误区。许多大学生片面地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追求个人一己之利,不去考虑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社会形象的美,甚至模糊了美与丑的界限。这对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非常不利。但要改变大学生的这种状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他们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在日常授课时利用古典诗歌中所描绘的美来感染学生,如利用诗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美,“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人格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性美等等来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真挚的美,并用这种真善美来打动学生内心。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教师利用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感悟、思考,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形象的表层涵义,感受并走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三,用古典诗歌塑造学生正常的情感。人们经常说“文如其人”,这就是说从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思想、情感甚至性格。品读、欣赏一首好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进行一次真实的情感教育过程。
大学生们阅历浅,经验少,他们幼稚而单纯,他们需要锤炼情感,促进成熟。古典诗歌所具有的诗抒情性特征恰恰能弥补学生内在情感方面的不足。我们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可根据时代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思想性格引领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情感,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比较,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形成丰富美好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不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感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健全人格。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都把培育民族精神、教书育人与弘扬诗教联系起来。但在亚审美化的环境中,古典诗歌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一种长期行为,它不会一朝一夕就收到显着的效果。古典诗歌的优秀精华需要渗透进人们的思想领域和文化结构,这样就会逐渐变为一种美好的意识,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去领会“真”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品位。
本文节选自《艺术百家杂志》的文学艺术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