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一、引言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听力理解能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听力理解包含3个过程:感知、理解、诠释。交际伙伴的口头表达内容,是每一种互动的前提条件(Schumann,1995:244)。
因此,听力理解是外语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①,也是评价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听力理解往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2l世纪的今天,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未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在学习多年德语后与德国人交流时,仍旧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对方或进行流畅自如的表达。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结合听力理解理论,阐述相关概念,介绍学生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听力理解理论的概述听力理解既包含借助耳朵接收各类声波,也包含认知和识别所听到的内容,并理解和加工其内涵。听力理解过程需要一位讲话者和一位接收者。讲话者通过一个篇章向接收者提供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以直接谈话方式或通过媒介来呈现(Solmecke,200l:894)。接收者只有掌握了有关语言体系、上下文、交际情景、篇章类型等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所听到的信息。这些知识不是杂乱无序地排列在大脑之中,而是以知识框架(Schemata)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顺利实现听力理解,需要两个步骤:
自下而上(Bottom.up)步骤和自上而下(Top—down)步骤。所谓自下而上步骤,就是信息从篇章出发,抵达到听者耳中,听者对此进行加工,并理解其涵义;而自上而下步骤则与此相反,它指听者将其已拥有的知识用于理解信息。
该步骤受大脑中的知识框架(Schemata)控制,听者可借助该步骤预设理解预期,并补充不完整的信息。这两个步骤交替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听者进行沟通交流。
听力理解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听者也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注意力集中于已经听懂的内容或最重要的信息(Solmecke,2001:894)。听力理解不仅仅是“听” ,更侧重于听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框架、理解能力、判别能力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反馈,其全过程是一个不同信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Storch~为,听力含有3个感知理解的过程:感知和解码、熟悉和理解、预期和推测。在感知过程中,听者将所听到的语义单位识别为单词或句子,并理解其涵义,然后对其内容进行解码,并与已经理解并储存的信息相结合。最后,听者将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下文进行推断。这些在大脑中发生的理解过程,只是一些理论假设,并不是所观察到的过程的写照,因此很难对此进行明显的界定(Solmecke,2001:894)。
听力理解有3种目的:整体性理解、选择性理解、细节性理解。整体性理解是指抓住核心信息和主要概念,对结构有一个概略的了解;选择性理解主要是指听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的重要信息;细节性理解是指听者不错过任何一个信息或细节,能深入理解所听到的全部内容。三、普遍存在的听力理解障碍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障碍:
其一,所听到的内容是瞬时一次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接收者须在听取信息的同时消化、理解和分析信息内涵,而又不耽误对紧随其后的后续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听力理解不像阅读理解那样,可以停顿,整理思路,必要时还可以重新查阅文章内容,有反复认知信息、整理思路的可能性。
其二,学生受传统习惯影响,总是试图理解所听到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内容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并使他们很难有效地区分所听到的信息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其三,中国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缺乏身临其境的语言(生活)环境。同时,他们也受德语教师授课方法的制约,往往片面追求语言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过于死板。
其四,中德两国在语言、国情和文化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学生对自身文化和德国文化了解得不够,也会影响听力理解的准确性。
四、德福考试与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内容介绍与比较分析1.德福考试听力部分内容介绍(1)德福考试介绍德福考试是为外国学生赴德国留学所设定的一个德语语言考试。它与DSH考试的区别在于,德福考试是由德福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的标准化考试,而DSH考试则是由德国各大学自主命题,独立实施的外国留学生的入学语言考试。德福考试委员会建议考生至少完成700至1 000课时的德语学习后再参加该考试。考试难度介于欧洲语言大纲B2级与C 1级之间。德福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应用德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它由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口语表达4部分构成,未设定考查考生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考题。考试时间为190分钟(不含其间的3次休息时间),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考试。德福考4个部分单独评分,各自都有3个评分等级,分别是3分、4分、5分。一般来说,考生须在每个考试部分均考取4分或5分,才有资格申请入读德国大学。(2)德福考试听力理解试题构成听力理解是德福考试的第二部分,包含3篇听力文章。这些文章与大学学习、生活、科研息息相关。考试时间为40分钟,其中10分钟为学生将答案誊抄到答卷上的时间。
表1简要介绍3篇听力文章:(3)德福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听力语篇分析听力理解部分的3篇文章和试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均由情景说明、任务提示、听力语篇标题、示例问题、回答和考生须作答的问题组成。在情景说明中,考生可以获悉谈话对象、谈话内容;示例问题和相关回答则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考生应如何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在此,笔者以《Mit Erfolg zum TestDa— Obungs—und Testbuch》中的模拟题为例详细介绍德福考试听力理解部分(Fazlic—Walter/Wegner,2009:43-68)。
听力语篇1听力语篇1中所给出的情景和任务提示是:“您在大学食堂听到两位大学生在进行交谈。听一次这个谈话后,请阅读问题1至8”。阅读该提示后,考生应明确即将听到的是学生之问的谈话(语篇类型)、在大学食堂(地点)、并回答8个问题(考试任务)。难度级别相当于德福3分级别的试题。
这8个问题均为典型的德语W-Fragen(特殊疑问句)。考生须从所听到的对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借助阅读这8个特殊疑问句,考生会对将要听到的内容有粗略的了解,首先应明确参与对话的两个学生分别是Joachim和Martin,但8个问题的答案均从Martin的口中说出。Martin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者的工作,问题2至7也全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如果考生也有类似的志愿者经历,则可以根据自身的了解和体验进行预期和推断,然后带着这些体验和预期开始听这段对话。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对话中获取,无需考生自己归纳加工,考生只需将所听到的答案直接记录下来即可。这篇听力文章的题目如表2所示。
在阅读这8个问题时,考生应用笔标注出有助于听力理解的核心词。这些问题的先后顺序与文章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一致,这便于考生将所听到的信息与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类。与此同时,考生可针对每个问题做记录。做记录时,可用缩写来代替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无需写下完整的句子。但笔记应字迹清晰,以便于再次识别。
听力语篇2听力语篇2中所给出的情景和任务提示为:“您将听到就研究电脑游戏问题对3位嘉宾的一篇采访。听一次这篇采访后,请阅读题目9至18,请判断这些陈述的正确与否”。
这篇听力文章的题目如表3所示。在作答上述问题时, 考生也应边阅读题目边标注核心词。例如示例题目: (0)In Deutschland kann man dasFach“Computerspiele”studieren.在这个陈述中, “电脑游戏”并不是核心词,因为它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题,因而不能作为核心词标出。这句话的核心词共有3个,它们是“Deutschland,Fach,studieren”。正确地标注核心词将有助于考生提高答题准确率。
与听力理解文章1相比,听力文章2难度加大,难度级别相当于德福4分级别的试题。在此,以第9题为例,考生若要对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则须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弄懂题目要求。Professor Kaminski erforscht,warum manComputerspiele spielt. (Kaminski教授研究人们玩电脑游戏的原因)这个陈述是错误的,因为原文相关内容中提到“Also,wir spielen an unseremInstitut alle Arten VOD_Computerspielen.W ir wollendabei herausfinden,welche Inhalte die Spielehaben. W ichtig ist natiirlich auch,unter welchenBedingungen jemand ein Computerspiel spielt undwelche m6glichen Auswirkungen ein Spiel auf denSpieler haben kann.” (我们在我们学院这里玩各种各样的电脑游戏,目的是发现这些游戏的具体内容。另外,人们在何种条件下玩游戏以及一个游戏对玩家的影响当然也很重要。)ProfessorKaminski并没有提及他所研究的是人们玩电脑游戏的原因,而是论述人们在何种条件下会玩电脑游戏和电脑游戏对游戏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考生不能将“为什么玩电脑游戏”与“在何种条件下玩电脑游戏”相混淆,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听力语篇3听力语篇3所给出的情景和任务提示为:“您将听Ns教授所做的一篇报告,报告的主题是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连听两次这个报告后,请阅读题目19至25”
语篇3的难度远远高于语篇1和2,其难度级别相当于德福5分级别的试题。语篇3经常会出现许多专用名词和学术术语。答题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判断正误,而是用关键词来回答问题。这要求学生在听这篇报告的同时要做较为详细的记录。
此外,虽然这7个问题均为特殊疑问句,但考生读完之后会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从听力内容中获取,而是需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作答,因为这些问题不是简单明了的客观事实,而是涉及事情产生的原因或某—概念的具体含义。
这篇听力文章的题目如表4所示。2.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部分内容介绍(1)德语专业八级考试介绍德语专八考试在德语专业第八学期举行。考试对象为德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考试目的是全面检查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德语语言综合语用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该考试系标准参照性教学检查类考试。德语组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委托有关测试专家进行命题(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7:第1~2页)。
在听力理解这一测试板块中,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 (a)能听懂“德国之声”等国外媒体节目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新闻报道; (b)能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的各种德语会话和讲话; (c)能听懂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普方面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7:第3页)。
(2)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试题构成20 1 1年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由两个语篇构成,语篇1的试题类型是判断正误,语篇2则是让考生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报道、报告、会话或采访此部分由一篇含有大约800个单词的报道、报告、会话或采访组成,有1 0道多项选择题或正误判断题。录音语速约为每分钟1 20个单词、共听两遍。
第二部分: “德国之声”新闻此部分由“德国之声”的新闻报道组成,长约5分钟,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听两遍后完成20道题的答题任务。录音语速约为每分钟150个单词。
(3)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语篇分析2011年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考生在考试正式开始前,可以先听到以下提示: “您将听到就即将在墨西哥举行的气候峰会对能源专家NS的一篇采访。听两次这篇采访后,请判断下列陈述的正误。”然后,学生有3分钟时间阅读10道题目,即将要被判断的10个陈述。考生在阅读题目时应按德福考试那样标记出题目中的核心词,然后依据这些核心词和所听到的内容做出判断。
2011年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Ⅱ这部分的任务提示为:“您将听到几则新闻广播。听两次这新闻广播后,请用关键词补充题目中的信息。”这部分的回答方式不同于第一部分,不再是简单地判断正误(所谓的封闭型试题),而是要考生写出问题的答案。这些试题均为难度更大的开放型试题。
这部分内容由7则新闻报道组成。每则新闻报道发生的地点可从题目中得知。针对每则新闻报道,考生须回答2~4个问题,均为W.Fragen(特殊疑问句)。这些问题虽然较难,但考生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阅读,则可在录音播放之前获取不少相关的信息,比如2011年的听力试题22~25,通过阅读这4道题目,考生可以知道这则新闻的发生地点在中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价格调控措施,旨在遏制和惩罚某些行为。获取这些信息后,考生可将其与国内当前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联系起来,有助于解答这4道题目。另外,这些问题的答案,考生可从听力内容中直接获取。在作答时,考生无需思考加工,只需将听到的内容如实记录即可。
3.德福考试与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较在此,笔者以表格(见表5)的形式从德福考试与德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目标人群、能力指标、听力语篇数目、篇章类型以及题目类型等5个方面对比其相同性和相异性。
4.建议措施关于参加德福考试与德语专业八级考试,特别是听力理解部分的考试,笔者有如下建议:
(1)学生应充分认识德语生活口语的重要性,应主动地通过电影、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媒介了解德国的国情、人文特征,以德国人的视角用德语对事物进行认识与评判;学生在具备一定标准德语语法知识和书面表达能力后,应主动地通过不同渠道多接触生活化的德语。
(2)学生应掌握一边听试题篇章、一边记录关键词的能力。在听力理解考试中,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听一段或几段录音,其中可能会有生词和不熟悉或不了解的背景内容。考生不可能一字不差地准确记原文,因此,抓住核心的关键词,随听随记。在聆听后,借助关键词来回忆和分析原文的能力,对于做好德福考试和德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听力试题是极为重要的。
(3)学生学习德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在掌握了一定的德语语言知识后,应有意识地研修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国情。许多考题,如果考生不了解其背景内容,仅从中国人的视角是难以作答的。
本文节选自《语文研究》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