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21世纪,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彰显”。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仍偏重于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学生不能迅速适应社会,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不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键在于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加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融合,德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理应充当课程改革先锋,以期从理论性向实用性转变。嘲一、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德育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其战略主题就是“坚持德育为先”,要求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嘲。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德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德育往往只是充当文化知识教育的陪衬。少数教育者和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对德育课程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说不出德育课程的构建体系和组成。实际上,高校课程体系中德育课程比重并不低,包括“两课”
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普及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德育与个人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一方面,德育教学存在随意性、零散性和灌输性等问题,不能达到普及化和实效性目标;另一方面,面对不平等、贪腐、拜金等社会阴暗面,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再加上来自学习或生活方面的挫折,他们感到迷茫,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这很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加强德育改革。
二、高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高校德育在治国方针、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的高校德育体制仍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内容上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和时代性教材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脱离实际生活;没有及时补充新内容、新观点和新现象,不能体现当前社会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对于国内外不断涌现的热点问题把握不够及时、分析不够透彻,无法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尤其在国内政治、经济的敏感问题方面刻意回避,或者观点倾向于政治化,不能从客观上科学分析,其后果是造成学生不能明尬,德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导致学生很迷茫,不知道真理源自于学校教育还是社会,从而滋生了不信任感,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德育改革一高校课程改革的先驱“德育为先慧智双运”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灵魂,德育作为课改先行者必然要加大改革力度。要想把道德的社会内容行之有效地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大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德育改革的目的,既要反对以单方灌输理论为主的“说教式德育”、,又要反对脱离理论单纯培养行为习惯的“行为式教育”。这就要求必须从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第一,优化设置课程体系。“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前三者分别对应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需求。三者相融合的核心产物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在认识和理解这三大生活领域的过程中才形成了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上述四个内容的教育可细化为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共同构成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如何合理设置这些课程,是现代教育管理者所必须解决的难题,且主要集中在教学时间、教学时数等问题上。当前许多人认为德育课程很多很杂,这确实是高校德育改革所要面对的,有必要组织相关专业社会学家进行研讨,对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删去重复或过时的内容,增加符合新形势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另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要给施教者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教条化,一味要求遵循教学大纲。
第二,打破德育和智育课程体系间的相对独立性。两者之间虽各有特点,但也存在必然联系,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有效融合。在智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结合实际,运用德育理论和观点来分析验证;而在德育课程教学时,要穿插最新科技动态知识,不断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如此一来,德育是指导,智育是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又促进了对科学的兴趣网。
第三,教材的制定和选择。国内教材编撰时,常相互引用甚至抄袭,或老教材稍微修改后再版。少有新观点、新现象,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式,更别提解决新问题。教材编订委员会应定期(最好以2—3年为一个周期)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纲要,组织重修编订教材。对新时期的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全面评估,增加新的案例并做出分析,制定出最符合实效的教材。而且教材编写应该鼓励专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选出最适合的教材。
第四,教学形式应多样化。素质教育要求德育理念要更新,以课堂传播、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摈弃。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一条最适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传导,加强其它形式和环节的教学,如课堂讨论某种观点、针对热点问题辩论、就难点答疑、设置情节启发教育、进行案例分析等等。
重点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如参观访问、邀请社会人士开讲座共同研究社会问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就某些敏感社会问题与地方政府沟通。总之,形式力求多样化,目的是要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使情操得以熏陶、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而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针对学术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教师法》重新制定并完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严格贯彻执行教师职责和义务,建立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扎实学术知识的优质教师队伍。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意识,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是加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加强理论修养,定期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鼓励知识体系多元化,增加对智育课程的了解。另外,强化教师个人修养,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
第六,建立适当的考评机制。现在流行的课程考评主要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知识接收程度的考核,其形式主要采用书面考查。这是很不科学的,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对周围人群形成示范和表率,构建健康和谐的德性社会。课程学习情况只是要评价的极小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和行为表现,如民族精神、责任心、诚信、感恩、正义感、文明礼仪、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德性社会不只是要求遵纪守法,更需要具备有责任、讲诚信、有正义等素质,要求对社会阴暗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允许同流合污。要建立这样全面的考评机制比较困难,单靠学校无法完成,应结合社会各相关团体或组织,建立合理考评机制,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效果。
最后,为确保上述几个方面顺利实施,还必须营造全民德性化的社会氛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是最坚强的保障。它深刻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倡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制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号召全民结合“八荣八耻”深刻学习体会。在学校氛围的营造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校风、校纪、教风和学风建设。
总之,德育是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系统工程,它不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还通过实践环节培育,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与智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成长为科学知识渊博、思想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懂得感恩的有为公民。高等教育以德育改革为先导,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育管理,为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