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投稿!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论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论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鞍钢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对这一运动的总结报告,曾得到毛泽东的亲笔批示,并由此诞生了“鞍钢宪法”。在“鞍钢宪法”即将诞生5O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全面地考察鞍钢五六十年代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仅对于梳理鞍钢技术发展史、全面地把握鞍钢技术发展的具体样态和特点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一、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是鞍钢解决技术人员匮乏的需要。解放以来,鞍钢的恢复重建面临着技术人员和技术发展能力不足的巨大制约和困惑。恢复初期,鞍钢的科学技术人员十分匮乏。1949年1月,鞍钢共有职工9 340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仅有175人,占职工总数的1.87%。如鞍钢的四部、八处中的制造部,只有1名工程师和l5名技术员;轧钢部仅有2名技术员。尽管鞍钢从成立之日起就注意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招聘工程技术人员、上级组织也积极协调抽调技术人员支持鞍钢、苏联专家也来华援助鞍钢,但是相对于要建设一个能够担负起共和国钢铁工业半壁江山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来说,鞍钢的科学技术人员还是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动员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参与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就成为这一时期鞍钢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1949年下半年,鞍钢贯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决定》,在全公司范围掀起创造新纪录热潮。1950年下半年创造新纪录运动转变为合理化建议运动。伴随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展开,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逐步发展起来。

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是鞍钢改造落后设备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的需要。1952年,虽然鞍钢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但大规模基本建设刚刚开始,还没有新的工厂投产。鞍钢是日本殖民地技术移植的产物。日本人建立鞍钢,其目的是为了掠夺鞍山地区的钢铁资源,当时鞍钢各厂矿的设备异常落后,落后的设备决定了原始的操作方法和恶劣的劳动条件,工人长期被束缚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繁重的而危险的劳动环境中,他们的生命和健康时刻遭到损害。

解放后,鞍钢在恢复和建设中也曾花费很大力气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比如逐步兴办了一些职工福利事业,某些恶劣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推广先进经验,某些落后的技术被淘汰了,由于国家的投资,某些落后的设备也换上了新式的先进设备。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有些厂矿重要工序的设备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致使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劳动条件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许多厂矿依然是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比较大,作业条件和劳动环境比较差。另一方面,改造落后的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时国家刚刚进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国家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基本建设,无力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改造落后设备状况。在此情况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切实依靠广大职工的创造精神,坚持自力更生,掀起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少花钱,多办事,有计划地改造原有的落后设备,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鞍钢小型轧钢厂的先进经验表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一五”期间,鞍钢就出现了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发明“反围盘”带动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还有北部机修厂工人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1954年初,由王崇伦提议并执笔,与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七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4月,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l1 J在此推动下,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逐步走向深入。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广泛发动群众、人人动手革新发展到有领导地制订规划,围绕突破生产关键,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从一般的改革工具、改进操作方法发展到经验配套成网、成龙;从大力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并积极地向半自动化、自动化迈进;从一般产品的革新并积极地试制高级、精密的产品,攻取尖端技术”。根据中共鞍山市委给辽宁省委和中央的《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当时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广大职工干劲很大,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运动进展很快;二是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大大发扬,短时期内,就出现了不少重大的新技术和尖端技术;三是促进了生产继续跃进。

二、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成就鞍钢在恢复和建设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鞍钢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首先开始于小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为改变小型轧机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没有保证的落后状况,苦心钻研三年多,于1952年9月14日成功研制了“反围盘”,使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质量提高6%,劳力节省70% ,每年为国家创造价值达527亿元(合人民币527万元),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反围盘”这种重大成果是鞍钢轧钢工艺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轰动。它不仅使操作工人彻底从笨重、繁重而又危险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横列光轧机的半自动化,推动了鞍钢IEt~L机向机械化、自动化的改造方向迈进,而且在鞍钢吹响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号角,进而推动了全国冶金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运动。当时在鞍钢工作的苏联专家华西列夫称之为“爆炸性的新闻”,“反围盘的创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张明山由此被市总工会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国庆时,受到东北总工会特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195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还为张明山研制“反围盘”成功发表《努力推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的社论。

在张明山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小型轧钢厂掀起了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高潮,几个月时间接连创造了毛轧机自动翻钢机、小型立围盘、自动卷线机、自动磨床、自动飞剪等15种自动化设备,改造了23台旧设备,迅速改变了小型厂的落后面貌,基本实现手工操作的自动化、半自动化,克服了设备能力不平衡状态,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减少了职业病和人身事故,全厂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41.5%。1952年,小型轧钢厂为国家创造了2 604亿元(合人民币2 604 万元)的财富。为此,中共鞍山市委及鞍钢都做出推广小型轧钢厂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经验的决定。

1953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发出了《关于推广小型厂机械化自动化运动经验的决定》。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努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社论。小型轧钢厂职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鞍钢各部门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据1953年统计,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22个单位的职工共提出1 144项合理化建议,经审查批准执行的有853项,试验成功的计167项。机修总厂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钢绳厂栗根源一个人创造7件自动化器械的事迹也相继涌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推动了鞍钢以至全国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第二,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改进了设备性能、工艺流程和技术操作,提高了生产能力。比如,炼铁厂第2、4号高炉使用烧结矿冶炼低硅成功,铁水可以不经过预备精炼即行兑人平炉炼钢,从而淘汰了炼钢厂长期沿用的双联炼钢法,将3座预备精炼炉改建为平炉,使鞍钢的炼钢能力一举提高了50%。炼铁职工推广了快速换风口法、全风量操作法、高炉炉顶调剂法和酸性渣冶炼法等先进操作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再如,炼钢厂全面推广陕速炼钢法、快速检修炉子和扩大装入量,进一步加快了炼钢生产的发展。

1952年1 1月22日,4号平炉(今6号炉)在炉长单长巨领导下,通力协作创造了6小时零9分钟炼一炉钢的新纪录,炼钢时间及平炉利用系数均超过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水平。为此,毛泽东于1952年l2月14日发来了贺信,称这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还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第二初轧厂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充分挖掘进口的先进设备的潜力,轧钢能手孟庆春与推床工人蒋成合作创造了轧辊单孔“双锭轧制法”,使轧钢工作效率提高了30%。与二初轧相类似,进口苏联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鞍钢无缝钢管厂通过“三结合”的方法,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在140组机床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活动,使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865%。他们还群策群力地自制成功年产3万吨的小穿孔机,使全厂生产能力达到了原设计规模的2.5倍,实现了“一厂变两厂”的目标。第三,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走出了由检修到制造的发展之路,使一些企业在功能上产生了质的飞跃。鞍钢电修厂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成功试制出电机,打破了过去“只能修不能造”的恶咒,成为了“既能修又能造”的电机企业。原来只能生产锹、镐、锤、马车钢板和小型设备的鞍钢轧钢厂,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成功研制出8套300—500毫米的轧钢机,加工100—200立方米的高炉设备760吨,洗选设备8台,并完成了l8个省的加工订货合同。 此外,小型拖拉机厂、内燃机厂等许多企业也是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的。

第四,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推动了鞍钢对苏联技术的消化,使鞍钢在6O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了在华的专家,终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随着苏联专家从鞍钢的撤走,鞍钢不得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消化苏联技术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一时期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推动了鞍钢对苏联技术的消化,促进了鞍钢双革工作的开展。

以“四朵大红花”即红框浮选实收率、炼铁生产技术、双床平炉炼钢、轧钢工艺为代表的技术工艺革新取得显着成果。鞍钢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在品种质量、生产工艺、原燃材料消耗等各项主要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钢铁品种系列,创造了抗硫化氢钢管、大型钢板桩、农用犁铧钢、三角股钢丝绳、桥梁钢、装甲钢板、炮弹钢等国内名牌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1966年鞍钢生产钢506万吨,生铁460万吨,钢材267万吨,高炉利用系数、焦比平炉系数、炉顶寿命、钢材成材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些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了鞍钢生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影响第一,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在全国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成果丰硕,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1953年3月,中共鞍山市委的《关于小型轧钢厂开展机械化自动化运动的总结报告》分别上报到东北局和党中央。5月4日,东北日报全文发表了这一报告,同时发表了东北局对该报告的批语。

批语说,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开展的群众性的机械化自动化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推广这个经验,对大规模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意义。鞍山市委这个总结报告,值得各地党委重视和学习。同年8月,鞍钢举办了机械化自动化展览会。

展会期间,中央重工业部和中国五金冶炼工会筹备委员会组织全国各地的厂矿、工会代表前去参观。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组织下,1954年4月、l0月先后在北京、上海举办了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参观人数近50万人。195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为了国家工业化,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社论,高度评价鞍钢工人的创举,号召全国学习推广。全国总工会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6项决定,把鞍钢的经验推向全国。小型轧钢厂的火种点燃了全国工业战线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烈火。

第二,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批示,并成为“鞍钢宪法”

的核心内容。鞍钢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并十分重视对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引导和总结,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高潮。对此,鞍钢以及中共鞍山市委非常重视,形成了一系列总结报告,系统地总结了鞍钢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经验。这些总结报告主要有:1960年1月3日的中共鞍山市委《关于鞍钢开展技术表演竞赛的总结》;1960年2月12日的中共鞍山市委批转的《鞍山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全市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情况报告》;鞍钢第二初轧厂党委书记余坚所作的《我厂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是怎样开展起来的》;1960年2月19日的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市工业企业贯彻执行省委三个现场会议精神,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6日的中共鞍山市委批转的《鞍钢炼铁厂党委关于开展以“钢”为纲“五高一低”为中心内容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初步总结报告》;1960年3月11日的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等。其中1960年3月11日的这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3月22日,毛泽东对这份报告作了近700字的批示,并将鞍钢的经验批示为“鞍钢宪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被确定为“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

“鞍钢宪法”的诞生距今已有近50个春秋,就其内容上看,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痕迹和局限性,但是,就其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这一核心内容,它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今天,认真总结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对于促进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论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http://www.400qikan.com/zhuanrang/294645.html


    上一篇:高大学如何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
    下一篇: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与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