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投稿!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台湾光复初期经济重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之管见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 国民党接管了台湾,标志着台湾五十一年日本殖民统治历史的终结,人们习惯称之为“光复”时期。由于二战后期台湾成为盟军重点轰炸目标,战后的台湾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夷。城市建筑被毁,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交通运输、电力设施均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农田水利毁坏严重,工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由于生产严重萎缩,导致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粮荒、饥饿, 以及教育上的“师荒”随处可见,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接管后,当局的确花费一番心思考虑治台方略。

政治上推行行政长官公署制,试图与日据时期的总督制相衔接;经济上先后制定了《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总纲》和《台湾三年经济建设计划》,力图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教育上强力推行“去殖民化”、“中国化”、“祖国化”政策, 以唤醒民众被冲淡已久的民族意识。为配合经济建设需要,台当局颁布了《推行职业教育及实施生产训练计划》,并制定恢复和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由于当时内战和国民党的腐败体制,制约了光复初期台湾的经济重建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一、台湾光复初期经济重建政策的推行

(一)光复初期严峻的社会经济状况光复初期,因战争留下的创伤,台湾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由于台湾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工农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严重依赖日本国内,农副产品大多运往日本。而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如资金、技术、高层次人力以及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化肥均依赖日本。日本战败后,台湾丧失了这唯一的岛外市场,中断了技术、资金、原材料、高层次人才的来源渠道,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所受的教育仅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最简单的技术操作,一时无法填补这一空缺,从而加剧了台湾经济恢复的难度;另一方面,因内战需要,国民党把日本败退时留下的一点资源大多调往大陆用于内战,并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剧了台湾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二)台湾经济建设计划的出台为了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秩序,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立了不同于大陆的行政体制— — 行政长官公署,其目的是为了迅速与日本“总督制”相衔接,便于接收工作的开展。行政长官具有高于一般省政府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台湾经济的自身需要,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行政长官公署于1946年年中拟定了《台湾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确定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总目标为: “(甲)增加台湾省每一国民平均收入及全省国民总所得,并提高衣、食、住、行、乐、育六种水准;(乙)增加农工业生产总量,并提高产品的质量,减轻其成本;(丙)增加就业人数,并增加工人。减少农民,减少失业,增进就业者的工作能力”。该计划目标宏大,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体现了台湾当局恢复经济理论上的决心,但因“二·二八事变”导致陈仪下台而使该计划流产。1947年5月成立了台湾省政府,并于9月发布新的经济建设计划—— 《台湾三年经济建设计。该计划不像五年计划那样面面俱到,侧重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首先解决民众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并争取在三年后使台湾经济的各项指标能恢复到日据时期的最高水平。

(三)台湾经济建设计划的流产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实行的政策与日据时期无太大区别,民众并无感觉到回归祖国后的温馨与亲切,看到的只是赶走了一个外来统治者,迎来了一个本国统治者,光复日所表现出的热情在半年后几乎降至冰点。加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以及当权者的腐败和低效率的行政作风,当局的治台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推动。

具体体现在:一是社会依然动荡不定,民心向背,民怨沸腾;二是国民党正忙于内战,无顾及台湾的事情, 日本在台湾留下的一点资源也大多被调往大陆用于内战;三是国民党在台官员腐败成风,忙于接收,忙于分赃,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放在经济重建上;四是通货持续膨胀,物价继续飞涨, 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当局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开拓经济、发展生产;五是台湾是殖民主义经济的底子,其发展不是依据台湾自身发展需要,而是根据日本的战争发展需要,且主要技术设备、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均来自日本,致使战后资金、技术设备严重短缺,技术和管理人员匮乏, 阻碍了当局恢复和重建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因而,不论是五年计划还是三年计划,其实际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在当时的背景下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台湾光复初期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去“殖民化”教育策略的出台光复初期,台当局为消除殖民地教育对台湾社会的影响,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去“殖民化”教育活动,消除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影响。如推广汉语教育;把中等教育分为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类;把一学年三学期改为两学期制;把学制改为三三制;鼓励私人兴办职业学校等。概言之, “一方面要除旧,彻底去除日治时期的殖民地式教育;一方面要布新,建立全新的三民主义式教育。 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和殖民地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局主观的计划与客观的成效出现了极大的差距,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职校办学的修正与规范1932年,国民政府制定了《职业学校法》,提出“职业教育以培养青年的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目标”。根据1946年6月颁布的《台湾省职业学校新旧制调整办法》,台当局又对日据时代的教育遗留问题作了如下规定: “(1)凡持有前日据时代公立或已立案学校毕业证书者,予以承认;(2)接收时各校移交之各年级学生花名册,经各该校承认其学籍者,予以承认。(3)凡已辍学之学生,而持有原学校肄业证明书或分数单者,予以承认。(4)敌人设立之工业学校或农业学校毕业者,应认为高中程度。 这一规定有利于殖民地的职业教育向光复时期的职业教育平稳过渡。1947年国民教育当局修订了《职业学校规程》,对光复初期的职业教育提出如下要求: “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能;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

(三)职业教育推进计划的颁布为了配合1946年《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总纲》

的实行,同年6月,台教育当局公布了《推行职业教育及实施生产训练计划》,要求增加职业学校的设施;继续调整各类实业补习学校;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和实训的考核;初级中学要增设职业班;鼓励实业机构创办职业学校和培训班等。之后,行政公署教育处又推出了《台湾省推进职业教育计j ,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分区调整设置,力谋均衡发展;逐年增加班级,配合经建计划;充实职业设备,促进生产组织;实施分区辅导,考查办理成绩。台湾省政府在1949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尤应奖励,以造就专门人才,配合各种生产与建设事业之需要。

三、台湾光复初期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已较为普及,但主要是简易的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教育对象以台湾人为主。一是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可以使台湾青年学到一技之长而自食其力,有利台湾社会的稳定;三是满足日本对外扩张的需要,可以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台湾青年派往其他占领地从事生产和军事活动。但不可否认,经过光复初期数年时间的整顿和改进,职业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也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一)职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一是数量大幅增加。台湾当局把日据时期的实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全部改为职业学校,将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学校进行整顿和合并,并将日据时期的州厅立职业学校全部改为省立,学校数量由1944年的27所增加到1945年底的78所。二是类别有所增加。日据时期已有农、工、商、水产四类学校,光复后增加了医事和家事两类专业学校,专业设置更贴近经济发展需要。除商事、家事、农职初级部、水产初级部不分科外,农职高级部设农艺、农产制造、农业土木、园艺、蚕丝、森林和畜牧兽医;水产高职部设养殖、渔捞、轮机和制造;工业职校将建筑和土木合并。三是硬件设施有所改进。

日据时期多数职业学校设备缺乏、校舍简陋,经过战争摧残后更是破败不堪。光复后,台当局分期拔给经费,修缮校舍、添置设备,并将学校附近的农场、小型工厂划拨给职业学校作为实训基地,并准许提取学校生产收入的40%作为学校的自主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职业学校的办学硬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是学制设置更趋于合理。当局分设了三三学制的初、高级职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国民学校毕业生或从事职业而具有相当程度者,修业年限为一至三年。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中、初职毕业者或相当程度者,修学年限为三年,为各行业培养中级技术人员。

(二)职业学校地域分布更加均衡日据时期,职业教育一是为殖民地经济发展服务;二是为台湾青年提供最初级的技术培训场所,使之掌握一技之长而能够自食其力,有利社会稳定;三是为培养日本子弟成为工商经济领域骨干,以掌控台湾经济命脉。整个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是按殖民者战争需要格局来进行布局, 因而经济发展是畸型的, 没有台湾自身独立性和个性的经济。作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自然难以摆脱这一束缚。光复后,台湾教育当局除接收日据时期的职业学校外,还调整和改制日据时期的简易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根据《台湾省推进职业教育计划》,确定了台湾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分区调整设置,力谋均衡发展:逐年增加班级,配合经建计划;充实职业设备,促进生产组织;实施分区辅导,考查办理成绩。将全台分为八个职业学校区,规定每区至少要设省立农、工职业学校各一所,其他各类职业学校根据各地财力、环境和需要有计划地设置,使职业学校的布局较日据时期更加均衡、合理和实际。

(三)行政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省立职业学校以高、初级合办为主,县市立职业学校以举办初级职业教育为主。鉴于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规定九学级以上的职业学校要在事务处下设立营运组,负责管理学校附设的工厂、农场的生产性事务,使职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能更好地结合。

(四)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推行公、私立学校数量有较大增加,日据时期职业学校最多时为27所,其中私立学校2所。

1945年底增加到78所,其中私立职业学校增加到5所。1948年8月当局创办了第一所五年制专科学校——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同年11月开设机械、电机两个专业,共招收初中毕业生4O名,标志着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

本文节选自《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台湾光复初期经济重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之管见
    http://www.400qikan.com/zhuanrang/294266.html


    上一篇:必须处理好课程体系内部的几个关系
    下一篇:200MW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美术欣赏课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