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经济论文,主要是关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国际化合作办会机制创新研究,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联合主办国机制与中博会国际化发展联合主办国机制是展会组委会为了更好地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快推进展会的国际化进程,根据特定展会的宗旨、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需要,以政府间合作的形式,通过实施特殊的优惠条件,吸引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整体组团参展参会的特色办展方式。从中博会以往的实践来看,主宾国通常通过设立至少1万平方米主宾国馆的形式参与到中博会的主办中来。
(一)联合主办国机制对中博会国际化的决定性影响中博会组委会认为,②通过主宾国机制,有效地树立了中博会的国际化形象,带动其他境外中小企业前来参展参会;独特主宾国办展机制的建立,使中博会走出了一条高效、快速,且有别于其他国际性展会走过的国际化道路。成为中博会走国际化之路的加速器。
联合主办国机制对中博会的快速国际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一机制不是中博会国际化的唯一途径。中博会国际化目前遇到的瓶颈既与联合主办国机制实际运作面临的困难密切相关,也与中博会对联合主办国机制的路径依赖有关。关于联合主办国机制在中博会国际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主宾国参展商占据境外参展商的半壁江山,对中博会通过UFI认证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第二届至第八届中博会,境外参展商数量平均占总参展商的比例为20.5%;特别是从第三届以来,平均稳定在23%左右(图1)。在境外参展商中,来自主宾国的参展商约占一半左右。从第二届至第八届中博会,主宾国参展商占境外参展商数量的比例平均为51.38%,占总参展商数量的比例平均为9.35%。可见,主宾国机制的实施,为中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UFI认证标准提供了国际参展商指标方面的可靠保证第二,主宾国参展商所租用场地的平均规模小于中博会的平均水平,且对中博会的参与度有弱化的趋势。从第二届至第八届中博会,境外参展商的展位数量占总展位数量的比例平均为18.45%,小于其数量占总参展商的比例,说明其租用场地的平均规模小于中博会的平均水平。从发展态势看,境外参展商的展位数量占总展位数量的比例呈倒u字形,第一届和第二届平均为15.37%,第三届、第四届和第六届平均为26.39%,第七和第八届平均为9.61% (见图1)。近年来,境外参展商的展位数量占总展位数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中博会对国际参展商的吸引力有弱化的迹象。
第三,主宾国参展商成交额占整体成交额的比例很小,作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未在中博会上充分展现出来。从现有数据上看,自主宾国机制实施以来。除第四届主宾国参展面积达20000平方米外,多数情况下为10000平方米,约占展览总面积的10%左右,且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主宾国参展商成交额占整体成交额的比例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联合主办国机制面临的瓶颈随着机制设计、发展定位、1:3碑传播和实际运作层面问题的逐步显现,中博会特有的联合主办国机制运行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其主要表现是:
I.机制设计:主宾国政府组团意向与市场取向不对接中博会主要以政府间合作的形式进行主宾国机制的运行,而这一方式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参与海外展会的运作模式不对接。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能强制企业参加某一展会,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是否组团参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尊重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意见。中博会主办机构从走访的德、英、新加坡等大部分国家中,都得到了相同问题的反馈。④这一情况限制了主宾国的选择空间。
2.发展定位:综合性展会定位与专业性需求不匹配中博会最初是以综合I生展会面世的,而目前企业对展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参加专业展会。这一趋势同样反映在国际客户对展会的选择上,多数境外中小企业更愿意参加专业性展会而不是综合性的展会。中小企业参展意愿不强.也严重影响着其国家主动出面担任主宾国的积极l生。调整中博会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其专业化形象,是提升境外中小企业参展积极性,增加选择主宾国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3.口碑传播:合作的短期性与展会国际化的可持续性要求不协调由于良好口碑未能随着中博会举办次数的增加而有效形成和传播,不但使以往的合作伙伴可能没有兴趣再次合作,而且也造成潜在伙伴合作意愿的减弱,导致中博会在主宾国选择上范围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随着中博会举办次数的增加,可供选择的优质主宾国资源El益减少,最终可能使联合主办国机制难以为继。对中博会国际化品牌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4.实际运作:展会计划的刚性要求与主宾国的柔性选择不同步在联合主办国机制推出的前几年,主宾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常都能派出部级以上的政府官员率团参展。但近两年来,选择主宾国工作很难做到计划性和周密性,往往难以在本次中博会闭幕前确定下一届主宾国,对下届中博会筹备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如在第八届主宾国选择上,外交部早在2010年1月底就照会俄罗斯方面。但俄方延至1 1月中旬方答复我方不能合作举办,给第八届主宾国选择造成很大被动。⑧二、中博会国际化发展水平判析世界会展业在国际化发展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品牌移植。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大都拥有多个会展品牌,通过品牌展会的国际移植抢占国际展览市场。
已成为国际会展业的新方式。二是全球扩张。近年来,国际知名会展公司纷纷通过资本运作进入国际市场,寻求更大发展。如德国实力最强的五大展览公司已全部进入中国。三是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国际化。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与,是世界各国会展业共同的做法。
(一)中博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置于国际视野,中博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办展规模尚有差距。根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整理的资料,以展出面积计,2010年世界展览会100强第1位为555000平方米,第100位为105000平方米,中博会可进入9O位以后,与前20强差距较大。
第二,国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占比差距明显。与国际着名展会相比,中博会海外参展商和国际参观者的比重亟待提高。根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0)}整理的资料,2004~2008年,德国年均国外参展商占全部参展商的比例为52.97%,且比较稳定,远高于中博会近几届平均23%的水平。从观众来源国构成上看.德国展览平均有20%的观众来自国外,其中约30%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⑥以2011年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为例,参展商有4200多家,来自70多个国家;参观者达339000多人,来自l10多个国家,来自德国以外的观众超过20%,其中超过50%的观众专程来观展。此外,还有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企业的CIO、100多个国际商务代表团和来自58个国家的超过5000名记者到场。⑦对比中博会现有的资料,第一、二、四、六届的国外采购商分别为5600人、32000人、68000人和12600人,分别占观众人数的4.75%、16.16%、22.30%和4.95%,平均为12.04%,而且波动较大。
(二)中博会国际化发展水平在国内所处的地位从我国会展业的整体状况来看,中博会国际化发展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模领先。2011年,我国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会约为70个左右,约占展览会数量的1%左右,中博会位列70强之内;第二,通过UFI认证。截止到2011年,我国内地共有82家机构成为UFI会员,74个展会项目通过UFI认证,⑧中博会同样榜上有名。与国内优秀展会相比,中博会国际化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专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同等规模国内领先的专业展会相比,中博会对国际知名品牌和专业观众的吸引力还显得不足。以创办于1993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为例,2010年展出面积11万平方米,来自23个国家的900多个品牌参展,入场观众11.5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达10万人次,分别来自3856家商场、18750家代理机构和5008家外贸公司,参与现场报道的国外媒体记者1000余人。
第二,宣传推广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对中博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对政府渠道的路径依赖,对其他手段的应用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挤出效应。从报名途径上看,超过60%的企业依靠政府的途径报名参展;从参展企业获知中博会的信息渠道上看,与我国会展业企业主要通过主办方信件、主办方电话和主办方传真获知展会信息的一般方式不同,⑨政府文件依然发挥首要的作用(见图2)。这些情况说明中博会的宣传推广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市场化运营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中博会国际化合作办会的机制设计中博会在机制设计上的不足和发展定位上的先天缺欠,直接导致其在发展模式上追求数量扩张和速度优先,在实际运作中则表现为粗放经营,其结果是造成口碑传播效应不理想、主宾国选择市场萎缩、主宾国选择越来越困难等。在未来中博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从发展完善联合主办国机制出发,进行机制创新,不断调整发展定位,优化办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
(一)联合主办国机制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基于会展国际化的内涵,借鉴国际展会的运作经验,我们认为中博会的办会机制应从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的联合主办国机制转型为具有常态化和机制化特征的国际合作办展机制,联合主办国机制应最终被多元国际合作办展机制所取代所谓国际合作办展机制是指在中博会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开、营利功能和非营利职能分离,分别按市场化和非市场化模式进行经营与考核的基础上.引人多元化的国际主体,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实际参与到中博会经营性资产的运营与管理中去,拥有中博会部分产权,并享受中博会品牌溢价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设计见表1)。这一机制与中博会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并行不悖,二者共同构成中博会完整的运行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设计,使中博会作为一般服务产品的赢利属性和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非营利属性同时得以体现,并融为一体,也使得中博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更加明确,市场定位更加清晰。
(二)由联合主办国机制向国际化合作办展机制转型的路径与步骤我们认为,中博会应在未来五年内,分五个阶段,选择五条路径,完成由联合主办国机制向国际化合作办展机制的转型,即方案制定——顶层设计阶段、机构重组——搭建平台阶段、试运行——独立经营阶段、质量提升——国际扩张阶段和国际化合作办展——资源整合阶段。到2017年,中博会将实现由目前的赢利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一体化经营,向市场化经营与政策性经营相互支撑、同步发展良性循环的转变,基本实现中博会的国际化目标。四、完成中博会国际化办会机制转型需要应对的困难与挑战国际化是中博会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中博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国际经验证明,市场化是展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市场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因此,由联合主办国机制向国际化合作办会机制转型,是中博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涉及到中博会总体定位的调整与中博会市场化改革的整体进程。是一个机制重塑和利益调整的渐进过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与挑战。
(一)如何理顺中博会公共服务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关系中博会的总体定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⑩即中博会是一个大型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突出了中博会的公益性和非营利属性,将中博会作为展会的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属性置于附属地位。这样的总体定位必然带来对中博会功能定位的两难选择,在实践上造成一些困扰。在功能定位上,中博会是“中外中小企业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突出服务贸易、进口展以及促进项目合作的中外中小企业精品的聚会、中外中小企业精英的聚会”。⑩事实上,中博会在追求展会的运营效率方面.与其它普通商业性质展会并无本质区别。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才能产生高效率。在功能定位层次上,市场化是中博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总体定位层次上,是如何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关系的问题。
(二)如何构建一个将各方利益关系紧密联接在一起的市场主体中博会多头联办、各司其职、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办展方式,在公益性和非营利的定位下,是可以持续的。以往国家各主办部委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了每一届中博会的成功举办。此外。各省区市主管部门全力以赴配合组团参展、参观、参会,为历届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博会重新进行定位,营利属性被正式确认的情况下,原来的相关各方转变成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或利益攸关方。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将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调动各方参与中博会的积极性,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成为中博会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核心议题。
(三)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作为我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和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博会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学理依据和政策优势。在未来中博会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依然必不可少。随着中博会的总体定位由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调整为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并重,财政资金投入的数量、方式和投向上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如何重新进行财政投入机制的设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使之对中博会的支持长效化、制度化,是中博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机制调整,对中博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