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投稿!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世界电影》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电影是一门艺术,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各种形象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高科技的表达方式,隐喻或者潜移默化地传达着特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

阿尔都塞(Althusser)把电影看作是一种有别于强制性国家机器(如军队、法庭、监狱)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如他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所表述的: “意识形态不是凭借人的主观观念,而是根据形象事物来进行阐述,特别是通过电影的结构来起作用,这种结构包括有思维结构、故事结构、表达结构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结构来形象表达隐蔽在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2006:726)。

根据阿尔都塞的观点,电影通过营造视觉奇观使观众与其生存状态之间建立起一种“完美的想象性关系” (转自戴锦华,2004:187),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影片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的主体位置,成为该意识形态的同谋者。让·路易·鲍德里(Jean Baudrillard)在阿尔都塞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特点。所谓“意识形态腹语术” ,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蔽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 (转自戴锦华,2004:188)。在电影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另一个重要观点来自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汉德森(Henderson),他认为对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而言“重要的是讲述神化的年代,而不是神化讲述的年代” ,即电影批评的参照系数不是电影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的年代。可见,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大众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一种具有隐蔽性和象征性的文化输出手段,它将意识形态包裹于所创造的影像之中,引导、暗示观众接受其所表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科幻电影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科幻电影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自产生之日起,它就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极具冲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戏剧化地展现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给文化带来的影响(Telotte,2001:63)。本文选取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3个类别一一“外星人入侵”科幻电影、“灾难和后灾难”科幻电影以及“太空旅行”科幻电影,分别解析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外星人入侵” 科幻电影以外星人入侵为题材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经历了3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二战之后,苏美进入了冷战时期,美国为维护西方社会制度,遏制苏联扩张,在加强与苏联在军事、经济、技术等方面竞争的同时,还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宣传战。这个时期的外星人科幻电影大都以打击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主要敌人的需要而设计,比较着名的包括《怪形》(TheThingfrom Another World,1951)、《地球争霸战》(The War ofthe Worlds,1953)、《火星入侵者》(Invadersfrom Mars,1953)、《宇宙访客》(/t Camefrom Outer Space,1954)、《盗尸者入侵》/《天外魔花》(Invasion ofthe BoSnatchers,1956)和《地球停转之日》(TheD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等。在这些影片中,外星人成为红色苏联的象征,冷战的噩梦化身为美国被强大的、拥有超级武器和能力的外星人所毁灭,或外星人通过“无形”、“洗脑”

的方式泯灭美国人的个性、削平人类的情感,从而达到征服美国和世界的目的(Sobchack,2005:264)。其中, 《地球争霸战》和《盗尸者入侵》/《天外魔花》分别是这两种模式最好的体现。《地球争霸战》是根据科幻小说之父赫伯特·威尔斯(H_G.Wells)189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拥有先进武器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并几乎毁灭美国的故事。片中的火星人是前苏联的化身,它们面目狰狞,凭着先进的武器肆意屠杀、所向披靡,摧毁了美国的大部分城市,但最终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彻底消亡。《盗尸者入侵》/《天外魔花》取材于杰克·芬尼(Jack Finney)1955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一个叫桑塔米拉(SantaMira)的小镇上,外星人的遗传因子从太空吹到了这里,这些外星人的遗传因子具有一种很强的复制能力,可以变幻成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人的模样,桑塔米拉的居民逐渐被这些外星人所取代,最后,小镇上的外科医生迈尔斯·本奈尔(Miles Bennel1)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并试图阻止外星人占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计划。影片的结尾并不乐观,虽然迈尔斯最终说服了有关当局,但外星人的遗传因子已经蔓延到镇外,能否被阻止,影片并没有明确地交待。这两部影片都明显带有诋毁苏联形象和意识形态、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诱导观众对苏联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产生敌意的政治目的。特别是《盗尸者入侵》,影片通过对外星人以某种隐秘、无形的手段,慢慢对人类进行渗透、替换、改变、复制、异化,最终达到统治或消灭地球人的目的这一隋节设计和恐怖气氛的渲染,形象地描绘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向西方渗透的手段和可怕的后果,观众在影片中,照见了自己的主体形象(桑塔米拉镇的居民),从而产生了对红色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反感、恐嗅和警觉,由此,美国实现了其输出反共意识形态的目的。回顾20世纪50年代,西方文化中弥漫着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敌视和神经质的恐瞑。这个时代的人们恐惧自己变成他者;恐惧个性被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取代;恐瞑自己熟悉的世界忽然被颠覆,这和当时美国的反共文化宣传有着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一直以来, 《盗尸者入侵》/《天外魔花》被普遍认为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共思潮标志性的文化体现。

“外星人入侵”科幻电影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人在经历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肯尼迪遇刺、越战失败、尼克松水门丑闻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把关注的焦点由国外转向国内。美国急需走出历史的创痛,重新达到民族的新生。

这一时期出品的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影片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E z the Extraterrestrial,1 9 82)和《超人》系列电影(Superman,1978/1980/1983/1987)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在这些影片中,外星来访者不再是以往同类影片中邪恶暴眼的入侵者形象,而是充满善意的使者或帮助人类对抗邪恶势力、保护地球的朋友。

《外星人》中貌似儿童的外星来客可以通过心灵感应和人类交流,成为小男孩艾略特的朋友,并在艾略特的帮助下返回自己的星球。导演借助儿童的视点来表现电影时空, 目的是利用“儿童情结”唤起观众的童年意识,观众记忆中的某一特殊深刻的童年场景在作品中闪现,形成了对观众童年情感的召唤和共识,使观众在心理上达到对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认同。影片充斥着美好的想象和人性的光芒,表达了回复纯真、包容理解的主题,对加强美国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超人》系列电影创造了美国大众文化的神化。超人成为美国大众文化中流传最广、最为深入人心的形象。来自氪星球的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既是都市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凌驾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上的游侠。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力量,是正义和美国精神的象征,他孤独而强大的银幕形象正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完美体现。此外,超人的救世主形象还隐喻着美国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美国人早期的移民经历决定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掌握着来自上帝的唯一真理,肩负把自由、民主的福音传向世界各地的使命,是拯救世界于水火的救世主,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指路星辰。于是,电影中的超人与美国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对应关系,成为美国和美国精神的化身。事实上,好莱坞通过《超人》系列电影书写了本民族的神化,又使它及时出现在美国文化四分五裂、美国人对自我形象感到怀疑的时刻,为战后美国走出失败的阴霾、重新达到民族的新生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日益猖獗,邪恶的外星入侵者的形象重返好莱坞影坛,于是迎来了此类电影的第三个高潮。

《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 Attacks/,1996)、《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都是这个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火星人玩转地球》讲述了由于机器翻译错误,天真的地球人竟把入侵的火星人当作和平使者款待,结果遭致杀身之祸、灭顶之灾。凶残的火星人横行霸道、滥杀无辜、摧毁城市,坦克、核弹也不能将它们消灭,而正当人类处于危急关头,一个乡村老太的高频音乐竞出人意料地令闯入的外星人纷纷爆炸而死。影片充满了荒诞、反讽的意味。《独立日》讲述了外星人入侵地球、人类英勇反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黑衣人》是这几部影片中反恐主题最为明显的一部。影片根据罗威尔·坎宁汉的连环画改编。故事发生在未来时代,由于宇宙战乱不断,大批外星人纷纷到地球避难。“黑衣人”(K.和J. )是专门对付外星人的特殊警察,他们的职责就是监视在地球上生活的外星人,以及外星人对地球有什么举动。他们发现银河中的恐怖份子正秘密行动,准备刺杀另一星球的大使,这个举动将引起宇宙间的征战,世界将面临崩溃。为了阻止外星人恐怖分子的阴谋,于是展开了一场“黑衣人”对抗“虫类怪兽”的大战。该片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10余项国际大奖和提名,票房收入达589390539美元,并被《帝国杂志》评为史上500部最佳电影之一。无可否认,该片的巨大成功和其所表现的恐怖主义主题不无关系。从总体来看,这个时期的外星人入侵影片完全没有20世纪50年代阴沉、恐怖的气氛,相反却带有浓重的荒诞和滑稽的色彩,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后冷战时期美国社会乐观、自信、自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独立日》中,美国的独立日变成了人类的独立日,领导人类抗击外星人的是美国,是美国拯救了世界。于是,“美国是人类的领导者和拯救者”这一“意识形态腹语”通过影片实现了有效的表述。

进入2l世纪,美国那高耸入云的自信遭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总第214期)了致命的打击。“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l0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人陷入失落、焦虑、恐惧和绝望的情绪中,于是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特征,带有社会批判性的外星人科幻片,如: 《天兆》(Signs,2002)、《迷雾》(The Mist,2007)、《第九区》(District 9)等。《迷雾》讲述的是美国的一个小镇被突如其来的迷雾所笼罩,在漫长的等待后,人们终于忍不住去探知浓雾中的秘密,但走入迷雾的人都被某种未知的东西所吞噬。被困在超市里的人则在恐惧与绝望中挣扎,逐渐走向精神崩溃。影片形象地表述了美国人对目前生活状态的忧虑。片中的迷雾和隐藏在迷雾之中的生物成为恐怖分子、莫名病毒、经济危机或其他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的隐喻,超市中被捆的人群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影片处处都折射着现实,处处都包含着对人性的拷问。《第九区》(District 9)更是完全颠覆了以往此类影片中外星人的形象,片中的外星来客不再是“红色苏联” 、“救世主”或“恐怖分子”的隐喻,而是明显的“弱势群体”,遭到地球人不公正的对待。影片折射了现实社会中种族、移民、政治、宗教、生物技术等问题,讽刺了人类自私自大的独尊意识,呼唤不同种族间的包容、平等和博爱。

二、“灾难和后灾难”科幻电影与“外星人入侵”科幻电影相比,美国的“灾难和后灾难”科幻片更多地带有现实批判性。如:为反映二战期间原子弹所带来的恐怖后果,2O世纪5O年代出品了大量表现核灾难、核恐怖的科幻电影,包括《原子怪兽》(TheBeastfrom 20,000 Fathom,1953)、《X放射线》(Them,1954)、《灵异杀镇》(The Daythe World Ended,1955)、《世界没有尽头》(World Without End,1956)、《奇怪的收缩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1957)、《惊天50尺男巨人》(The Amazing ColossalMan,1 957)、《海滨》(On the Beach,1 959)、《世界,众生和恶魔》(The World,the Flesh and the Devil,1959)等。美国着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 993~2004)在总结50年代科幻电影时,把它称为“灾难的想象” (Sontag,1966:213)。这些影片有的描绘核战争导致的人类文明的毁灭,有的描绘因核辐射而导致的生物变异所带来的可怕后果,通过一幅幅想象性图景的呈现,电影有效地向观众传达了“反对核战”这一意识形态。

20世纪6O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电影制作人的视线从核威胁转移到种族问题。这个时期出品的《人猿星球》(Planet oftheApes,1968)影射了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并通过一个倒置进化链的假设,尖锐地批判了渗透在各个社会的等级制度。70年代上映的《宇宙静悄悄》(Silent Running,1972)、《超世纪碟杀案》(Soylent Green,1973)、《我不能死》(Logan Run,1976)和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分别反映了人口过剩、食物短缺、都市的衰落、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旨在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20世纪8O年代的两伊战争(1980~1988)、以色列军用飞机对伊拉克核设施的攻击(1981)、苏美两国的核竞赛使核威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时期上映的《洗劫后》(The Day After,1 983)、《遗言》(Testament,1983)和《终结者1》(TheTerminator ,1984)都表达了反核的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超速发展、全球环境的恶化和艾滋病的迅速蔓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灾难和后灾难科幻影片集中反映了这些社会问题。《未来水世界》(Water World,1995)和《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描述了全球暖化或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12只猴子》(Twelve Moneys,1995)展现了致命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人猿星球》(Planet ofthe Apes,2001)及其前传《猩球崛起》(Rise ofthe Planet ofthe Apes,201 1)对人们滥用基因技术发出了警告。同样,《我是传奇》(IAm Legend,2007)描述了人类的医学发明有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影片讲述了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的可以治愈疾病的病毒,不料病毒变异后将受感染的人类变成了活僵尸,一场大面积的病毒突然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几乎无人能够阻止,没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开始于何处,只知道它是无法停止的、不可逆转的、无法治愈的。人类社会瞬间变成了可怕的人间地狱。影片告诫人们:无知的人类,往往是灾难性事件的始作俑者。

《终结者》系列(Th e Term in ato ,1984/1991/2003/2009)和《黑客帝国》系列(The Matrix,1999/2003/2003)都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前者讲述了人工智能操纵并发动了一场核浩劫,经过核毁灭的地球已被电脑“天网”统治,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人类与机器人英勇作战、扭转局面的故事。后者描绘了被人工智能和数字网络控制的阴森恐怖的未来世界:地球被机器人统治,而人类却生活在由机器人所安排的虚拟世界中,并为机器世界提供能量,只有小部分人认识到真相,穿梭于虚拟网络与真实世界中进行反抗。这两部影片通过向观众呈现被机器统治的世界的可怕图景,引发观众对科技发展和人的主体陛的思考。被美化为爱国主义的行为。因此,50年代的“太空旅行”科幻电影如: 《火箭飞船x.M》(Rocketship ,1950)、《征服太空》(Conquest ofSpace,1955)都反映了美国征服宇宙的决心。1968年由美国着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1968)展现了现代技术与科幻影片的完美结合。影片以其宏大的场面、精美的制作、磅礴的气势倾倒了无数的观众,可谓美国“太空旅行”科幻影片的第二个里程碑。该片对人类在广袤宇宙中的漫游进行了富有诗意的预言和探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预见性的忧虑,促使观众对人类的历史、文明、价值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美在核军备竞赛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苏联比美国拥有更强大的核攻击力,美国一方面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核威胁,一方面寻找方法来消除战略核武器的威胁,确保自身的安全。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通过电视提出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倡议,美国政府于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了“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 ,其核心是用25年左右的时间,花费1万亿美元,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部署各种尖端武器,用以拦截并摧毁一切袭击美国的导弹。《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电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从1977年至2005年,卢卡斯电影公司相继出品了6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包括:

《星球大战IV: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A New Hope,1 977)、《星球大战V: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Episode The EmpireStrikes Back,1980)、《星球大战VI:绝地归来》(Star Wars Episode VI:Return ofthe Jedi,1983)、《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Star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星球大战II:克隆人的进攻》(Star WarsEpisode II:Attack ofthe Clones,2002)和《星球大战III:西斯的反击》(Star Wars EpisodeIlL"Revenge of the Sith,2005)。该系列采用倒叙的方法,描述了在很久以前一个遥远的银河系,肩负维护和平正义使命的绝地武士与各种邪恶势力做斗争的故事。影片包含了复仇、回归自然、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机器对人的威胁、克隆技术、自由、正义等多重主题。同时,该片无疑也是意识形态腹语术的又一次成功的实践。片中的绝地武士是美国自身的隐喻,是自由与正义的化身,美国与苏联的太空争霸战被演绎为一场善与恶的殊死博斗,绝地武士的最终胜利无疑成了美国对苏联太空战争的胜利宣告。

该片自上映以后,立即风靡全球,并演化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文化现象,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又一座里程碑。着名科幻文学评论家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将其列为20世纪4部最富文化内涵的科幻影片之一,宣称该片标志着科幻电影的重大转变,从此,科幻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Robert,2006:287~289)。与《星球大战》同期上映的“太空旅行”题材的科幻影片还有《异形》系列(Alien,1979/1986/1992/1997)和《星际迷航》系列(Star Trek,1979~2009)。《异形》系列批判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盲目追求,呼吁限制超越伦理和道德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该片还反映了“把女性身体作为未知与恐怖的象征的西方文化” (Creed,1 990:215~216)。《星际迷航》电影系列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热播的同名电视剧,包括11部情节相连的影片。影片描绘了星际联邦“进取号”星舰的机组成员探索宇宙、对抗邪恶势力的故事。该片在探索陛别歧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全球性战争等重要主题的同时,也表达了美国中心论、美国价值观和美国为自由而战的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电影作为最具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创作者以及国家或集团的意识形态。作为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好莱坞科幻电影一直都没有脱离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文艺理论学》一书中所指出的: “好莱坞电影总是想方设法地将本国意识形态包裹于电影所创造的影像之中,若隐若现,无处不在” (朱光潜,2005:220)。通过制造一个又一个神话、恐怖或荒诞的故事,好莱坞科幻电影成功地输出了反苏反共、美国至上的意识形态,展示了美国式自由、平等、乐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成为推销美国形象和西方民主意识、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同时对于淡化和改变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融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诚然,好莱坞也创作了很多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的经典科幻影片,引发观众对人口过剩、环境污染、种族主义、科技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思考,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积极的社会批判意义。

本文节选自《世界电影》的文学艺术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世界电影》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http://www.400qikan.com/zhuanrang/293486.html


    上一篇:360期刊网分享学术论文发表渠道与时间
    下一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与双极电凝止血的对比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