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过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演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10年多的新变,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化。这种新变,既表现在写作的方式与样态方面,也表现于作者的身份与姿态方面,背后更有文化环境的产业化、文学生产的商业化等深层的原因。这种新的文学现实,我们无论喜欢与否,都必须予以面对和应对,并就其中隐含的倾向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积极的建言。
文学现实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不说不胜枚举,也是纷至沓来。在前些年的“文情报告总报告”中,我曾就文学板块的严重分离、新兴文学的欠缺关注、文学批评的经常失语与文学教育的相对滞后等,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可能采取的应对之策。这次从2011年的文学现状出发,就三个方面的倾向与问题作一简要评说,望能切中肯,更期引起注意。
长篇小说与中短篇小说的生产失衡
毋庸置言,在文学创作中,小说类作品因为写作者与阅读者既数量较多又素质较高,一直倍受文坛内外关注,实际上已是文学创作中的核心构成。如果说这些还都属于正常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在小说创作领域里,长篇小说从过去的年产两千多部,猛增到年产四千部左右,而且以连绵不断的研讨会、畅销不衰的排行榜等方式,在文学生产领域一家独大,在文坛内外的影响如日中天,就不能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
长篇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幅、大结构中,要求长故事、大容量,相对应的,也要求写作者的多积累、强投入,相比于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写作可谓文学创作中的“马拉松”。一个作家能不能写长篇和写出好的长篇,既取决于文学兴致,也取决于艺术造诣,还取决于生活积累。因此,长篇小说既不可硬写,也不可多写,而即便不写长篇,也不影响一个作家成为作家、一个大师成为大师。国内外均不乏专以写短篇与中篇写作见长,从未写过长篇作品的着名作家。国外如欧·亨利,博尔赫斯等,国内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林斤澜等。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变了,甚至反了过来。长篇小说不仅成为专业作家必欲投入的基本文体,而且成为初习写作者上手就来的演练文体。有些小说名家只以长篇小说为写作目标,更有快枪手几乎一年写作和推出一部,人到中年就已经长篇等身了。有的年轻作者刚一出道就写长篇,从未尝试过别的文体写作。过去通行的先由短篇入门,再由中篇过渡,最后进入长篇写作的艺术规律,完全被一些志大才疏的写作者们颠覆了。现在每年出版四千多部长篇小说,网络上的长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些作品有多少是读得下去的,多少是留得下来的,只有天知道。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是人们用来形容网络小说的常用语言,其实在现今的长篇小说领域里,这样的一个形容也相当恰切,完全适用。
于此成反比的,是中短篇小说的写作颇显冷寂,生产趋于萎缩。这种不够景气的情形,既表现在有志于中短篇小说写作的作者为数不多,后继者为数寥寥,又表现在发表中短篇小说的主要阵地,已退缩到体制内所主办的数量不多影响也有限的传统文学期刊,在当下影响甚大的网络文学与文学出版中,或者没有立足之地,或者不在视野之内,基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关照。网络上的小说作品,因为刺激性的需求与浏览式的阅读,需要不断更新和长期连载,最为流行的是动辄百万字的超级长篇;而文学出版领域,因为讲求版权经营、商业运作与经济效益,中短篇小说在这些方面难以像长篇小说那样,进行延伸性经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各个出版社都以主抓所谓原创长篇小说为由,基本不出中短篇小说集。在这种情况下,实力派作家出中短篇小说集都十分困难,文学新人要出版中短篇小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中短篇小说图书在出版中难见其影,在市场上难觅其踪,不说堵塞了中短篇小说作品行之于世的通道,也是限制了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兴盛。这种文学生产上有意与无意地“扬长避短”造成的偏重与失衡,损伤的不只是中短篇小说,还有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的不只是眼前与当下,还会有今后与未来。这种情形长此以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在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高度关注中短篇小说作品,积极扶持中短篇小说写作,努力培养中短篇小说作者,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又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网络论争中的“口水化”顽症
近年来依托网络出现的博客和依托手机兴起的微博等,已构成网络文坛最为大量和最有影响的新生力量和重要部分。它既是自在和自由的,又是互联和互动的,这种及时性的信息发布与沟通、广泛性的链接与介入,使它成为当下最为“给力”的社交工具与新兴传媒。但又因这种新兴传媒发布信息的自发性、介入互动的自由性、相互传播的及时性,却使发生于网际的所有论争与论战,不管起因是如何的正常,动因是如何的正当,其论争的过程与结果,无一例外地走向彼此谩骂,恶语相向,甚至人身攻击,沦为难分是非,没有输赢的“口水战”。
网上论战的这种以“骂”代“论”,归于“口水”,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网络这种极其自由的言论平台,是否适宜于开展常态的文学批评与正规的学术论争?其次是论争中的那些着名当事人、名家介入者,是否自身的学养与修养都各有其缺陷与问题?而在这两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两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在网上进行的这些论争,要不要设立一个伦理底线,把论争伦理的构建作为当下道德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自发与自由的发布言论的同时,让自尊与自律与之相随相伴;要不要在媒体界倡扬健康的导向与清新的空气,做到在言论传输与事件跟踪的过程中,减敛彼此的火气与不良的影响,而不是惟恐天下不乱,以种种放大的作为去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
发生于网络上的口水战,火爆于媒体时代的新平台,论战的结果无不走腔变调,这跟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包括介入网络论战的人的状态都有关,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或调整的过程。现在有一种明显的分野现象,就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越来越限于书评、研讨会这样一些平台,相对的圈子化;而跟文学文化沾边的“名家网战”,虽然学术含量不多,但却影响甚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更有意义的文学论争。因为这种论战影响甚大,这种“口水”现状应设法加以改变。我进而指出:口水战的有无,一看当事者,二看介入者,只能期待包括当事者和介入者在内的大家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个涉及到个人修为、整体氛围的目标,确实因高远而看来遥远,但应该从现在就加以倡扬,至少形成一种健康的主导舆论。这样一些看法,既是自己的有感而发,也是事情的推本溯源。
文学阅读中的浅俗化走向
文学阅读的浅俗化,也是这些年由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我们在对文学与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中,更多地强调文学的教育、认识与审美功用,而对文学还应有的休闲、宣泄与娱乐的功用认识不足,甚至有所忽略。但这些年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轻松化、娱乐化日渐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不仅矫枉过正,而且过犹不及。各类电视节目都极力追求娱乐化、游戏性,学者的学术讲坛被打造成变相的评书连播,交友相亲节目被编制成写真方式和娱乐性质的“美女秀”电视连续剧;报纸与网络传媒因为追求“娱乐至上”,演艺明星成为各种话题的重要主角,他们的各种八卦消息与绯闻、丑闻,都会成为充斥版面与占居首页的新闻与要闻。而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之下,在以“找乐”的方式媚俗的世风影响之下,文学的阅读也向浅俗的方向一路滑去,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那些缺少人间气息与人性温度的玄幻与仙侠、惊悚与悬疑类作品,在网际与纸媒都大行其道,不径而走,不仅拥有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读者,而且被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所看重,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的延伸产品,以“全媒体”的方式广为流传。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读者,因为感性大于理性,好奇又失之辨识,不仅习惯于视屏阅读、图像阅读,而且追求轻松阅读,快餐阅读,对于青春成长和人生成熟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反倒被当做过了时的老朽传统,被他们忽而略之,甚至弃之不顾了。这种阅读取向,这种受众构成,再反馈过来影响文学生产之后,会使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学的生存更为萎缩,发展更为艰难。
文学阅读看起来是文学传播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实是文学生产的终端所在。而阅读本身,内含了接受、学习与教育的多种功能与多重意蕴。如果文学生产的这个终端是浅俗化的,那就使文学生产的意义大打了折扣,并给未来的文学发展在受众层次与文化情趣诸方面,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无形的障碍。因此,文学阅读的问题,既关乎着文学生产,又关乎着文学大局,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文学现实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不说不胜枚举,也是纷至沓来。在前些年的“文情报告总报告”中,我曾就文学板块的严重分离、新兴文学的欠缺关注、文学批评的经常失语与文学教育的相对滞后等,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可能采取的应对之策。这次从2011年的文学现状出发,就三个方面的倾向与问题作一简要评说,望能切中肯,更期引起注意。
长篇小说与中短篇小说的生产失衡
毋庸置言,在文学创作中,小说类作品因为写作者与阅读者既数量较多又素质较高,一直倍受文坛内外关注,实际上已是文学创作中的核心构成。如果说这些还都属于正常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在小说创作领域里,长篇小说从过去的年产两千多部,猛增到年产四千部左右,而且以连绵不断的研讨会、畅销不衰的排行榜等方式,在文学生产领域一家独大,在文坛内外的影响如日中天,就不能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
长篇小说的创作,在长篇幅、大结构中,要求长故事、大容量,相对应的,也要求写作者的多积累、强投入,相比于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写作可谓文学创作中的“马拉松”。一个作家能不能写长篇和写出好的长篇,既取决于文学兴致,也取决于艺术造诣,还取决于生活积累。因此,长篇小说既不可硬写,也不可多写,而即便不写长篇,也不影响一个作家成为作家、一个大师成为大师。国内外均不乏专以写短篇与中篇写作见长,从未写过长篇作品的着名作家。国外如欧·亨利,博尔赫斯等,国内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林斤澜等。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变了,甚至反了过来。长篇小说不仅成为专业作家必欲投入的基本文体,而且成为初习写作者上手就来的演练文体。有些小说名家只以长篇小说为写作目标,更有快枪手几乎一年写作和推出一部,人到中年就已经长篇等身了。有的年轻作者刚一出道就写长篇,从未尝试过别的文体写作。过去通行的先由短篇入门,再由中篇过渡,最后进入长篇写作的艺术规律,完全被一些志大才疏的写作者们颠覆了。现在每年出版四千多部长篇小说,网络上的长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些作品有多少是读得下去的,多少是留得下来的,只有天知道。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是人们用来形容网络小说的常用语言,其实在现今的长篇小说领域里,这样的一个形容也相当恰切,完全适用。
于此成反比的,是中短篇小说的写作颇显冷寂,生产趋于萎缩。这种不够景气的情形,既表现在有志于中短篇小说写作的作者为数不多,后继者为数寥寥,又表现在发表中短篇小说的主要阵地,已退缩到体制内所主办的数量不多影响也有限的传统文学期刊,在当下影响甚大的网络文学与文学出版中,或者没有立足之地,或者不在视野之内,基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关照。网络上的小说作品,因为刺激性的需求与浏览式的阅读,需要不断更新和长期连载,最为流行的是动辄百万字的超级长篇;而文学出版领域,因为讲求版权经营、商业运作与经济效益,中短篇小说在这些方面难以像长篇小说那样,进行延伸性经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各个出版社都以主抓所谓原创长篇小说为由,基本不出中短篇小说集。在这种情况下,实力派作家出中短篇小说集都十分困难,文学新人要出版中短篇小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中短篇小说图书在出版中难见其影,在市场上难觅其踪,不说堵塞了中短篇小说作品行之于世的通道,也是限制了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兴盛。这种文学生产上有意与无意地“扬长避短”造成的偏重与失衡,损伤的不只是中短篇小说,还有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的不只是眼前与当下,还会有今后与未来。这种情形长此以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在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高度关注中短篇小说作品,积极扶持中短篇小说写作,努力培养中短篇小说作者,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又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网络论争中的“口水化”顽症
近年来依托网络出现的博客和依托手机兴起的微博等,已构成网络文坛最为大量和最有影响的新生力量和重要部分。它既是自在和自由的,又是互联和互动的,这种及时性的信息发布与沟通、广泛性的链接与介入,使它成为当下最为“给力”的社交工具与新兴传媒。但又因这种新兴传媒发布信息的自发性、介入互动的自由性、相互传播的及时性,却使发生于网际的所有论争与论战,不管起因是如何的正常,动因是如何的正当,其论争的过程与结果,无一例外地走向彼此谩骂,恶语相向,甚至人身攻击,沦为难分是非,没有输赢的“口水战”。
网上论战的这种以“骂”代“论”,归于“口水”,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网络这种极其自由的言论平台,是否适宜于开展常态的文学批评与正规的学术论争?其次是论争中的那些着名当事人、名家介入者,是否自身的学养与修养都各有其缺陷与问题?而在这两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两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在网上进行的这些论争,要不要设立一个伦理底线,把论争伦理的构建作为当下道德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自发与自由的发布言论的同时,让自尊与自律与之相随相伴;要不要在媒体界倡扬健康的导向与清新的空气,做到在言论传输与事件跟踪的过程中,减敛彼此的火气与不良的影响,而不是惟恐天下不乱,以种种放大的作为去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
发生于网络上的口水战,火爆于媒体时代的新平台,论战的结果无不走腔变调,这跟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包括介入网络论战的人的状态都有关,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或调整的过程。现在有一种明显的分野现象,就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越来越限于书评、研讨会这样一些平台,相对的圈子化;而跟文学文化沾边的“名家网战”,虽然学术含量不多,但却影响甚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更有意义的文学论争。因为这种论战影响甚大,这种“口水”现状应设法加以改变。我进而指出:口水战的有无,一看当事者,二看介入者,只能期待包括当事者和介入者在内的大家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个涉及到个人修为、整体氛围的目标,确实因高远而看来遥远,但应该从现在就加以倡扬,至少形成一种健康的主导舆论。这样一些看法,既是自己的有感而发,也是事情的推本溯源。
文学阅读中的浅俗化走向
文学阅读的浅俗化,也是这些年由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我们在对文学与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中,更多地强调文学的教育、认识与审美功用,而对文学还应有的休闲、宣泄与娱乐的功用认识不足,甚至有所忽略。但这些年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把轻松化、娱乐化日渐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不仅矫枉过正,而且过犹不及。各类电视节目都极力追求娱乐化、游戏性,学者的学术讲坛被打造成变相的评书连播,交友相亲节目被编制成写真方式和娱乐性质的“美女秀”电视连续剧;报纸与网络传媒因为追求“娱乐至上”,演艺明星成为各种话题的重要主角,他们的各种八卦消息与绯闻、丑闻,都会成为充斥版面与占居首页的新闻与要闻。而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之下,在以“找乐”的方式媚俗的世风影响之下,文学的阅读也向浅俗的方向一路滑去,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那些缺少人间气息与人性温度的玄幻与仙侠、惊悚与悬疑类作品,在网际与纸媒都大行其道,不径而走,不仅拥有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读者,而且被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所看重,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的延伸产品,以“全媒体”的方式广为流传。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读者,因为感性大于理性,好奇又失之辨识,不仅习惯于视屏阅读、图像阅读,而且追求轻松阅读,快餐阅读,对于青春成长和人生成熟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反倒被当做过了时的老朽传统,被他们忽而略之,甚至弃之不顾了。这种阅读取向,这种受众构成,再反馈过来影响文学生产之后,会使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学的生存更为萎缩,发展更为艰难。
文学阅读看起来是文学传播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实是文学生产的终端所在。而阅读本身,内含了接受、学习与教育的多种功能与多重意蕴。如果文学生产的这个终端是浅俗化的,那就使文学生产的意义大打了折扣,并给未来的文学发展在受众层次与文化情趣诸方面,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无形的障碍。因此,文学阅读的问题,既关乎着文学生产,又关乎着文学大局,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