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读书 为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学创作的繁荣,10月28日上午“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十月》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京津冀文学期刊与创作”主题论坛,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出席会议并讲话。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松、河北省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王力平、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小说月报》杂志主编徐晨亮、《自由谈》杂志主编董兆林、《北京文学》杂志主编杨晓升、《诗选刊》杂志主编刘向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宁肯、副主编宗永平,文艺报新闻部主任、着名评论家李云雷、青年评论家李蔚超以及着名作家尹学芸、李浩、付秀莹、石一枫、张楚等嘉宾出席会议,就如何立足京津冀地域文化,探讨如何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高峰之作;探讨京津冀三地重要文学刊物,如何打造联合平台,联手推出精品力作,并给文坛推荐优秀青年作家,展开了文学创作与期刊的对话。此次论坛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学创作可谓名家辈出都曾经取得过令世人瞩目成就,并且都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京味儿文学、天津的码头特色以及荷花淀派都是精品迭出,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
京津冀在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形成各自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和天津、河北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三地在地缘上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对推动三地自有和共有的文化发展十分重要。本次论坛,就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三地文学创作的繁荣、立足京津冀独特地域文化、继承各自优秀文学传统紧贴时代精神、加强文学创作和期刊之间的交流、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高峰之作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作家和期刊同人从各自的角度踊跃发言。
【继承深厚的文学传统】
“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北京地域风情的文学流派之一。2016年是着名作家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为现代文学公认的“京味文学之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身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一代代作家,继续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与文化风俗为主题,展现北京的风格与魅力,而这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及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着名文学流派,着名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等。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津门独特的港口和市民文化,也有着深厚的传统,冯骥才、蒋子龙等着名作家的创作,则是对天津文化最好的丰富。
优秀的文学传统,是我们探索新的创作途径的可靠参照和有力把手。在继承传统方面,强调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除了向前辈作家学习文学经验、传承他们的文学认识之外,大家特别谈到了学习前辈作家,对待文学创作的严肃虔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有他们淡泊名利处事态度。另外还深入展开探讨了文学传统中,有关乡土文学和乡愁的话题。
【把握时代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直面当下。传统是立足和出发的地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和创作导向,抓住时代精神,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实现京津冀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才是最终的目标。与会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就此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着名作家宁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了自己对于北京“城与年”的情感,和创作中以从北京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如何面向世界的问题。北京不但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且是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融汇的地方,北京的包容让本身也就是世界。他谈到,“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总之,城市是时间的容器。北京在我看来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如果这不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宿命。无论什么,作为一个作家,北京给予我的我都照单全收,一切都在我的写作范围之内。”
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青年作家石一枫也谈了自己对于当代“京味文学”写作的理解。他说:“‘京味’似乎已经不再与那些仪式化的旧有风俗相关,而是被内化成了一种语调、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京味小说不再包含民俗意味,而演变成城市人心态的写照。这样的转化不仅发生在北京,同时也发生在上海、南京和武汉。中国城市的传统底蕴正在被更加新鲜的地域性格所取代,已是一个无法阻挡的事实了。”
而家乡在河北,现在在北京工作的着名作家70后付秀莹,则要面对家乡和北京双重书写的问题。付秀莹的写作生活状况很有代表性,现在作家离开故乡到外地定居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写作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回忆和思念。而现实生活提供的创作可能性早就打破了地域差异,所以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求作家立足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才可能传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
【引领文学潮流,促进创作交流】
文学期刊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阵地,现代文学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学浪潮和流派,包括新文学革命和八十年代的文学复兴,都与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时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无论是现代还是新时期,文学期刊都是发现作家、培养作家、推出作家的重要平台。众多优秀作家正是因为有了文学期刊的平台,才让更多的读者所熟知,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
京津冀三地都有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小说月报》《长城》等刊物,在文坛举足轻重,尤其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三地期刊齐聚一堂,有关办刊经验、办刊方向细致交流。
在现今文学杂志相对困难的办刊环境中,期刊同人均表示要继续坚持刊物的水准、独特的文学追求和思考,引领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写出真正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代表们还就在当今背景下,文学期刊如何为推动文学创作新力量作出切实努力提出了思考,并表示希望能够籍此机会打造出一个推动文学创作的三地共同平台。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学创作可谓名家辈出都曾经取得过令世人瞩目成就,并且都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京味儿文学、天津的码头特色以及荷花淀派都是精品迭出,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
京津冀在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形成各自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和天津、河北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三地在地缘上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对推动三地自有和共有的文化发展十分重要。本次论坛,就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三地文学创作的繁荣、立足京津冀独特地域文化、继承各自优秀文学传统紧贴时代精神、加强文学创作和期刊之间的交流、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高峰之作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作家和期刊同人从各自的角度踊跃发言。
【继承深厚的文学传统】
“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北京地域风情的文学流派之一。2016年是着名作家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为现代文学公认的“京味文学之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身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一代代作家,继续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与文化风俗为主题,展现北京的风格与魅力,而这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及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着名文学流派,着名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等。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津门独特的港口和市民文化,也有着深厚的传统,冯骥才、蒋子龙等着名作家的创作,则是对天津文化最好的丰富。
优秀的文学传统,是我们探索新的创作途径的可靠参照和有力把手。在继承传统方面,强调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除了向前辈作家学习文学经验、传承他们的文学认识之外,大家特别谈到了学习前辈作家,对待文学创作的严肃虔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有他们淡泊名利处事态度。另外还深入展开探讨了文学传统中,有关乡土文学和乡愁的话题。
【把握时代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直面当下。传统是立足和出发的地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和创作导向,抓住时代精神,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实现京津冀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才是最终的目标。与会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就此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着名作家宁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了自己对于北京“城与年”的情感,和创作中以从北京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如何面向世界的问题。北京不但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且是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融汇的地方,北京的包容让本身也就是世界。他谈到,“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总之,城市是时间的容器。北京在我看来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如果这不是一种天赐也是一种宿命。无论什么,作为一个作家,北京给予我的我都照单全收,一切都在我的写作范围之内。”
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青年作家石一枫也谈了自己对于当代“京味文学”写作的理解。他说:“‘京味’似乎已经不再与那些仪式化的旧有风俗相关,而是被内化成了一种语调、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京味小说不再包含民俗意味,而演变成城市人心态的写照。这样的转化不仅发生在北京,同时也发生在上海、南京和武汉。中国城市的传统底蕴正在被更加新鲜的地域性格所取代,已是一个无法阻挡的事实了。”
而家乡在河北,现在在北京工作的着名作家70后付秀莹,则要面对家乡和北京双重书写的问题。付秀莹的写作生活状况很有代表性,现在作家离开故乡到外地定居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写作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回忆和思念。而现实生活提供的创作可能性早就打破了地域差异,所以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要求作家立足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才可能传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
【引领文学潮流,促进创作交流】
文学期刊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阵地,现代文学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学浪潮和流派,包括新文学革命和八十年代的文学复兴,都与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时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无论是现代还是新时期,文学期刊都是发现作家、培养作家、推出作家的重要平台。众多优秀作家正是因为有了文学期刊的平台,才让更多的读者所熟知,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
京津冀三地都有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小说月报》《长城》等刊物,在文坛举足轻重,尤其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三地期刊齐聚一堂,有关办刊经验、办刊方向细致交流。
在现今文学杂志相对困难的办刊环境中,期刊同人均表示要继续坚持刊物的水准、独特的文学追求和思考,引领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写出真正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代表们还就在当今背景下,文学期刊如何为推动文学创作新力量作出切实努力提出了思考,并表示希望能够籍此机会打造出一个推动文学创作的三地共同平台。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