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王钟先生的电话,说文史馆要给每个馆员做一个资料片,希望我能对他的两部书说些什么,我接电话应允的同时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因为曾经的“文债”至今尚未还上。
王钟先生的作品中,最有张力的两部知青题材的小说于跨世纪的前后十年问世,一部是199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净界》,一部是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月偏时》,两部小说给内蒙古的出版界和文学界带来不小的惊喜。
一日得闲,与王钟先生聊天,知其手头积攒了不少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的史料,就撺掇汇集成册,既是将自己三十余年的打捞、梳理、研究面世,给后人留下一些民国时期自治区期刊的史料,也是因为民国元年距今已逾一个世纪,而民国末年也距今有一个甲子之多矣,很多东西殊难寻觅,若不及时抢救,恐日后永难再见。王钟先生有云:“余自幼独钟故纸黄卷,凡遇之必驻足,然囊中羞涩,每每自卑自怜。”也是,一个从事新闻出版管理的公职人员,又能有几多银两购买已是古董的民国期刊呢?买不起,就用镜头留下记录吧!于是这一拍就是三十几年。
学界认为,内蒙古期刊始于民国,以1912年喀喇沁人巴达尔呼在京创办的由蒙文大同报社出版的《蒙文大同报》为内蒙古的最早期刊,而内蒙古第一次期刊出版繁荣时期应该就是民国时期。随着搜集兴趣的不断深入,以至于成为癖好,经过几十年的寻索和钩沉,王钟先生竟然将民国时期内蒙古出版之期刊大部收入镜头之内,于是在欣赏之余,做起学者之工,将图片加以研究,并配以考据文字,行世于报刊,供同好研究、使用。后来,社里与王钟先生正式签约,决定出版《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我也做了此书的责任编辑。该书正文分为两个部分:“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内民国时期出版的期刊”和“异地出版涉蒙期刊”,另附“民国内蒙古部分专刊、特刊封图”“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待续目录”“民国内蒙古部分期刊署名题写刊名者简介”三个附录。全书共收录封图224幅。
关于该书的出版价值,吴团英先生说:“《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内蒙古期刊出版的历史,让我们从期刊封面这一扇窗口领略了民国时期的经济、时政、文化、法制和生活片段。本书最直接的功用在于第一次将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封图以较为完整的方式集中呈现在大家面前,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断代资料。这对研究民国时期内蒙古的历史及某一领域的人来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杨红岩先生说:“这部《志略》虽不以厚重见长,但它的内涵和作用又不轻,除了具备一般的阅读欣赏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可靠、翔实的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发展的文献资料,让我们一览那个时期内蒙古期刊出版的风貌。通过它亦可扫描民国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了解不同时期内蒙古新闻出版工作的历史。更能领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走上解放道路过程中,充分发挥新闻出版舆论导向作用的传统。它还是一部期刊封面装帧艺术的珍贵史料,更是文物收藏鉴赏的工具性资料。”
2014年,《内蒙古书报刊图史》入“内蒙古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之《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我也兑现了当时的诺言,第二次给他当了责任编辑。
这里有几件事想交代一下。第一件事,也许是因为时间紧,原来告知的是彩色印刷,而拿到成品后却成了黑白的,也因之又有了二印的机会。对于该书来说,以彩版印刷最为合适。
第二件事,原想将《内蒙古书报刊图史》做成《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的姊妹篇,同样开本、同样风格,竖版右位,列“纸阅读文库”——读图知史系列之一种,因之选入内蒙古重点文化出版工程,道理上应从该套丛书的统一风格,算是一点儿小遗憾。
该书序者姜伯彦先生认为:“这部《内蒙古书报刊图史》是王钟先生在即将告别工作岗位前,为读者呈现的又一力作。这既是他对38年新闻出版工作画上的圆满句号,凝聚着他对新闻出版工作执着深沉的爱,同时也是他退休后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于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的起点。”言之中肯,殷切之情纯然。
《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于2013年出版时,我想写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无奈繁务缠身,一直未能动笔,而《内蒙古书报刊图史》面世也接近一年,就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说说:一个是图文学术书的出版问题。做学术的图文书,尤其像我们做“读图知史”系列的图书,图影要保持历史的原貌,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图影的设计也要考究,万不可随意堆放,没有节奏,缺乏美感。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图注,内容应特别丰富,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把想交代、应该交代给读者的,而又在正文中不适合说的表达出来。王钟先生的两本书在这方面是很到位的。另一个是兴趣治学、持之以恒问题。但凡自主治学之人,不管是学题大小,多半是由兴趣入手,一边得其乐哉,一边日积月累,虽不急于求成,但持之以恒,累月经年,竟也成了气候,结出了响当当的果实。第三个是文化坚守问题。做学问,写文章之人,表相上看去多出于兴趣,若深究,实则是一份文化的责任,否则也不会吃尽苦头却情有独钟,这是纯文人的心态,也是得学问之真味。对王钟先生来讲,算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积累传承尽的一己之力吧!(黄妙轩)
王钟先生的作品中,最有张力的两部知青题材的小说于跨世纪的前后十年问世,一部是199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净界》,一部是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月偏时》,两部小说给内蒙古的出版界和文学界带来不小的惊喜。
一日得闲,与王钟先生聊天,知其手头积攒了不少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的史料,就撺掇汇集成册,既是将自己三十余年的打捞、梳理、研究面世,给后人留下一些民国时期自治区期刊的史料,也是因为民国元年距今已逾一个世纪,而民国末年也距今有一个甲子之多矣,很多东西殊难寻觅,若不及时抢救,恐日后永难再见。王钟先生有云:“余自幼独钟故纸黄卷,凡遇之必驻足,然囊中羞涩,每每自卑自怜。”也是,一个从事新闻出版管理的公职人员,又能有几多银两购买已是古董的民国期刊呢?买不起,就用镜头留下记录吧!于是这一拍就是三十几年。
学界认为,内蒙古期刊始于民国,以1912年喀喇沁人巴达尔呼在京创办的由蒙文大同报社出版的《蒙文大同报》为内蒙古的最早期刊,而内蒙古第一次期刊出版繁荣时期应该就是民国时期。随着搜集兴趣的不断深入,以至于成为癖好,经过几十年的寻索和钩沉,王钟先生竟然将民国时期内蒙古出版之期刊大部收入镜头之内,于是在欣赏之余,做起学者之工,将图片加以研究,并配以考据文字,行世于报刊,供同好研究、使用。后来,社里与王钟先生正式签约,决定出版《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我也做了此书的责任编辑。该书正文分为两个部分:“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内民国时期出版的期刊”和“异地出版涉蒙期刊”,另附“民国内蒙古部分专刊、特刊封图”“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待续目录”“民国内蒙古部分期刊署名题写刊名者简介”三个附录。全书共收录封图224幅。
关于该书的出版价值,吴团英先生说:“《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内蒙古期刊出版的历史,让我们从期刊封面这一扇窗口领略了民国时期的经济、时政、文化、法制和生活片段。本书最直接的功用在于第一次将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封图以较为完整的方式集中呈现在大家面前,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断代资料。这对研究民国时期内蒙古的历史及某一领域的人来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杨红岩先生说:“这部《志略》虽不以厚重见长,但它的内涵和作用又不轻,除了具备一般的阅读欣赏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可靠、翔实的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发展的文献资料,让我们一览那个时期内蒙古期刊出版的风貌。通过它亦可扫描民国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了解不同时期内蒙古新闻出版工作的历史。更能领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走上解放道路过程中,充分发挥新闻出版舆论导向作用的传统。它还是一部期刊封面装帧艺术的珍贵史料,更是文物收藏鉴赏的工具性资料。”
2014年,《内蒙古书报刊图史》入“内蒙古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之《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我也兑现了当时的诺言,第二次给他当了责任编辑。
这里有几件事想交代一下。第一件事,也许是因为时间紧,原来告知的是彩色印刷,而拿到成品后却成了黑白的,也因之又有了二印的机会。对于该书来说,以彩版印刷最为合适。
第二件事,原想将《内蒙古书报刊图史》做成《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的姊妹篇,同样开本、同样风格,竖版右位,列“纸阅读文库”——读图知史系列之一种,因之选入内蒙古重点文化出版工程,道理上应从该套丛书的统一风格,算是一点儿小遗憾。
该书序者姜伯彦先生认为:“这部《内蒙古书报刊图史》是王钟先生在即将告别工作岗位前,为读者呈现的又一力作。这既是他对38年新闻出版工作画上的圆满句号,凝聚着他对新闻出版工作执着深沉的爱,同时也是他退休后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于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的起点。”言之中肯,殷切之情纯然。
《民国内蒙古期刊封图志略》于2013年出版时,我想写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无奈繁务缠身,一直未能动笔,而《内蒙古书报刊图史》面世也接近一年,就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说说:一个是图文学术书的出版问题。做学术的图文书,尤其像我们做“读图知史”系列的图书,图影要保持历史的原貌,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图影的设计也要考究,万不可随意堆放,没有节奏,缺乏美感。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图注,内容应特别丰富,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把想交代、应该交代给读者的,而又在正文中不适合说的表达出来。王钟先生的两本书在这方面是很到位的。另一个是兴趣治学、持之以恒问题。但凡自主治学之人,不管是学题大小,多半是由兴趣入手,一边得其乐哉,一边日积月累,虽不急于求成,但持之以恒,累月经年,竟也成了气候,结出了响当当的果实。第三个是文化坚守问题。做学问,写文章之人,表相上看去多出于兴趣,若深究,实则是一份文化的责任,否则也不会吃尽苦头却情有独钟,这是纯文人的心态,也是得学问之真味。对王钟先生来讲,算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积累传承尽的一己之力吧!(黄妙轩)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