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书籍、戏剧、音乐、电影……文化滋养与民众思考,给一座城市带来良善与谦逊、智慧与温度。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广州的深厚底蕴在其公共文化发展中优势尽显。文化设施是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脚,文化盛宴敞开胸怀拥抱艺术,非遗传承带着传统记忆向历史致敬,文化惠民力促公共服务共享均等,对外交流彰显羊城风景且看远方。
培育自己独特的公共文化,广州正高歌猛进。
文化设施:
立体网络扮靓魅力城市
广福首唱、琼花畅曲、红船晚沙、西楼映月、峰音霭韵、濠畔听曲、梨园钟声、别院声歌、荷风初露、古巷清音……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的园林“十景”,用古色古香的名字浸润着粤剧流芳的传奇。
6月9日端午节当天,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游园惊艳”系列活动、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惠民大展演、粤剧研讨与沙龙等粤剧系列主题活动,在这座新场馆里相继上演。
2009年,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粤剧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广州是国际公认的粤剧活动中心。在这座城市建设一座保护和传承粤剧艺术的博物馆,其影响力、辐射面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了解,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以打造“国内第一、有世界影响”、体现粤剧剧种魅力、与粤剧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相匹配的博物馆为目标,整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而这,仅是广州近年来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过去几年中,广州先后建成了广州新图书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改建)等一批高质量公益性文化场馆。在此基础上,广州又启动了以文化“四大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为代表的新一批项目建设,用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
文化需浇灌,读书是灵魂。在如火如荼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中,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壮志雄心令人钦佩。
2015年12月,《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审议通过,一座“图书馆之城”将在2020年崛起于珠江之滨。根据规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广州将对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到2020年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当前,广州已建成开放了多个市、区图书馆新馆。2013年6月,位于花城广场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单体图书馆,服务量之大为公共图书馆引入中国以来所仅见。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日均外借文献逾1万册,单日峰值2.2万册,服务量居全国少儿图书馆前列。
与此同时,广州各区图书馆的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南沙、番禺、海珠、花都等一批区级图书馆新馆将建成开放。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广州共有市、区公共图书馆13个19座,建筑面积25.68万平方米,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82.39%。到“十三五”末,一个网络完善、布局合理、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在这座活力之都形成。一个为读书而努力拼搏的广州,将以最智慧的方式,彰显它现代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
文化盛宴:
岭南风韵闪耀五洲四海
在遍地开花的文化设施建设浪潮中,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盛宴也在为羊城添彩。
今年3月,2016世界戏剧日亚洲传统戏剧论坛在广州举行,国际戏剧名家齐聚羊城,共庆“世界戏剧日”。今年6月,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隆重举行,四年一度的粤剧盛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粤剧爱好者,来穗参演、观演的海内外嘉宾近万名。在亮点频现的粤剧私伙局展演、粤剧演出晚会之余,来穗嘉宾还参观了红线女旧居、红线女艺术中心、粤剧艺术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广州和岭南文化。
除了洋溢着“国际范儿”的戏剧盛宴,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艺术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广州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文化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
在广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版图中,最具历史韵味的非遗传承,也为文化羊城画下了精彩的一笔。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通过“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展示了广东音乐、广东醒狮、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粤剧粤曲、粤语讲古、“三雕一彩一绣”、西关打铜工艺、红木宫灯制作工艺、广式美食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
在熠熠闪耀的非遗名录中,广州各区一大批民俗活动项目也颇具特色——黄埔区的波罗诞、天河区的乞巧文化节、白云区的重阳登高活动、越秀区的迎春花市、番禺区的端午扒龙舟、萝岗区的香雪文化节、南沙区的水乡文化节和“广州南沙妈祖诞文化旅游节”、花都区的盘古王诞、荔湾区的生菜会和黄大仙祠庙会、海珠区的咸水歌会……这些历久弥新的非遗活动背后,都是这座千年滨江古城的文化脉动;它用穿透时间的力量,在“文化岭南”的画板中,用普通百姓的文化记忆写下古今交映的温情。
与此同时,广州不忘抬起头看远方,用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广州粤剧院先后派出1000余人次演职人员赴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75场次;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赴新西兰演出20场次,在第41届南非国家艺术节上演出4场并参加文化巡游活动;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分别赴美国、印度、斐济、新西兰等地演出31场次;广州芭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赴意大利热那亚演出6场次;广州图书馆已与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法国里昂图书馆等7个广州国际友好城市图书馆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交流合作;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携《复活》《谎言背后》两部戏参加“第25届波罗的海之家国际戏剧节”,成功征服欧洲观众……
伴着开放的胸襟和眼光,广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吹响新时代的号角。文化羊城,一路文化一路诗,将丝路风韵带向远方。
文化服务:
扎根土地普惠羊城百姓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文化节庆盛宴丰富多彩的背景下,广州以“普惠、共享、接地气”为指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百姓。
在“高大上”的文化节庆之外,“书香羊城”、广场舞大赛、外来工子女才艺大赛、民间文艺社团大赛、广州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演出活动,也成为广州文化的金字招牌,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2016年开展的国乐赏学、国学讲堂、国粹展演、诗词鉴赏、《史记》品读、《大学》研习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便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6月18日,2016广州市“羊城之夏”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向阳花开——广州少儿艺术花会”、“炫舞青春——广州市青少年街舞大赛”、“欢跃羊城——广州市广场舞大赛”、“文化有约——广州群众文艺精品巡演”、“最炫民族风——民歌民乐大赛”、“戏剧大舞台——小品小戏大赛”、“书香少年——青少年暑期阅读推广活动”等7项主题活动相继登场,各年龄段的民众都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
其中,广州对青少年群体尤为重视,“畅想美丽广州”少儿微视频创作大赛、“悦读伴成长”广清少儿明信片设计大赛等活动也在精彩上演。
“本届 羊城之夏 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主要以丰富羊城少儿的阅读生活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重视阅读、鼓励阅读、推动阅读的浓郁文化氛围,使全民阅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组织方如是表示。
与此同时,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也是广州的奋斗目标。据介绍,广州目前已完成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2015年,广州深入农村数字放映工作,全年共放映14306场,观众人数近214万人次。与此同时,广州市文广新局每年组织专业艺术院团,送戏下乡演出两三百场次。
近年来,广州市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重点逐步向基层与农村倾斜,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基层文化设施得到改善,缓解了农村地区“看书难看电影看电视难”的问题,城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书籍、戏剧、音乐、电影……文化滋养与民众思考,给一座城市带来良善与谦逊、智慧与温度。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广州的深厚底蕴在其公共文化发展中优势尽显。文化设施是城市精神的最佳注脚,文化盛宴敞开胸怀拥抱艺术,非遗传承带着传统记忆向历史致敬,文化惠民力促公共服务共享均等,对外交流彰显羊城风景且看远方。
培育自己独特的公共文化,广州正高歌猛进。
文化设施:
立体网络扮靓魅力城市
广福首唱、琼花畅曲、红船晚沙、西楼映月、峰音霭韵、濠畔听曲、梨园钟声、别院声歌、荷风初露、古巷清音……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的园林“十景”,用古色古香的名字浸润着粤剧流芳的传奇。
6月9日端午节当天,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游园惊艳”系列活动、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惠民大展演、粤剧研讨与沙龙等粤剧系列主题活动,在这座新场馆里相继上演。
2009年,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粤剧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广州是国际公认的粤剧活动中心。在这座城市建设一座保护和传承粤剧艺术的博物馆,其影响力、辐射面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了解,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以打造“国内第一、有世界影响”、体现粤剧剧种魅力、与粤剧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相匹配的博物馆为目标,整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而这,仅是广州近年来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过去几年中,广州先后建成了广州新图书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改建)等一批高质量公益性文化场馆。在此基础上,广州又启动了以文化“四大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为代表的新一批项目建设,用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
文化需浇灌,读书是灵魂。在如火如荼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中,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壮志雄心令人钦佩。
2015年12月,《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审议通过,一座“图书馆之城”将在2020年崛起于珠江之滨。根据规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广州将对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到2020年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当前,广州已建成开放了多个市、区图书馆新馆。2013年6月,位于花城广场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单体图书馆,服务量之大为公共图书馆引入中国以来所仅见。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日均外借文献逾1万册,单日峰值2.2万册,服务量居全国少儿图书馆前列。
与此同时,广州各区图书馆的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南沙、番禺、海珠、花都等一批区级图书馆新馆将建成开放。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广州共有市、区公共图书馆13个19座,建筑面积25.68万平方米,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82.39%。到“十三五”末,一个网络完善、布局合理、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将在这座活力之都形成。一个为读书而努力拼搏的广州,将以最智慧的方式,彰显它现代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
文化盛宴:
岭南风韵闪耀五洲四海
在遍地开花的文化设施建设浪潮中,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盛宴也在为羊城添彩。
今年3月,2016世界戏剧日亚洲传统戏剧论坛在广州举行,国际戏剧名家齐聚羊城,共庆“世界戏剧日”。今年6月,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隆重举行,四年一度的粤剧盛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粤剧爱好者,来穗参演、观演的海内外嘉宾近万名。在亮点频现的粤剧私伙局展演、粤剧演出晚会之余,来穗嘉宾还参观了红线女旧居、红线女艺术中心、粤剧艺术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广州和岭南文化。
除了洋溢着“国际范儿”的戏剧盛宴,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艺术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广州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文化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
在广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版图中,最具历史韵味的非遗传承,也为文化羊城画下了精彩的一笔。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通过“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展示了广东音乐、广东醒狮、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粤剧粤曲、粤语讲古、“三雕一彩一绣”、西关打铜工艺、红木宫灯制作工艺、广式美食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
在熠熠闪耀的非遗名录中,广州各区一大批民俗活动项目也颇具特色——黄埔区的波罗诞、天河区的乞巧文化节、白云区的重阳登高活动、越秀区的迎春花市、番禺区的端午扒龙舟、萝岗区的香雪文化节、南沙区的水乡文化节和“广州南沙妈祖诞文化旅游节”、花都区的盘古王诞、荔湾区的生菜会和黄大仙祠庙会、海珠区的咸水歌会……这些历久弥新的非遗活动背后,都是这座千年滨江古城的文化脉动;它用穿透时间的力量,在“文化岭南”的画板中,用普通百姓的文化记忆写下古今交映的温情。
与此同时,广州不忘抬起头看远方,用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广州粤剧院先后派出1000余人次演职人员赴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75场次;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赴新西兰演出20场次,在第41届南非国家艺术节上演出4场并参加文化巡游活动;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分别赴美国、印度、斐济、新西兰等地演出31场次;广州芭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赴意大利热那亚演出6场次;广州图书馆已与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法国里昂图书馆等7个广州国际友好城市图书馆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交流合作;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携《复活》《谎言背后》两部戏参加“第25届波罗的海之家国际戏剧节”,成功征服欧洲观众……
伴着开放的胸襟和眼光,广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吹响新时代的号角。文化羊城,一路文化一路诗,将丝路风韵带向远方。
文化服务:
扎根土地普惠羊城百姓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文化节庆盛宴丰富多彩的背景下,广州以“普惠、共享、接地气”为指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百姓。
在“高大上”的文化节庆之外,“书香羊城”、广场舞大赛、外来工子女才艺大赛、民间文艺社团大赛、广州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演出活动,也成为广州文化的金字招牌,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2016年开展的国乐赏学、国学讲堂、国粹展演、诗词鉴赏、《史记》品读、《大学》研习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便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6月18日,2016广州市“羊城之夏”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向阳花开——广州少儿艺术花会”、“炫舞青春——广州市青少年街舞大赛”、“欢跃羊城——广州市广场舞大赛”、“文化有约——广州群众文艺精品巡演”、“最炫民族风——民歌民乐大赛”、“戏剧大舞台——小品小戏大赛”、“书香少年——青少年暑期阅读推广活动”等7项主题活动相继登场,各年龄段的民众都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
其中,广州对青少年群体尤为重视,“畅想美丽广州”少儿微视频创作大赛、“悦读伴成长”广清少儿明信片设计大赛等活动也在精彩上演。
“本届 羊城之夏 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主要以丰富羊城少儿的阅读生活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重视阅读、鼓励阅读、推动阅读的浓郁文化氛围,使全民阅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组织方如是表示。
与此同时,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也是广州的奋斗目标。据介绍,广州目前已完成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2015年,广州深入农村数字放映工作,全年共放映14306场,观众人数近214万人次。与此同时,广州市文广新局每年组织专业艺术院团,送戏下乡演出两三百场次。
近年来,广州市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重点逐步向基层与农村倾斜,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基层文化设施得到改善,缓解了农村地区“看书难看电影看电视难”的问题,城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