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当皇皇四卷本的《〈民治·新城市文学〉精选集》出版后,很多人对其作品的高质量不禁大为称赞。事实上,由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主办的《民治·新城市文学》,是一本有追求、有灵魂的纯文学杂志。
守护住文学的理想和初心
《民治·新城市文学》创刊于2009年7月。据该刊执行主编裴亚红介绍,当她开始筹备这本杂志时,曾拟了三个名字,一是以杂志所在办事处的古名为之《望天湖》,表明对于历史的追寻和延续,也与相邻的大浪办事处的文学杂志《羊台山》看齐。因当时两份刊物都属于深圳市宝安区管辖,这样的命名便于展示文学成果;二是《新城市文学》;三是现在的名字:《民治·新城市文学》。“当我带着这三个名字向当时的办事处领导李勇书记汇报时,他一锤定音,就叫《民治·新城市文学》。”
裴亚红表示,当时对新刊物的命名包含了对于未来深圳文学的基本判断和希望,并因此在每期刊物的封底都印上了“新城市,新梦想,新文学”几个大字,希望在接续深圳的“打工文学”之后,发出一种新的文学召唤。同时,这本新刊物在创办之初也寄予了许多人的文学理想。
“我记得当时李勇书记在确定了刊名之后对我说,要以高标准高质量来办这本刊物,对于关系稿要坚决顶住,‘你顶不住的,我替你顶’,我把这个要求当成了杂志的挡箭牌,几年来,婉拒了许多稿件。对此,我虽然一直心存抱歉,但我想以此刊物做个试验,看看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守护住文学的理想和初心。”
推动深圳文学不断前进
翻阅现在的刊物可以看到,每期目录分为“重点推荐”“小说擂台”“大散文”“诗空间”“专栏”“新城市文学论坛”“艺术电影沙龙”“手稿 书信”。裴亚红介绍说,2010年,在《民治·新城市文学》创刊一周年研讨会上,各方来宾围绕“新城市文学”的提法和定位,它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以及和深圳先后提出的“打工文学”“新都市文学”以及“移民文学”的关系和异同进行了专业研讨。此后,“新城市文学论坛”便作为一个专门的栏目固定了下来,除每期刊发稿件外,还举办了多次“新城市文学论坛”的线下研讨。
这几年,既有刘亮程、残雪、温亚军、鲍尔吉·原野、王璞、邓一光、葛亮、鲁敏、薛舒、徐则臣、弋舟、李浩、张楚、罗伟章、朱日亮、金仁顺、郑小驴、朱山坡、孙频、余世存、王十月、胡学文、蓝蓝、张冠生、何立伟、赵瑜、黄礼孩、陈子善、姚鄂梅、林贤治、王棵、李娟、苏瓷瓷等全国知名作家的名字先后出现在杂志目录上,还有南翔、吴君、吴亚丁、蔡东、曾楚桥、厚圃、王樽、谢湘南、毕亮、林培源、张尔、阿翔等深圳本地作家的作品也先后刊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据不完全统计,该刊发表过的作品大都已在国内公开出版物上发表,更有多篇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大奖。正是作家朋友的认同和支持,广大读者的鼓励,这本小小的刊物才成为深圳文学的一个亮点,并因而备受关注。
然而,尽管刊物从创办之初,就怀抱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难免与文学经历着共同的日渐落寞的命运。“刊物发展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给自己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文学标准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和毅力。”裴亚红尤感办刊不易。
作家弋舟曾言:“一直以来,这本刊物都贯彻着那种孤绝乃至任性的气质,‘好的文学’是其唯一遵循和秉持的原则,为此,它不惜时时将自己逼入某种或潜在或鲜明的困境之中。”裴亚红表示,经过几年的坚持,她发现这微弱之火始终在作者和读者的心里燃烧着。“我们的坚持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认同和赞赏,也得到了许多的鼓励。特别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的摇旗助威,尤其让我感动。”
去年,裴亚红开始编辑《〈民治·新城市文学〉精选集》,从每个年度发表的作品里,精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在她看来,这是“为这本刊物留一个长远的纪念,同时也是为深圳文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背书”。(记者 魏沛娜)
守护住文学的理想和初心
《民治·新城市文学》创刊于2009年7月。据该刊执行主编裴亚红介绍,当她开始筹备这本杂志时,曾拟了三个名字,一是以杂志所在办事处的古名为之《望天湖》,表明对于历史的追寻和延续,也与相邻的大浪办事处的文学杂志《羊台山》看齐。因当时两份刊物都属于深圳市宝安区管辖,这样的命名便于展示文学成果;二是《新城市文学》;三是现在的名字:《民治·新城市文学》。“当我带着这三个名字向当时的办事处领导李勇书记汇报时,他一锤定音,就叫《民治·新城市文学》。”
裴亚红表示,当时对新刊物的命名包含了对于未来深圳文学的基本判断和希望,并因此在每期刊物的封底都印上了“新城市,新梦想,新文学”几个大字,希望在接续深圳的“打工文学”之后,发出一种新的文学召唤。同时,这本新刊物在创办之初也寄予了许多人的文学理想。
“我记得当时李勇书记在确定了刊名之后对我说,要以高标准高质量来办这本刊物,对于关系稿要坚决顶住,‘你顶不住的,我替你顶’,我把这个要求当成了杂志的挡箭牌,几年来,婉拒了许多稿件。对此,我虽然一直心存抱歉,但我想以此刊物做个试验,看看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守护住文学的理想和初心。”
推动深圳文学不断前进
翻阅现在的刊物可以看到,每期目录分为“重点推荐”“小说擂台”“大散文”“诗空间”“专栏”“新城市文学论坛”“艺术电影沙龙”“手稿 书信”。裴亚红介绍说,2010年,在《民治·新城市文学》创刊一周年研讨会上,各方来宾围绕“新城市文学”的提法和定位,它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以及和深圳先后提出的“打工文学”“新都市文学”以及“移民文学”的关系和异同进行了专业研讨。此后,“新城市文学论坛”便作为一个专门的栏目固定了下来,除每期刊发稿件外,还举办了多次“新城市文学论坛”的线下研讨。
这几年,既有刘亮程、残雪、温亚军、鲍尔吉·原野、王璞、邓一光、葛亮、鲁敏、薛舒、徐则臣、弋舟、李浩、张楚、罗伟章、朱日亮、金仁顺、郑小驴、朱山坡、孙频、余世存、王十月、胡学文、蓝蓝、张冠生、何立伟、赵瑜、黄礼孩、陈子善、姚鄂梅、林贤治、王棵、李娟、苏瓷瓷等全国知名作家的名字先后出现在杂志目录上,还有南翔、吴君、吴亚丁、蔡东、曾楚桥、厚圃、王樽、谢湘南、毕亮、林培源、张尔、阿翔等深圳本地作家的作品也先后刊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据不完全统计,该刊发表过的作品大都已在国内公开出版物上发表,更有多篇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大奖。正是作家朋友的认同和支持,广大读者的鼓励,这本小小的刊物才成为深圳文学的一个亮点,并因而备受关注。
然而,尽管刊物从创办之初,就怀抱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难免与文学经历着共同的日渐落寞的命运。“刊物发展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给自己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文学标准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和毅力。”裴亚红尤感办刊不易。
作家弋舟曾言:“一直以来,这本刊物都贯彻着那种孤绝乃至任性的气质,‘好的文学’是其唯一遵循和秉持的原则,为此,它不惜时时将自己逼入某种或潜在或鲜明的困境之中。”裴亚红表示,经过几年的坚持,她发现这微弱之火始终在作者和读者的心里燃烧着。“我们的坚持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认同和赞赏,也得到了许多的鼓励。特别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的摇旗助威,尤其让我感动。”
去年,裴亚红开始编辑《〈民治·新城市文学〉精选集》,从每个年度发表的作品里,精选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在她看来,这是“为这本刊物留一个长远的纪念,同时也是为深圳文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背书”。(记者 魏沛娜)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