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曾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一波三折。
中国的文学期刊中,没有一家刊物能够像《人民文学》走得这么笃定坚实,走得这么远。
《人民文学》杂志英文版创刊于 2011年,目前已出版 17期。 2014年,出版了意大利文版、法文版;2015年,出版了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2016年推出韩文版、阿拉伯文版、西班牙文版(拉美与本土),以及中法双语版和中英双语版。越南文版、瑞典文版、匈牙利文版亦在筹备之中。
也没有一家刊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得如此丰美繁茂,如此摇曳多姿。
至今,《人民文学》外文版已向国外推介了10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不仅向外国读者传达了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还让人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学的世界气质和对人类共同话题的关照,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外语翻译与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沟通中国作家与外国读者的桥梁。
甚至,也没有任何刊物能够像《人民文学》,走出去的阵容如此庞大稳健,以足够权威且富有盛名的团队,展示中国文学驳杂而庞大的气象。
《人民文学》外文版工作团队由中国编辑、外籍编辑、译文审定者共同组成。由外方编辑总监提出要求,提供篇目,中方编辑做调整。每期杂志策划不同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中国当代文学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同时兼顾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英文版曾设计过“大自然文学”“中国多民族文学”“速度”“丢失与寻找”等主题;主题设计“未来”,那么就选取年轻科幻作家或“85后”新人作家作品。2016年5月,《人民文学》意大利文版《汉字》出版,选取了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的作家作品,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作,在篇目和主题选择上非常专业,而非通俗的文学主题。第一辑的主题为“方向”,第二辑的主题可大致等同于汉语中的“时间”“时代”“时光”,收录了铁凝、李敬泽、麦家、李洱、鲁敏、迪安、于坚、翟永明、田原等人的作品。这些与世界深度对话、有共识的主题,使国外的读者更多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学作品除了对本国生活的反映外,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层和负面也有探索。
“《人民文学》外文版的终极诉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让国外读者阅读、欣赏、传播中国文学,并通过文学来认识、思考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逐渐实现中国文学跟世界文学的平等对话。通过文学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生活,这是一种普遍的途径。过去我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80年代以后,国外凡是有一定反响的获奖作品,基本都被翻译成中文,并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来说,中国文学作品向外的推介是滞后的,接受的群落非常有限。
外文版通过点和面的结合,让国外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审美性,中国文学的价值以及它对于中国人心的写照。施战军有理由自信,除了中国文学丰富而深不可测的矿藏,还因为《人民文学》的团队,是一群热爱中国文学,愿意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贡献力量的优秀翻译家。
当然,尤值一提的是,《人民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曾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一波三折。
“开始的时候,《人民文学》用了一些‘笨招’。”施战军说,他们根据国外订阅或自愿购买的读者,通过空运、海运,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往海外推介《人民文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施战军发现,最好的办法还是落地出版。他们通过外国友人联系国外的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学馆,通过媒体做宣传,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把杂志运出去。他们与中国孔子学院总部达成协议,向遍布全球的500所孔子学院推广、发行。在有2000多人参加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摆出摊位推介杂志,希望通过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带动订阅。如今,《人民文学》被列入孔子学院发行计划,外文版成为选修课教材。同时,还推介到国外的书展、书店,与英国一家图书中心联系,争取把杂志销售出去,而不是仅仅赠送。
“文学是最不具有排斥性的文化产品,世界各语种的读者接受起来息息相通。”施战军说,他希望让世界知道中国文学是发达繁荣的,甚至其思想艺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已往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阅读更多的是社会状况。中国文学作品被当成社会报告,中国作家的作品被归在国外的社会研究类,被认为是不注重艺术表达。他们愿意选择误解,是因为有些中国作品只有社会内容没有艺术。实际上,当下的中国文学在哲学深度、艺术探索上都有进步。(记者 舒晋瑜)
中国的文学期刊中,没有一家刊物能够像《人民文学》走得这么笃定坚实,走得这么远。
《人民文学》杂志英文版创刊于 2011年,目前已出版 17期。 2014年,出版了意大利文版、法文版;2015年,出版了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2016年推出韩文版、阿拉伯文版、西班牙文版(拉美与本土),以及中法双语版和中英双语版。越南文版、瑞典文版、匈牙利文版亦在筹备之中。
也没有一家刊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走得如此丰美繁茂,如此摇曳多姿。
至今,《人民文学》外文版已向国外推介了10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不仅向外国读者传达了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还让人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学的世界气质和对人类共同话题的关照,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外语翻译与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沟通中国作家与外国读者的桥梁。
甚至,也没有任何刊物能够像《人民文学》,走出去的阵容如此庞大稳健,以足够权威且富有盛名的团队,展示中国文学驳杂而庞大的气象。
《人民文学》外文版工作团队由中国编辑、外籍编辑、译文审定者共同组成。由外方编辑总监提出要求,提供篇目,中方编辑做调整。每期杂志策划不同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中国当代文学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同时兼顾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英文版曾设计过“大自然文学”“中国多民族文学”“速度”“丢失与寻找”等主题;主题设计“未来”,那么就选取年轻科幻作家或“85后”新人作家作品。2016年5月,《人民文学》意大利文版《汉字》出版,选取了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的作家作品,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作,在篇目和主题选择上非常专业,而非通俗的文学主题。第一辑的主题为“方向”,第二辑的主题可大致等同于汉语中的“时间”“时代”“时光”,收录了铁凝、李敬泽、麦家、李洱、鲁敏、迪安、于坚、翟永明、田原等人的作品。这些与世界深度对话、有共识的主题,使国外的读者更多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学作品除了对本国生活的反映外,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层和负面也有探索。
“《人民文学》外文版的终极诉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让国外读者阅读、欣赏、传播中国文学,并通过文学来认识、思考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逐渐实现中国文学跟世界文学的平等对话。通过文学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生活,这是一种普遍的途径。过去我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80年代以后,国外凡是有一定反响的获奖作品,基本都被翻译成中文,并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来说,中国文学作品向外的推介是滞后的,接受的群落非常有限。
外文版通过点和面的结合,让国外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审美性,中国文学的价值以及它对于中国人心的写照。施战军有理由自信,除了中国文学丰富而深不可测的矿藏,还因为《人民文学》的团队,是一群热爱中国文学,愿意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贡献力量的优秀翻译家。
当然,尤值一提的是,《人民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曾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一波三折。
“开始的时候,《人民文学》用了一些‘笨招’。”施战军说,他们根据国外订阅或自愿购买的读者,通过空运、海运,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往海外推介《人民文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施战军发现,最好的办法还是落地出版。他们通过外国友人联系国外的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学馆,通过媒体做宣传,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把杂志运出去。他们与中国孔子学院总部达成协议,向遍布全球的500所孔子学院推广、发行。在有2000多人参加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摆出摊位推介杂志,希望通过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带动订阅。如今,《人民文学》被列入孔子学院发行计划,外文版成为选修课教材。同时,还推介到国外的书展、书店,与英国一家图书中心联系,争取把杂志销售出去,而不是仅仅赠送。
“文学是最不具有排斥性的文化产品,世界各语种的读者接受起来息息相通。”施战军说,他希望让世界知道中国文学是发达繁荣的,甚至其思想艺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已往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阅读更多的是社会状况。中国文学作品被当成社会报告,中国作家的作品被归在国外的社会研究类,被认为是不注重艺术表达。他们愿意选择误解,是因为有些中国作品只有社会内容没有艺术。实际上,当下的中国文学在哲学深度、艺术探索上都有进步。(记者 舒晋瑜)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