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河南师大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学校上下也在努力思考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不久,记者走访河南师范大学,听到较多的就是学校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构想。用校党委书记郑邦山的话来说,高校要建设成为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
记者:请问郑书记,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提出“四个中心”问题的?
郑邦山:多年从事教育事业,我一直在思考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河南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后,作为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历史、有责任的大学,该如何推进下一步的发展呢,2015年10月,文学院举行恢复建院纪念活动,在这个活动上我提出了关于把河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的构想。
记者:“四个中心”中首要的是思想中心,高校为什么要办成思想中心呢?
郑邦山:高校要办成思想中心,既有历史的轨迹,也有现实的需求。人类发展的很多思想都来自于大学。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群体,承载着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变革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和现实责任。所以,高校要勇于承担责任使命,积极用最先进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大众共识、引领社会风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坚守自己的思想家园和精神追求,保持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觉,增强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信,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记者: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来讲,如何推进思想中心的建设呢?
郑邦山: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思想引领。这就为高校建设思想中心提出了要求,高校人文学科特别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等研究的教师,应该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生产者和播种者,担负起培育、践行、引领和推广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哲学社会学科的师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于建设思想中心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您提到高校要建设成为文化的中心,您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郑邦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的形象识别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其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尤其在现代社会,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实现的如何,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特别是受西方文化话语权的影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大学推进建设文化中心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高校本身也是产生文化的地方,您对河南师大的文化是怎么看的?
郑邦山:文化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学校的命脉。百年沧桑铸就和孕育了师大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我们把师大的精神概括为面向世界,前瞻开放;家国情怀,大爱忠诚;坚忍执着,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事浮华,求实创新。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海内外,“学在师大,心系国家”已经成为亮丽的名片。
记者:高校本来就是做教育的地方,您为什么还要提出把高校建设成为教育中心呢?
郑邦山: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人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大学就是做教育的地方,但现在一些大学偏离了教育的中心地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学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大学教育水平,发挥大学教育作用,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记者: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我省师范教育的领头羊,在教育中心的建设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郑邦山:作为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师大,实现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后,学校更是把“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大学建设作为新的追求。我们要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整合资源,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教师办学特色和教师教育传统,充分发挥河南师范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贯穿思想、文化、学术的精神,使得学校、学者、学生展现出教育的情怀和品质。
记者: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您为什么提出高校要建设成为学术中心呢?
郑邦山:强调把大学办成学术中心,有助于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著名教育家黄达人曾经说过: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的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高校必须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而这都需要坚实的学术作为支撑。学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学者的创新实践,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这也是大学引领与服务社会,不断适应和满足变化中的世界的必然选择。(记者 李树华)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不久,记者走访河南师范大学,听到较多的就是学校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构想。用校党委书记郑邦山的话来说,高校要建设成为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
记者:请问郑书记,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提出“四个中心”问题的?
郑邦山:多年从事教育事业,我一直在思考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河南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后,作为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历史、有责任的大学,该如何推进下一步的发展呢,2015年10月,文学院举行恢复建院纪念活动,在这个活动上我提出了关于把河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的构想。
记者:“四个中心”中首要的是思想中心,高校为什么要办成思想中心呢?
郑邦山:高校要办成思想中心,既有历史的轨迹,也有现实的需求。人类发展的很多思想都来自于大学。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群体,承载着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变革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和现实责任。所以,高校要勇于承担责任使命,积极用最先进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大众共识、引领社会风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坚守自己的思想家园和精神追求,保持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觉,增强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信,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记者: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来讲,如何推进思想中心的建设呢?
郑邦山: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思想引领。这就为高校建设思想中心提出了要求,高校人文学科特别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等研究的教师,应该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生产者和播种者,担负起培育、践行、引领和推广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哲学社会学科的师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于建设思想中心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您提到高校要建设成为文化的中心,您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郑邦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的形象识别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其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尤其在现代社会,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实现的如何,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特别是受西方文化话语权的影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大学推进建设文化中心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高校本身也是产生文化的地方,您对河南师大的文化是怎么看的?
郑邦山:文化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学校的命脉。百年沧桑铸就和孕育了师大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我们把师大的精神概括为面向世界,前瞻开放;家国情怀,大爱忠诚;坚忍执着,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事浮华,求实创新。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海内外,“学在师大,心系国家”已经成为亮丽的名片。
记者:高校本来就是做教育的地方,您为什么还要提出把高校建设成为教育中心呢?
郑邦山: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人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大学就是做教育的地方,但现在一些大学偏离了教育的中心地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学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大学教育水平,发挥大学教育作用,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记者: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我省师范教育的领头羊,在教育中心的建设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郑邦山:作为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师大,实现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后,学校更是把“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大学建设作为新的追求。我们要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整合资源,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教师办学特色和教师教育传统,充分发挥河南师范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贯穿思想、文化、学术的精神,使得学校、学者、学生展现出教育的情怀和品质。
记者: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您为什么提出高校要建设成为学术中心呢?
郑邦山:强调把大学办成学术中心,有助于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著名教育家黄达人曾经说过: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的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高校必须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而这都需要坚实的学术作为支撑。学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学者的创新实践,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这也是大学引领与服务社会,不断适应和满足变化中的世界的必然选择。(记者 李树华)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