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污”常用来描述容易引人遐想的事或物。当下,“污”文化在网络上兴起,许多明星在网络综艺节目上把“污”作为自己的标签,开“污”成为“圈粉”手段。网络用语中,有关“污”的词语也层出不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污”的词语或语言,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0.9%,80后占52.2%,70后占19.9%,60后占5.4%,50后占0.9%。男性占47.9%,女性占52.1%。
64.3%受访者会使用“污”的词语
调查中,54.7%的受访者了解什么是“污”,32.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1.5%的受访者不太了解,仅1.5%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
有64.3%的受访者会使用“污”的词语,其中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仅32.2%的受访者不使用。
家住浙江杭州的王槿(化名)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她认为周围“污”的人很多,男生更多一点。“大家都已经成年了,好朋友聚会比较放松的时候,会‘污’一下”。
调查中,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其中8.4%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37.3%的受访者觉得一般,12.4%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少,2.5%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少。
王槿发现,“污”的年龄越来越小,“好多小孩子懂的比我们都多。现在网络很发达,一些电视剧和节目都会很‘污’。这方面公众人物还是要注意引导”。
“污”文化在网上为什么这么风行?53.7%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污”文化本身能吸引人的兴趣,50.6%的受访者认为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往往更开放,49.7%的受访者觉得是受一些文艺、娱乐作品的影响,48.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营销者利用“污”来炒作,31.2%的受访者觉得一些明星起到了示范作用,25.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年追赶时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牛杰认为,“污”文化的流行,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美育水平还不高,审美教育做得不够,很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通俗文化、娱乐文化,可能会比一些严肃文学、严肃戏剧更受欢迎”。
“不能说有一部分‘污’的内容出现,就说‘污’文化走红了。一些网络综艺节目的确有些‘污’的成分,但实际上也是在炒国外的冷饭,需要靠这些东西来吸引眼球。”牛杰说,“当下人们压力都很大,教育水平又没有跟上,审美体系没有搭建起来,喜欢一些‘污’的东西也不奇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认为,“污”文化的流行背后有经济利益存在。一些人通过制造这些“污”的东西,夺人眼球,成为网络红人,然后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这部分投机者的成本几乎为零,收益却很高。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一开始可能是普通的视觉污染,但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
84.9%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污”文化,56.8%的受访者认为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需要加以管理,45.8%的受访者直言“污”文化会腐蚀青年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有40.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释放情感、解放天性,39.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邱建新说,大众流行文化代表着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有多元化、平民化以及异质化的特点,但同时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成分,一些低俗、媚俗的东西是我们要摒弃的。
邱建新指出,在青少年中,“污”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一开始是一种流行,慢慢就会演化成时尚。青少年可能会用“污”的形式来进行攀比,影响青少年的纯洁性。
调查显示,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其中22.5%的受访者觉得一定会。13.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1.4%的受访者觉得不会。
邱建新认为,对于“污”文化,学校的教育、引导义不容辞,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管是性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说接受过相应的教育就不会“滑坡”。所以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首先是要切断‘污’文化制造者的利益链条,让他们不能再用这种方式获利。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和规范,用制度创新的形式来管理我们的文化市场”。
使青少年免遭“污”文化的影响,57.1%的受访者建议设立文艺、娱乐作品分级制度,53.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要关心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47.8%的受访者建议做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43.4%的受访者建议成年人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影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污”的词语或语言,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0.9%,80后占52.2%,70后占19.9%,60后占5.4%,50后占0.9%。男性占47.9%,女性占52.1%。
64.3%受访者会使用“污”的词语
调查中,54.7%的受访者了解什么是“污”,32.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1.5%的受访者不太了解,仅1.5%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
有64.3%的受访者会使用“污”的词语,其中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仅32.2%的受访者不使用。
家住浙江杭州的王槿(化名)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她认为周围“污”的人很多,男生更多一点。“大家都已经成年了,好朋友聚会比较放松的时候,会‘污’一下”。
调查中,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其中8.4%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37.3%的受访者觉得一般,12.4%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少,2.5%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少。
王槿发现,“污”的年龄越来越小,“好多小孩子懂的比我们都多。现在网络很发达,一些电视剧和节目都会很‘污’。这方面公众人物还是要注意引导”。
“污”文化在网上为什么这么风行?53.7%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污”文化本身能吸引人的兴趣,50.6%的受访者认为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往往更开放,49.7%的受访者觉得是受一些文艺、娱乐作品的影响,48.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营销者利用“污”来炒作,31.2%的受访者觉得一些明星起到了示范作用,25.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年追赶时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牛杰认为,“污”文化的流行,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美育水平还不高,审美教育做得不够,很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通俗文化、娱乐文化,可能会比一些严肃文学、严肃戏剧更受欢迎”。
“不能说有一部分‘污’的内容出现,就说‘污’文化走红了。一些网络综艺节目的确有些‘污’的成分,但实际上也是在炒国外的冷饭,需要靠这些东西来吸引眼球。”牛杰说,“当下人们压力都很大,教育水平又没有跟上,审美体系没有搭建起来,喜欢一些‘污’的东西也不奇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认为,“污”文化的流行背后有经济利益存在。一些人通过制造这些“污”的东西,夺人眼球,成为网络红人,然后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这部分投机者的成本几乎为零,收益却很高。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一开始可能是普通的视觉污染,但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
84.9%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污”文化,56.8%的受访者认为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需要加以管理,45.8%的受访者直言“污”文化会腐蚀青年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有40.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释放情感、解放天性,39.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邱建新说,大众流行文化代表着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有多元化、平民化以及异质化的特点,但同时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成分,一些低俗、媚俗的东西是我们要摒弃的。
邱建新指出,在青少年中,“污”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一开始是一种流行,慢慢就会演化成时尚。青少年可能会用“污”的形式来进行攀比,影响青少年的纯洁性。
调查显示,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其中22.5%的受访者觉得一定会。13.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1.4%的受访者觉得不会。
邱建新认为,对于“污”文化,学校的教育、引导义不容辞,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管是性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说接受过相应的教育就不会“滑坡”。所以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首先是要切断‘污’文化制造者的利益链条,让他们不能再用这种方式获利。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和规范,用制度创新的形式来管理我们的文化市场”。
使青少年免遭“污”文化的影响,57.1%的受访者建议设立文艺、娱乐作品分级制度,53.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要关心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47.8%的受访者建议做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43.4%的受访者建议成年人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影响。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