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刚刚结束的大运河城市家规家训家风建设研究会上,一本设计新颖精美、内容生动丰富的《家风》杂志得到了参会者的高度评价。全国知名家风建设研究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陈延斌说:“读完《家风》如沐清风,既富有内涵,又深入浅出,真是别具匠心!”
《家风》杂志由市纪委联合扬州晚报编辑出版,通过介绍名门家风、名人风范、家训格言、家书经典等,以沉郁厚重的家风案例、生动感人的家风故事、发人深省的家风训示,给大家提供一份家风建设的好教材、活教材。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份《家风》杂志,将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全国。
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
扬州家风传统催生《家风》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这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里的一副对联;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何家祠堂中陈列的《何氏家训》十一则,为何氏后裔世代珍藏,遵行不悖;“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这是一门四杰的吴道台宅第的门楣楹联……
这些蕴含千年运河血脉的优秀家风,已然成为扬州文化的基因和城市的特质,也为扬州开展党员干部家规家训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同时,也正是扬州城优良的家风家训传统,催生了这本全国首份《家风》杂志的诞生。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优良家风的挖掘和转化,更加突出优秀典型的引领和示范,更加注重最美家庭的培育和融入,更加强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联动。从家规家训、乡规民约中汲取营养,以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为重点,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使家庭成为反腐倡廉的坚强阵地和前沿哨所。”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航明确表示。
成如容易却艰辛
全国首份《家风》杂志面世
成如容易却艰辛。本报接受了《家风》编辑任务后,一方面精心筹划构思、谋篇布局,同时向全国名家约稿。国家一级美术师萧平教授接到约稿后,不仅奉上精美画作,还写下了优美的文字:“美与爱,与书画传统的坚守、延伸,或许算得是我们的家风吧!”
本报美编沈江江为《家风》创作了四五十幅寓意深刻、情景交融的插图,不仅要还原场景,还要契合文章情节。一幅画往往要画上几天时间,像《黄氏三杰家风传承记》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初,环城马路建成不久……”就是这样一句话,她跑到图书馆找到当时图片,才有了创作灵感。
《家风》杂志编辑陈爱东介绍,在约稿的作家中,既有朱福、曹永森等扬州知名作家、学者,也有顾保孜等从扬州走出去的全国着名作家。他们在接到邀请后,都欣然命笔。
在编辑团队的辛勤努力及各位作者的鼎立支持之下,才有了全国第一份《家风》杂志的顺利问世。
一身正气,家国情怀
首篇文章谈朱自清家风
《家风》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朱自清嫡孙朱小涛的《一身正气 崇德向善 清廉自律 家国情怀——朱家百年家风》,娓娓道来,似深情絮语,润物无声。
“祖父人如其名,不善言辞,温厚朴实,中正平和。”提到祖父朱自清,朱小涛充满了敬佩之情。他说,朱自清一生正派做人,勤奋读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散文家李广田先生说他具有“最完整的人格”。
在文章中,朱小涛坦言,他虽然没见过祖父,但时刻被家风浸润着。他曾听长辈们说,朱自清从小就爱读书,读起书来可以整天足不出户,吃饭也要别人提醒。在扬州中学念书时,他就把经史子集中的基本典籍读了个遍。
《家风》杂志对扬州名门望族的家风传统作了浓墨重彩的介绍,比如在“重点阅读”栏目中,还刊发了胡小元的文章《“晚清第一园”何园为何人才辈出?》。文章谈到,“每年超过50万的观光游客,迷醉何园的景致,神往何家人的传奇,钦佩何氏家规家风的严谨,从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何氏家训伴随何园的亭台楼阁、花石林泉,带给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心灵的滋养……”
此外,《阮氏家训文化的风范与启迪》《个园家风对联欣赏》《板桥家训有感》等文章,分别对阮元、个园主人黄至筠、郑板桥的独特家风进行了介绍,文章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富启迪性。
杂志不仅聚焦名门家风,还讲述了寻常人家的家风故事。比如张刚所写的《父亲的“拿手菜”》一文讲道,父亲做了一盘普通的韭菜炒小藕,“青”代表清白,“莲”代表廉洁,意在告诫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清白做人,廉洁做事。故事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杂志专门设有“画说家风”栏目,首期刊登的是《志存高远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家训励后人》。本报美编沈江江精心创作了8幅图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林则徐的为官之路和对后人的教诲。
此外,杂志还设有“城市之间”栏目,邀请其他城市的作家撰文,介绍当地流传至今的特色家风。(通讯员 纪轩 记者 姜涛)
《家风》杂志由市纪委联合扬州晚报编辑出版,通过介绍名门家风、名人风范、家训格言、家书经典等,以沉郁厚重的家风案例、生动感人的家风故事、发人深省的家风训示,给大家提供一份家风建设的好教材、活教材。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份《家风》杂志,将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全国。
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
扬州家风传统催生《家风》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这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里的一副对联;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何家祠堂中陈列的《何氏家训》十一则,为何氏后裔世代珍藏,遵行不悖;“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这是一门四杰的吴道台宅第的门楣楹联……
这些蕴含千年运河血脉的优秀家风,已然成为扬州文化的基因和城市的特质,也为扬州开展党员干部家规家训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同时,也正是扬州城优良的家风家训传统,催生了这本全国首份《家风》杂志的诞生。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优良家风的挖掘和转化,更加突出优秀典型的引领和示范,更加注重最美家庭的培育和融入,更加强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联动。从家规家训、乡规民约中汲取营养,以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为重点,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使家庭成为反腐倡廉的坚强阵地和前沿哨所。”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航明确表示。
成如容易却艰辛
全国首份《家风》杂志面世
成如容易却艰辛。本报接受了《家风》编辑任务后,一方面精心筹划构思、谋篇布局,同时向全国名家约稿。国家一级美术师萧平教授接到约稿后,不仅奉上精美画作,还写下了优美的文字:“美与爱,与书画传统的坚守、延伸,或许算得是我们的家风吧!”
本报美编沈江江为《家风》创作了四五十幅寓意深刻、情景交融的插图,不仅要还原场景,还要契合文章情节。一幅画往往要画上几天时间,像《黄氏三杰家风传承记》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初,环城马路建成不久……”就是这样一句话,她跑到图书馆找到当时图片,才有了创作灵感。
《家风》杂志编辑陈爱东介绍,在约稿的作家中,既有朱福、曹永森等扬州知名作家、学者,也有顾保孜等从扬州走出去的全国着名作家。他们在接到邀请后,都欣然命笔。
在编辑团队的辛勤努力及各位作者的鼎立支持之下,才有了全国第一份《家风》杂志的顺利问世。
一身正气,家国情怀
首篇文章谈朱自清家风
《家风》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朱自清嫡孙朱小涛的《一身正气 崇德向善 清廉自律 家国情怀——朱家百年家风》,娓娓道来,似深情絮语,润物无声。
“祖父人如其名,不善言辞,温厚朴实,中正平和。”提到祖父朱自清,朱小涛充满了敬佩之情。他说,朱自清一生正派做人,勤奋读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散文家李广田先生说他具有“最完整的人格”。
在文章中,朱小涛坦言,他虽然没见过祖父,但时刻被家风浸润着。他曾听长辈们说,朱自清从小就爱读书,读起书来可以整天足不出户,吃饭也要别人提醒。在扬州中学念书时,他就把经史子集中的基本典籍读了个遍。
《家风》杂志对扬州名门望族的家风传统作了浓墨重彩的介绍,比如在“重点阅读”栏目中,还刊发了胡小元的文章《“晚清第一园”何园为何人才辈出?》。文章谈到,“每年超过50万的观光游客,迷醉何园的景致,神往何家人的传奇,钦佩何氏家规家风的严谨,从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何氏家训伴随何园的亭台楼阁、花石林泉,带给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心灵的滋养……”
此外,《阮氏家训文化的风范与启迪》《个园家风对联欣赏》《板桥家训有感》等文章,分别对阮元、个园主人黄至筠、郑板桥的独特家风进行了介绍,文章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富启迪性。
杂志不仅聚焦名门家风,还讲述了寻常人家的家风故事。比如张刚所写的《父亲的“拿手菜”》一文讲道,父亲做了一盘普通的韭菜炒小藕,“青”代表清白,“莲”代表廉洁,意在告诫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清白做人,廉洁做事。故事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杂志专门设有“画说家风”栏目,首期刊登的是《志存高远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家训励后人》。本报美编沈江江精心创作了8幅图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林则徐的为官之路和对后人的教诲。
此外,杂志还设有“城市之间”栏目,邀请其他城市的作家撰文,介绍当地流传至今的特色家风。(通讯员 纪轩 记者 姜涛)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