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众多的人口,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发展前列,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我们说出这个词时,其中不仅蕴涵着太多意义,也承载着太多内容。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出文化自信?这信心又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使“三个自信”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毫无疑问,此时提出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这样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说,“文化即是一种生命,生命应在我们各人自己身边,生命不外生,而且急切也丢不掉”。他还说,“心的凝聚与团结,就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则至少在1997年就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发现,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文章、演讲、访谈中,中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俯拾即是,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共鸣。事实证明,伴随着当代中国崛起的,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史早就向我们说明,道路、理论和制度无不植根于文化。我们曾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与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在长长的探索后我们发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坚定信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
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并非泛泛空谈。之所以说中国可以具有文化自信,因为这自信有着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深厚的基础。在习近平的讲话和考察中,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不计其数。比如,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他在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一本本翻看研究成果,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更是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他还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现实是强大的基础。2010年,中国GDP正式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不只有经济成就。如今的中国,每年出境人数过亿,不断在科技文化领域屡创佳绩、摘得桂冠,文化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好作品层出不穷……甚至,很多中国电影、电视等也走出了国门,《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国家热播就是一例。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开创文化发展新的“黄金时代”。无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文化自信的意义
尽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有着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不可否认,其当下的影响和作用远未到达应有的高度。
“我们并不是最近才了解到中国是很伟大的。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就处在文明之巅。虽然过去几百年里中国经历过一段失落的时光,但现在已经重回世界舞台,而且是以一种更强大的方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土耳其副总理穆罕默德·希姆谢克直言,中华文化曾为世界贡献良多。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诚如希姆谢克所言,如今的中国正以全新的方式为世界作出贡献。而在其中,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自觉地把它发扬光大。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凝魂聚气,才能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在不断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既要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样的宣示,也要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努力。(记者 刘少华)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出文化自信?这信心又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使“三个自信”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毫无疑问,此时提出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这样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说,“文化即是一种生命,生命应在我们各人自己身边,生命不外生,而且急切也丢不掉”。他还说,“心的凝聚与团结,就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则至少在1997年就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发现,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文章、演讲、访谈中,中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俯拾即是,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共鸣。事实证明,伴随着当代中国崛起的,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史早就向我们说明,道路、理论和制度无不植根于文化。我们曾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与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在长长的探索后我们发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坚定信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
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并非泛泛空谈。之所以说中国可以具有文化自信,因为这自信有着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深厚的基础。在习近平的讲话和考察中,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不计其数。比如,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他在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一本本翻看研究成果,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更是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他还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现实是强大的基础。2010年,中国GDP正式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不只有经济成就。如今的中国,每年出境人数过亿,不断在科技文化领域屡创佳绩、摘得桂冠,文化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好作品层出不穷……甚至,很多中国电影、电视等也走出了国门,《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国家热播就是一例。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开创文化发展新的“黄金时代”。无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展现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文化自信的意义
尽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有着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不可否认,其当下的影响和作用远未到达应有的高度。
“我们并不是最近才了解到中国是很伟大的。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就处在文明之巅。虽然过去几百年里中国经历过一段失落的时光,但现在已经重回世界舞台,而且是以一种更强大的方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土耳其副总理穆罕默德·希姆谢克直言,中华文化曾为世界贡献良多。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诚如希姆谢克所言,如今的中国正以全新的方式为世界作出贡献。而在其中,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自觉地把它发扬光大。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凝魂聚气,才能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在不断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既要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样的宣示,也要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努力。(记者 刘少华)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