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发表各个学科的学术性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媒,它是一个特殊的传播媒体,尽管学术期刊的读者群特殊甚至有限,但它依然担负着繁荣学术思想、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推动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等重要职责。学术刊物固然首先要坚持其“学术性”的办刊方向,但更要坚守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底线思维,因为学术期刊与政治不是没有关联的,有时甚至联系是紧密的。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术期刊弱化了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性,以“繁荣”学术的名义,却迷失了学术期刊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种情况不仅与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不相符合,也违背了学术期刊担负的社会责任。所以,要推动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引领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不能丢掉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坚守学术期刊的社会担当和政治使命。
一、学术期刊评价的政治方向性
在学术期刊的评价中,我们不仅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性,更要把握学术期刊的政治方向性。201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期刊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它所运用的全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以更加细致、科学的方式采用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对国内733种学术期刊进行量化。在这一评价体系中,除了把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力,以及流程管理指标下的评审规范、编辑规范与出版规范等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外,还特别把意识形态属性引入到学术期刊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期刊评价意识形态性的突出和强化,进一步彰显出对期刊发展的正确引导价值。
学术期刊应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理论自觉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要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把握发展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而学术期刊则应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树立战略意识,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本领。
学术期刊要有阵地意识,不能甘当西方意识形态的跑马场。在强势文化入侵面前,要提高文化对抗与角力意识,敢于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不是拱手让出学术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而是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学术声音。其实,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相对于剥削阶级的欺骗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中国学术研究者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学术期刊要坚持底线思维,实行政治方向性评价的一票否决权。“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统治权的丧失从缺失学术话语权开始的。历史的看,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其阶级性难以割舍。菲利普森在其《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一书中也指出,语言领域也并非净土一块,而是有着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掺杂与纠结。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其学术思想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遵循。在学术研究中,要贯彻国家意识形态指导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制度维护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维护功能。
二、学术期刊评价的价值导向性
学术研究归根到底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决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必须坚守的价值导向。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要追求学术正义,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要坚持“二为”这个根本方向。学术期刊发表的成果本质上要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即“为人民学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既要坚持学术期刊在学术观点、学科发展方面交流及不同看法争鸣,更要把好所探讨问题价值导向性。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对社会有指向性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它不可能在价值无涉的前提下建立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历史境遇,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史,学者在研究学术时带有自己的问题意识。不同学派、各种社会思潮话语都包含意识形态。所谓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不问政治”“价值中立”,恐怕是资产阶级谎言,绝大多数西方学术思想恐怕都能找到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子。西方国家借“价值中立”之道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在学术包装下,对外渗透自己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就是典型例子,以学术面目出现并在全球肆意扩张的新自由主义,其实是金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最后要落脚于学术期刊这块阵地。学术话语权是中国人文社科学理论自觉深层要求之一,中国学术要有中国气派,兼具世界眼光,要勇于打破西方学术话语权垄断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有资格评价中国道路的应是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学术乃天下公器,在社会中,学术研究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事情,学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国家出谋,为社会担当,为人民谋福。中国学人要自觉肩负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
学术话语对引领社会发展、解释社会现象、建构社会实践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及其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学术理论的生产场,主流价值观构建的主阵地,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公众教育知识的发源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勇于担当振兴民族精神、激发思想活力、建构话语体系、引领文化潮流、传播价值理念的重大使命。学术研究者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学术判断能力和道德信誉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掌握了学术话语权就意味着掌控了意识形态,把握了舆论走向。作为促进学术繁荣和引起学术共鸣的加速器,学术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本身对学术研究带有导向性。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传统、研究规范、语言工具、价值判断方面的不同,学术评价要遵循学科特点。中国学术要把握好本土性与国际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国别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要树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自信和评价自信,不应该将学术价值评价的权力交予外人。要以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向世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世界观、生态文明观等先进价值理念,解读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价值,阐发中国梦的世界意蕴。
三、学术期刊评价的社会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知识生产体系确立并统治全球,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依附于西方,国际学术话语权微弱。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确立,中国学术主体性沦丧,处于边缘和依附地位,即使研究中国问题,中国学术也集体失声。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现实性缺失,难以为国家文化安全筑造屏障,难以担负文化强国的伟大使命,难以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即中国问题的世界表达,世界问题的中国言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复兴。当下,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地位明显滞后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要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实现中国学术话语从依附者、跟随者向复兴者、引导者的转变,切实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学术研究难掩思想交锋。学术成果必须以话语形式呈现,而话语作为一种权利,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现代意义上的话语权不仅仅是阐述权、解释权、议程设置权、传播权等,更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来自核心价值观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话语的坚守。只有切实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才能有力回应某些西方学者污蔑中国道路的歪理邪说,才能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要用学术话语权壮大文化软实力、提振民族精神。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生发出来的宏大述事,不断激发世界学术人对中国问题探索的兴趣。中国学人要有构建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体系的学术自信和学术自觉,从而切实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学者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真切关注和深度研究中国问题,又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拓国际学术视野。
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性和价值与导向之间并不矛盾。强调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底线,并不是要行政干预学术研究,不是要实行单极政治化的学术判断和评价,绝不是把学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不等于政治宣传,学术的科学性不等于政治价值观;强调学术期刊评价的本土化,并不是要排斥国际化;强调学术期刊评价的独立性,并不说学术可以脱离现实;强调中国特色,并不是否定学术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不是要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自说自话,而是要永做学习大国,充分吸收一切文化中的精华,在学术交流与对话中,提高学术水平,让中国学术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成果的社会评价。一些大V的粉丝,比《人民日报》发行量还多出数倍,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正因为如此,网络时代,更要强化学术期刊评价的意识形态管理。要坚守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底线,维护学术安全,防止在学术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中丧失主体性。要加强学术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编辑要对学术成果的思想政治倾向把关。要处理好坚守意识形态底线与传承学术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引领学术风气的关系。
新时代催生新学术,大理论引领大潮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下中国学术期刊应当树立学术自觉,处理好自身与西方学术的关系,树立发展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作者:王永贵,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一、学术期刊评价的政治方向性
在学术期刊的评价中,我们不仅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性,更要把握学术期刊的政治方向性。201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期刊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它所运用的全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以更加细致、科学的方式采用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对国内733种学术期刊进行量化。在这一评价体系中,除了把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力,以及流程管理指标下的评审规范、编辑规范与出版规范等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外,还特别把意识形态属性引入到学术期刊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期刊评价意识形态性的突出和强化,进一步彰显出对期刊发展的正确引导价值。
学术期刊应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理论自觉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要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把握发展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而学术期刊则应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树立战略意识,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本领。
学术期刊要有阵地意识,不能甘当西方意识形态的跑马场。在强势文化入侵面前,要提高文化对抗与角力意识,敢于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不是拱手让出学术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而是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学术声音。其实,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相对于剥削阶级的欺骗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中国学术研究者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学术期刊要坚持底线思维,实行政治方向性评价的一票否决权。“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统治权的丧失从缺失学术话语权开始的。历史的看,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其阶级性难以割舍。菲利普森在其《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一书中也指出,语言领域也并非净土一块,而是有着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掺杂与纠结。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其学术思想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遵循。在学术研究中,要贯彻国家意识形态指导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制度维护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维护功能。
二、学术期刊评价的价值导向性
学术研究归根到底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决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必须坚守的价值导向。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要追求学术正义,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要坚持“二为”这个根本方向。学术期刊发表的成果本质上要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即“为人民学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既要坚持学术期刊在学术观点、学科发展方面交流及不同看法争鸣,更要把好所探讨问题价值导向性。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对社会有指向性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它不可能在价值无涉的前提下建立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历史境遇,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史,学者在研究学术时带有自己的问题意识。不同学派、各种社会思潮话语都包含意识形态。所谓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不问政治”“价值中立”,恐怕是资产阶级谎言,绝大多数西方学术思想恐怕都能找到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子。西方国家借“价值中立”之道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在学术包装下,对外渗透自己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就是典型例子,以学术面目出现并在全球肆意扩张的新自由主义,其实是金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最后要落脚于学术期刊这块阵地。学术话语权是中国人文社科学理论自觉深层要求之一,中国学术要有中国气派,兼具世界眼光,要勇于打破西方学术话语权垄断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有资格评价中国道路的应是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学术乃天下公器,在社会中,学术研究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事情,学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国家出谋,为社会担当,为人民谋福。中国学人要自觉肩负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
学术话语对引领社会发展、解释社会现象、建构社会实践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及其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学术理论的生产场,主流价值观构建的主阵地,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公众教育知识的发源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勇于担当振兴民族精神、激发思想活力、建构话语体系、引领文化潮流、传播价值理念的重大使命。学术研究者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学术判断能力和道德信誉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掌握了学术话语权就意味着掌控了意识形态,把握了舆论走向。作为促进学术繁荣和引起学术共鸣的加速器,学术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本身对学术研究带有导向性。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传统、研究规范、语言工具、价值判断方面的不同,学术评价要遵循学科特点。中国学术要把握好本土性与国际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国别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要树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自信和评价自信,不应该将学术价值评价的权力交予外人。要以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向世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世界观、生态文明观等先进价值理念,解读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价值,阐发中国梦的世界意蕴。
三、学术期刊评价的社会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知识生产体系确立并统治全球,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依附于西方,国际学术话语权微弱。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确立,中国学术主体性沦丧,处于边缘和依附地位,即使研究中国问题,中国学术也集体失声。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现实性缺失,难以为国家文化安全筑造屏障,难以担负文化强国的伟大使命,难以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即中国问题的世界表达,世界问题的中国言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复兴。当下,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地位明显滞后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要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实现中国学术话语从依附者、跟随者向复兴者、引导者的转变,切实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学术研究难掩思想交锋。学术成果必须以话语形式呈现,而话语作为一种权利,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现代意义上的话语权不仅仅是阐述权、解释权、议程设置权、传播权等,更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来自核心价值观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话语的坚守。只有切实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才能有力回应某些西方学者污蔑中国道路的歪理邪说,才能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要用学术话语权壮大文化软实力、提振民族精神。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生发出来的宏大述事,不断激发世界学术人对中国问题探索的兴趣。中国学人要有构建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体系的学术自信和学术自觉,从而切实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学者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真切关注和深度研究中国问题,又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拓国际学术视野。
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性和价值与导向之间并不矛盾。强调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底线,并不是要行政干预学术研究,不是要实行单极政治化的学术判断和评价,绝不是把学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不等于政治宣传,学术的科学性不等于政治价值观;强调学术期刊评价的本土化,并不是要排斥国际化;强调学术期刊评价的独立性,并不说学术可以脱离现实;强调中国特色,并不是否定学术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不是要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自说自话,而是要永做学习大国,充分吸收一切文化中的精华,在学术交流与对话中,提高学术水平,让中国学术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成果的社会评价。一些大V的粉丝,比《人民日报》发行量还多出数倍,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正因为如此,网络时代,更要强化学术期刊评价的意识形态管理。要坚守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底线,维护学术安全,防止在学术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中丧失主体性。要加强学术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编辑要对学术成果的思想政治倾向把关。要处理好坚守意识形态底线与传承学术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引领学术风气的关系。
新时代催生新学术,大理论引领大潮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下中国学术期刊应当树立学术自觉,处理好自身与西方学术的关系,树立发展自信、增强发展动力,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作者:王永贵,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