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城市快报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合肥张家”是个传奇的家族。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并称为“张氏四兰”,是至今仍备受推崇的合肥名媛。她们的夫婿顾传、周有光、沈从文、傅汉思,皆为文化大家。因着叶圣陶的一句盛赞,“张氏四兰”声名远播,而张家的另外六个儿子其实也同样出类拔萃,在音乐艺术、自然科学、教育等领域颇有成就。关于这个家族的传奇的见证,是一份油印的家庭文学刊物——《水》。
《水》1929年创刊,从最初由张家人自写、自印、自看,到如今仍自发编辑发行,这本家庭刊物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刊物一度在抗战时期停刊,后来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由张寰和、沈龙朱“继任”。张家从晚清张树声任职直隶总督到张家三代人参政议政,再到张冀牖创新办学,再到张家十姐弟人才辈出,无不在《水》中尽力体现。
最近,由历史作家王道编著的《似水年华:〈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出版。书中精选了《水》中的文章,追溯了一个刊物的历史变迁,也回望了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传奇。
《水》来源于张家孩子成立的社团,里面的文章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都可以刊登,记录人事的时间跨度长达150年之久
《水》的内容丰富极了,有家族列传、年代札记、秋灯夜雨、乐益百年、昆曲之叶等栏目。初期,健在的“和”字辈是主笔,亦有七八岁的稚童上阵。文体有诗词、随笔、小品、书札、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和歌曲。文字有中文、英文和法文。记录人事的时间跨度长达150年之久,既有对19世纪50年代先辈张树声、张华奎等历史事迹的追述,又有对20世纪初张家姐弟沧桑世事的回忆;既有当代小字辈生存现状的描摹,又有21世纪重孙辈稚童趣事的报告……
关于《水》的创办日期,可以从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日记进行追溯。从他的日记可见,《水》创办时为月刊,但出版日期不定。根据张家五弟张寰和先生推测:“《水》的创办时间很难准确记得,根据宗和大哥的日记,为每月一期。1930年11月13日出版总第15期,1931年8月27日出版总第25期,依此推算,可能创办于1929年8月。”
《水》来源于张家孩子成立的社团。张家第三子、音乐家张定和曾撰文回忆成立社团的旧事:“1928年我12岁时,和四弟、五弟寰和,还有紧邻小友高奕鼎等组成一个文艺爱好者的社。我们都住在苏州城内近小河、小桥的一条小巷——九如巷中,社名就叫九如社。”他们1928年还谱写了社歌:“九如巷中九如,我等振起精神。前途之广大永无尽,努力努力向前进。”当时10岁的四弟宇和作词,12岁的定和谱曲。对于三哥的回忆,五弟张寰和有不同的记忆,他记得姐姐和大哥最早成立的文艺社团,叫水社,后来其他哥哥又成立了九如社,当时嫌他年纪小,就不带他加入。他小时候顽皮,趁着哥哥们社团开会过去捣乱,被哥哥们一顿好训,还编了词训斥他:“九如巷中强盗头,戳戳捣捣扔砖头。你不要以为是没人管,吃苦的日子在后头……”于是,张寰和就和巷子里的孩子们成立了涓流社。不过几经变迁,几个社还是自觉合并了,还出了刊物《水》。姐姐哥哥自然是出版的主力队员,也有窦家兄弟、周有光等“外援”。在平时,父母基本是不管的,任由孩子们去自由完成采写、编辑、印刷、发行以及出《文选》,还会借出乐益女中的印刷工具给他们用。
《水》的文章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都可以刊登,当张家的孩子陆续到外地上高中、大学时,《水》仍没有停刊。按照张家人的说法,《水》在抗战期间停刊了,战后忙于复兴乐益女中学校和各顾家庭,《水》也没有继续办下去。那些先前出版的《水》因为战争下落不明,这是最为可惜的事情。
1996年2月,在北京的张家二女允和出版了复刊第1期《水》,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一时间,《水》成了一个话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北京的张家二女儿允和就打算复刊《水》,当时她已年过八旬。1996年年初,她撑起了复刊的旗,在当年2月出版的复刊第1期《水》中,张允和的复刊词这样写道:“66年前,我们张家姐妹兄弟,组织了家庭小小的刊物叫《水》。那时我们年少,喜欢水的德性。正如沈二哥(沈从文)说过: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如今,我们的 如花岁月 都过去了,但是,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我们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像细水长流的水一样,由点点滴滴的细水,流到小溪——流到小河——流到大江——汇入汪洋的大海!”
张家的《水》在北京复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张家的友人、出版家范用先生特地给张允和写了封信,表示《水》的复刊乃“本世纪一大奇迹,可喜可贺”!范用还附去15元作为复刊第1、2期订费 ,说“请接受我做它的 长期订户 ”,但是被张允和以“家规”婉言谢绝,而《水》则是按时奉上。漫画家丁聪以此为题材画了幅漫画《范用买“水”》刊于报端,叶圣陶之子叶至善还撰文推介这份家庭小杂志,一时间,《水》成了一个话题。
张家的《水》最初手稿本复印25份,到张允和去世时已经印到300份,现在已经无法统计读者的具体人数了。《水》的风格和主旨一直没有变过,依旧保留着一份如水的斯文
《水》流向了全国各地,又流向了世界各地。当《水》出版到复刊第19期时,张允和于2002年8月去世。复刊第20期的《水》作了一期纪念张允和的专刊,封面写着:“你是一个 平凡的家庭妇女 ,但却为了家庭、亲友和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大家以悲痛、真挚的情意,写下了纪念你的文章,为你送行。亲爱的二姐,大家怀念你,九如巷怀念你。老井庭树依旧在,魂兮归来!”
2000年2月,张允和嘱托五弟寰和:“我已年过九十,《水》从(复刊)13期起正式交给你接编。”自此,张寰和成为《水》的主编。再后来,由于年事已高,张寰和又将《水》的主编任务交接到沈从文长子沈龙朱的手里。
张家的《水》最初手稿本复印25份,张允和去世时已经印到300份,现在已经无法统计读者的具体人数了。《水》从北京创刊,到回到苏州的家,再回到北京,它的风格和主旨一直没有变过,依旧保留着一份如水的斯文。(记者 苏莉鹏)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合肥张家”是个传奇的家族。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并称为“张氏四兰”,是至今仍备受推崇的合肥名媛。她们的夫婿顾传、周有光、沈从文、傅汉思,皆为文化大家。因着叶圣陶的一句盛赞,“张氏四兰”声名远播,而张家的另外六个儿子其实也同样出类拔萃,在音乐艺术、自然科学、教育等领域颇有成就。关于这个家族的传奇的见证,是一份油印的家庭文学刊物——《水》。
《水》1929年创刊,从最初由张家人自写、自印、自看,到如今仍自发编辑发行,这本家庭刊物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刊物一度在抗战时期停刊,后来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由张寰和、沈龙朱“继任”。张家从晚清张树声任职直隶总督到张家三代人参政议政,再到张冀牖创新办学,再到张家十姐弟人才辈出,无不在《水》中尽力体现。
最近,由历史作家王道编著的《似水年华:〈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出版。书中精选了《水》中的文章,追溯了一个刊物的历史变迁,也回望了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传奇。
《水》来源于张家孩子成立的社团,里面的文章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都可以刊登,记录人事的时间跨度长达150年之久
《水》的内容丰富极了,有家族列传、年代札记、秋灯夜雨、乐益百年、昆曲之叶等栏目。初期,健在的“和”字辈是主笔,亦有七八岁的稚童上阵。文体有诗词、随笔、小品、书札、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和歌曲。文字有中文、英文和法文。记录人事的时间跨度长达150年之久,既有对19世纪50年代先辈张树声、张华奎等历史事迹的追述,又有对20世纪初张家姐弟沧桑世事的回忆;既有当代小字辈生存现状的描摹,又有21世纪重孙辈稚童趣事的报告……
关于《水》的创办日期,可以从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日记进行追溯。从他的日记可见,《水》创办时为月刊,但出版日期不定。根据张家五弟张寰和先生推测:“《水》的创办时间很难准确记得,根据宗和大哥的日记,为每月一期。1930年11月13日出版总第15期,1931年8月27日出版总第25期,依此推算,可能创办于1929年8月。”
《水》来源于张家孩子成立的社团。张家第三子、音乐家张定和曾撰文回忆成立社团的旧事:“1928年我12岁时,和四弟、五弟寰和,还有紧邻小友高奕鼎等组成一个文艺爱好者的社。我们都住在苏州城内近小河、小桥的一条小巷——九如巷中,社名就叫九如社。”他们1928年还谱写了社歌:“九如巷中九如,我等振起精神。前途之广大永无尽,努力努力向前进。”当时10岁的四弟宇和作词,12岁的定和谱曲。对于三哥的回忆,五弟张寰和有不同的记忆,他记得姐姐和大哥最早成立的文艺社团,叫水社,后来其他哥哥又成立了九如社,当时嫌他年纪小,就不带他加入。他小时候顽皮,趁着哥哥们社团开会过去捣乱,被哥哥们一顿好训,还编了词训斥他:“九如巷中强盗头,戳戳捣捣扔砖头。你不要以为是没人管,吃苦的日子在后头……”于是,张寰和就和巷子里的孩子们成立了涓流社。不过几经变迁,几个社还是自觉合并了,还出了刊物《水》。姐姐哥哥自然是出版的主力队员,也有窦家兄弟、周有光等“外援”。在平时,父母基本是不管的,任由孩子们去自由完成采写、编辑、印刷、发行以及出《文选》,还会借出乐益女中的印刷工具给他们用。
《水》的文章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都可以刊登,当张家的孩子陆续到外地上高中、大学时,《水》仍没有停刊。按照张家人的说法,《水》在抗战期间停刊了,战后忙于复兴乐益女中学校和各顾家庭,《水》也没有继续办下去。那些先前出版的《水》因为战争下落不明,这是最为可惜的事情。
1996年2月,在北京的张家二女允和出版了复刊第1期《水》,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一时间,《水》成了一个话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北京的张家二女儿允和就打算复刊《水》,当时她已年过八旬。1996年年初,她撑起了复刊的旗,在当年2月出版的复刊第1期《水》中,张允和的复刊词这样写道:“66年前,我们张家姐妹兄弟,组织了家庭小小的刊物叫《水》。那时我们年少,喜欢水的德性。正如沈二哥(沈从文)说过: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如今,我们的 如花岁月 都过去了,但是,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我们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像细水长流的水一样,由点点滴滴的细水,流到小溪——流到小河——流到大江——汇入汪洋的大海!”
张家的《水》在北京复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张家的友人、出版家范用先生特地给张允和写了封信,表示《水》的复刊乃“本世纪一大奇迹,可喜可贺”!范用还附去15元作为复刊第1、2期订费 ,说“请接受我做它的 长期订户 ”,但是被张允和以“家规”婉言谢绝,而《水》则是按时奉上。漫画家丁聪以此为题材画了幅漫画《范用买“水”》刊于报端,叶圣陶之子叶至善还撰文推介这份家庭小杂志,一时间,《水》成了一个话题。
张家的《水》最初手稿本复印25份,到张允和去世时已经印到300份,现在已经无法统计读者的具体人数了。《水》的风格和主旨一直没有变过,依旧保留着一份如水的斯文
《水》流向了全国各地,又流向了世界各地。当《水》出版到复刊第19期时,张允和于2002年8月去世。复刊第20期的《水》作了一期纪念张允和的专刊,封面写着:“你是一个 平凡的家庭妇女 ,但却为了家庭、亲友和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大家以悲痛、真挚的情意,写下了纪念你的文章,为你送行。亲爱的二姐,大家怀念你,九如巷怀念你。老井庭树依旧在,魂兮归来!”
2000年2月,张允和嘱托五弟寰和:“我已年过九十,《水》从(复刊)13期起正式交给你接编。”自此,张寰和成为《水》的主编。再后来,由于年事已高,张寰和又将《水》的主编任务交接到沈从文长子沈龙朱的手里。
张家的《水》最初手稿本复印25份,张允和去世时已经印到300份,现在已经无法统计读者的具体人数了。《水》从北京创刊,到回到苏州的家,再回到北京,它的风格和主旨一直没有变过,依旧保留着一份如水的斯文。(记者 苏莉鹏)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