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Theresa Selolwane很开心,她的刺绣作品获奖了,是自己祖国颁发的艺术大奖——“博茨瓦纳国家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
“这得感谢中国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刺绣,让我多了一项生活技能。”Theresa Selolwane说,更开心的是这门技术不仅让她成为国内知名的艺术家,而且增加了她的收入,提升了生活品质。
2013年9月份,受中国文化部之邀,Theresa Selolwane与另外3位艺术家来到浙江文化馆参加刺绣培训。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余知音、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晨云的悉心指导下,4位博茨瓦纳学员掌握了杭州刺绣的五种基本针法,并获得了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的结业证书。
刺绣师培训是文化部开展的系列文化援非项目之一。2013年以来,文化部相继举办了中非博物馆长论坛、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武术学员培训、竹编培训、陶艺培训、舞狮培训等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及观摩、体验等方式,让学员们直观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工艺过程。
中非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拉近了双方认知与心灵的距离,不仅让非洲普通人有机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更让其所习技能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益,因而在非洲引起强烈反响。
传道授业——
提升非洲学员职业技能
舞太极,考段位;习美术,练书法;做竹编,看茶艺;学习非物质文化管理方法,交流创意设计……2016年10月份,由文化部主办的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陆续在天津、四川、广东等省市展开。
10月15日,文化部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对非培训基地第四期非洲学员培训班开班。学员来自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其中有当地孔子学院选送的,也有当地专业武术院校学员,其中还有国家队的武术运动员。
25岁的穆罕默德·西蒙,是坦桑尼亚的武馆教师,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改名叫杜甫。“武术是非洲人最为乐道的中国文化之一。”杜甫向《经济日报》记者坦言,本次到中国受训的收获见闻,回国后一定会分享给周围的广大功夫发烧友。
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是文化部授予的首批全国对非培训基地之一,承担非洲武术学员的培训。校办公室副主任王思禹告诉记者,该校已经培训四期80名非洲学员。他们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基本掌握包括太极拳、长拳等传统武术套路和花枪、朴刀等兵刃器械项目,还考取了武术段位证,促进了功夫文化在非洲社区的传播。
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多数项目惠民效果显著,帮助学员职业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武术、杂技、手工艺类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收入水平。不少学员回国后,凭借所学技能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有的办起了小型培训学校(武术、杂技项目),有的凭借培训技能开办小型工艺作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授人以渔”——
培养中国文化传播者
11月16日,2016年非洲剧院管理人员研修班结业典礼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行。来自埃塞俄比亚、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津巴布韦5国14位剧院管理人才经过为期10天的进修学习后拿到了结业证书。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大框架下,中国不断加强对非文化培训力度,本期研修班是文化部为兑现《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大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实施对非文化培训“千人计划”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为中非双方提供了一个相互认知的双向交流平台,并且在非洲大陆培养了一批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的友华人士,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者。
10月18日,文化部非洲国家政府文化官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馆开班。
加纳阿扇缇地区主管西蒙·劳耶非常重视专家授课,他展示了一本自己的工作影集,照片反映了西非异彩纷呈的部落文化。“类似的非遗资源在非洲其实很多,但大部分人并未有意识地加以保护,以致许多有趣的文化在默默无闻中湮灭了!”他惋惜道。西蒙表示他个人非常推崇中国的非遗保护体系并希望回国后作详细介绍。
对非遗项目的实地考察加深了非洲学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直观感受。杜甫草堂文创馆、蜀江锦院以及文殊坊刘氏竹编馆的走访体验,让学员们重新认识了非遗的价值。
“非遗项目不仅广为人知,还能产生丰厚的利润,中国对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实在太棒了!”尼日利亚FCTA艺术文化部负责人奥尔特·诺曼赞叹道。
毛里求斯国家遗产基金会官员玛丽·瓦伦西娅则提出,关键还是更积极寻求与中国的文化合作,借力推广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国非遗的价值,“我们的塞卡舞,还得拜托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再帮我们宣传!”她说道。
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办的非盟青年官员中国文化研修班,通过学员实际参与茶艺、书法课、中国国情研讨,前往人文胜地走访,增进了非洲青年对中国的了解与感情。“通过对中国人文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非洲友人能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和谐的推崇,进而把这种和平友爱的理念带回去,也为双方未来更深入的政经交流奠定了基础。”该校非盟研究中心学者潘良表示。
深度交流——
推进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非洲学员在华并非封闭式接受培训,各地承办单位积极安排学员实地走访,让远道而来的非洲友人充分感受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友善慷慨和更加生动多元的自然人文魅力,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天津武术班非洲学员周末最热衷的休闲运动便是跳广场舞,许多学员已然成为周边社区广场舞团体的座上宾,靠娴熟灵活的肢体动作与中国大爷大妈们打成了一片。
在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参加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的乍得画家森图·塔雅巴耶,从艺术家的角度挖掘出更多精彩的当代中国文化。他创作了好几幅展现中国当代都市丽人阳光生活的作品。同班学习的利比里亚画家图步曼·图埃更钟情于外出采风期间所见的自然人文景观。面对秀美如画的都江堰南桥,他当即现场创作了一幅风景画并热情地向大家展示。“我在中国学到了感知天、地、人的和谐,这幅画就是对中国文化最诚挚的敬意!”图步曼激动地说。
“这得感谢中国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刺绣,让我多了一项生活技能。”Theresa Selolwane说,更开心的是这门技术不仅让她成为国内知名的艺术家,而且增加了她的收入,提升了生活品质。
2013年9月份,受中国文化部之邀,Theresa Selolwane与另外3位艺术家来到浙江文化馆参加刺绣培训。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余知音、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晨云的悉心指导下,4位博茨瓦纳学员掌握了杭州刺绣的五种基本针法,并获得了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的结业证书。
刺绣师培训是文化部开展的系列文化援非项目之一。2013年以来,文化部相继举办了中非博物馆长论坛、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武术学员培训、竹编培训、陶艺培训、舞狮培训等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及观摩、体验等方式,让学员们直观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工艺过程。
中非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拉近了双方认知与心灵的距离,不仅让非洲普通人有机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更让其所习技能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益,因而在非洲引起强烈反响。
传道授业——
提升非洲学员职业技能
舞太极,考段位;习美术,练书法;做竹编,看茶艺;学习非物质文化管理方法,交流创意设计……2016年10月份,由文化部主办的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陆续在天津、四川、广东等省市展开。
10月15日,文化部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对非培训基地第四期非洲学员培训班开班。学员来自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乌干达,其中有当地孔子学院选送的,也有当地专业武术院校学员,其中还有国家队的武术运动员。
25岁的穆罕默德·西蒙,是坦桑尼亚的武馆教师,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改名叫杜甫。“武术是非洲人最为乐道的中国文化之一。”杜甫向《经济日报》记者坦言,本次到中国受训的收获见闻,回国后一定会分享给周围的广大功夫发烧友。
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是文化部授予的首批全国对非培训基地之一,承担非洲武术学员的培训。校办公室副主任王思禹告诉记者,该校已经培训四期80名非洲学员。他们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基本掌握包括太极拳、长拳等传统武术套路和花枪、朴刀等兵刃器械项目,还考取了武术段位证,促进了功夫文化在非洲社区的传播。
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多数项目惠民效果显著,帮助学员职业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武术、杂技、手工艺类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收入水平。不少学员回国后,凭借所学技能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有的办起了小型培训学校(武术、杂技项目),有的凭借培训技能开办小型工艺作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授人以渔”——
培养中国文化传播者
11月16日,2016年非洲剧院管理人员研修班结业典礼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行。来自埃塞俄比亚、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津巴布韦5国14位剧院管理人才经过为期10天的进修学习后拿到了结业证书。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大框架下,中国不断加强对非文化培训力度,本期研修班是文化部为兑现《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大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实施对非文化培训“千人计划”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为中非双方提供了一个相互认知的双向交流平台,并且在非洲大陆培养了一批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的友华人士,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者。
10月18日,文化部非洲国家政府文化官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馆开班。
加纳阿扇缇地区主管西蒙·劳耶非常重视专家授课,他展示了一本自己的工作影集,照片反映了西非异彩纷呈的部落文化。“类似的非遗资源在非洲其实很多,但大部分人并未有意识地加以保护,以致许多有趣的文化在默默无闻中湮灭了!”他惋惜道。西蒙表示他个人非常推崇中国的非遗保护体系并希望回国后作详细介绍。
对非遗项目的实地考察加深了非洲学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直观感受。杜甫草堂文创馆、蜀江锦院以及文殊坊刘氏竹编馆的走访体验,让学员们重新认识了非遗的价值。
“非遗项目不仅广为人知,还能产生丰厚的利润,中国对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实在太棒了!”尼日利亚FCTA艺术文化部负责人奥尔特·诺曼赞叹道。
毛里求斯国家遗产基金会官员玛丽·瓦伦西娅则提出,关键还是更积极寻求与中国的文化合作,借力推广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国非遗的价值,“我们的塞卡舞,还得拜托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再帮我们宣传!”她说道。
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办的非盟青年官员中国文化研修班,通过学员实际参与茶艺、书法课、中国国情研讨,前往人文胜地走访,增进了非洲青年对中国的了解与感情。“通过对中国人文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非洲友人能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和谐的推崇,进而把这种和平友爱的理念带回去,也为双方未来更深入的政经交流奠定了基础。”该校非盟研究中心学者潘良表示。
深度交流——
推进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非洲学员在华并非封闭式接受培训,各地承办单位积极安排学员实地走访,让远道而来的非洲友人充分感受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友善慷慨和更加生动多元的自然人文魅力,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天津武术班非洲学员周末最热衷的休闲运动便是跳广场舞,许多学员已然成为周边社区广场舞团体的座上宾,靠娴熟灵活的肢体动作与中国大爷大妈们打成了一片。
在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参加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的乍得画家森图·塔雅巴耶,从艺术家的角度挖掘出更多精彩的当代中国文化。他创作了好几幅展现中国当代都市丽人阳光生活的作品。同班学习的利比里亚画家图步曼·图埃更钟情于外出采风期间所见的自然人文景观。面对秀美如画的都江堰南桥,他当即现场创作了一幅风景画并热情地向大家展示。“我在中国学到了感知天、地、人的和谐,这幅画就是对中国文化最诚挚的敬意!”图步曼激动地说。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