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罗学蓬,1952年2月20日出生。土生土长江津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活跃于中国文坛,写出了《最后的国门》、《中国远征军》、《大国之师》、《通天大案》、《风月谜案》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1989年,被破格评聘为“国家二级作家”,成为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副高职称作家和江津市第一个专业作家。
作为江津著名人物,罗学蓬拥有太多传奇的色彩。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江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作家,代表作《中国远征军》曾被重庆市委作为礼物送给来渝访问的连战;他拒绝了出任江津市副市长的机会,大胆言辞弄得组织部派来的官员瞠目结舌,惊呼“我们考察了无数的年轻干部,从来没有一个考察对象这样和我们谈话!”他和自己的女学生谈恋爱,被“捉奸捉双”发配到偏远的村小……
6月初,这位传奇人物应江津网总编辑邀请,在几江论坛·文艺怡苑发表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刚一出现,就引来几江论坛一阵轰动,网友们纷纷跟帖,江津本土文学大咖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相继入驻几江论坛。罗学蓬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7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罗学蓬老师家中,近距离感受这位江津“水流沙坝闯出来的性情作家”传奇的人生。
【创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江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作家
作为全国知名的作家,罗学蓬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来,这里面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由于时代的原因,罗学蓬十五六岁就告别了学校,在长江边筛石子、抬石头、拉板车、挑河沙……1974年,费尽千辛万苦,作为江津首批下乡知青的他,用一把小提琴叩开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门。1977年,大学毕业的罗学蓬被分配到江津师范学校教音乐。
原以为就这样搞一辈子音乐的他,却因为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被发配到了江津偏远的村小。也正是在那时,他确定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写小说、搞创作,以此作为人生的敲门砖。
罗学蓬发挥自己“拼命三郎”的天性。教书之余,他一吃过晚饭,碗一丢就开始写作。在渔村时,他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没有任何干扰,白天上课,晚饭一吃,他就一直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了,冲个冷水澡,又拿起昨夜尚未洗的碗去打早饭。寒冬腊月,江边严冬之夜,冷不可挡,他则将被子缠在腿上,用绳子扎紧,伏案苦写;如火的三伏天,他扯来一把蒿草,熏走蚊虫,紧闭门窗,将一双脚浸在冷水桶里,赤膊只穿一条短裤,汗水湿透了稿纸,蚊虫咬得全身红肿起包,他照写不辍。
但是要想舞文弄墨,谈何容易!罗学蓬的作品写了一篇又一篇,简直可以说成堆成捆,可报刊编辑们也毫不客气地把这些东西成堆成捆地还他。当时,江津的业余作者退稿数他最多。在希望和失望、失望和希望中,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下,他苦苦挣扎惨淡经营。
1982年,是改变罗学蓬命运的一个重要年头。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此后,他的短篇小说《吉人巷的悲喜事》又在《滇池》头条发出并附上评论——这是江津解放后业余作者在省市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以这篇颇有份量的小说为一块敲门砖,罗学蓬敲开了江津《几江》编辑部的大门,被调任编辑。从此,他的作品一“发”不可收,陆续在《人民文学》、《当代》、《清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作品》等刊物上发表了《山魂》、《大河上》、《大河风》、《西河街风情》《桃红柳绿》、《卖鸡》、《渔歌子》、《丑丑》等作品。代表作《中国远征军》还被重庆市委作为礼物送给来渝访问的连战。
1989年,罗学蓬被破格评聘为“国家二级作家”,成为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副高职称作家和江津市唯一的专业作家,直到现在,他也是江津唯一的一位专业作家。
【做人】
先后拒绝出任原德感区副区长、原江津市副市长
“水流沙坝长大的人太重江湖义气”
罗学蓬性情太直太刚。在文学创作上,他似乎无师自通悟性极高,可在政治场上和官场之中,他有时却单纯得简直有些可爱。
1992年春,当时的江津市决定选拔一位副市长,条件有三个:一是非党同志、40岁左右;二是大学学历、高级职称;三是在某一学术领域起带头作用。组织部在统战部送上的长长的推荐名单中选来选去,选到了罗学蓬的头上。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份令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却被罗学蓬坚定地谢绝了。他居然当着3位文化局长的面对组织部派来考察他的官员说:“我这人不适合做官,因为我缺点太多,第一缺乏原则性,水流沙坝长大的人,太重义气,朋友好了一条裤儿打伙穿都行,手中有权肯定会结党营私,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第二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当了官不容易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我敢肯定,我这样的人如果当了官,要不了三个月就会被赶下台……”弄得组织部派来的官员瞠目结舌,惊呼:“我们考察了无数的年轻干部,从来没有一个考察对象这样和我们谈话的?”
拒绝出任原德感区副区长;反对市委常委在一次会议中的决定,并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顶头上司面对他的入党申请从中作梗时,一气之下,他竟冲到上司家中指着对方鼻子痛骂……罗学蓬棱角分明的个性,让这样的事例在他的经历中举不胜举。
【家庭】
男老师与女学生的爱情
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中一路同行
在江津,罗学蓬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那就是他与妻子的爱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分配到江津师范校任教的罗学蓬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像中了邪一样地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学生!
这个漂亮的女学生就是他如今的妻子,那年胡晓虹刚满19岁,而罗学蓬这年25岁。一见钟情的男教师和心领神会的女学生,时间不长便坠入爱河,悄悄搞起了地下恋来。
在当时那种社会气候下,男老师和女学生绝对不能有一星半点过密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人嗅觉胜过警犬,设置陷阱坑害同志更是拿手好戏。1979年6月1日傍晚,操场上正放映电影,学校的团委书记跟踪胡晓虹,看她去了罗学蓬单身寝室,于是马上叫来两名校工,拉下电闸,使整幢楼陷入一片黑暗后,再到罗学蓬寝室去“捉奸”!
虽然什么也没有做,但是这样的场面容不得他辩解。尽管后来由校医带胡晓虹到医院作了妇科检查,总算洗清了他们的不白之冤,但由于两人对恋爱一事供认不讳,也理所当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罗学蓬被一禅杖打到了长江边上一个巴掌大的小渔村教村小;胡晓虹毕业时也被发配到偏僻的一个村小。
在后来的两三年时间里,罗学蓬和胡晓虹天各一方,连见一次面也很难。他们顶着流言、鄙夷、分离、孤寂、相思和贫困的重重压力,顽强而坚韧地交往着、恋爱着。1980年,他们在偏僻的小渔村结婚。婚礼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村小单身教师宿舍用报纸糊住透风的墙壁,屋内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两床被子两个枕头合在一起,便成为新房;请几个要好的老师炒几个菜喝二两酒,便算举行了婚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罗学蓬与他的妻子恩爱如初,他们的故事被他写成了一本书《风雨中我们一路同行》。“可以说我多年来的一切努力与追求,无不是为着建设、完善与美化这个属于我和我妻子、儿子共有的港湾。”
(记者 罗梅 实习记者 刘婧宇)
后记:
著名作家麦家曾经说过一段话,个性鲜明的作家,可能会走得更远。我想,他想表达的是,读者希望能看到的,是充满个性的、充满自由表达力的、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甚至破坏力的文字。
其实,和罗学蓬一样,很多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物都个性鲜明,他们的人生高低错落,绝对不平缓,随时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溅起各种各样的水花。这高低的落差产生的势能,其实就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罗学蓬的经历告诉大家,保存自己的本色,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你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罗学蓬,1952年2月20日出生。土生土长江津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活跃于中国文坛,写出了《最后的国门》、《中国远征军》、《大国之师》、《通天大案》、《风月谜案》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1989年,被破格评聘为“国家二级作家”,成为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副高职称作家和江津市第一个专业作家。
作为江津著名人物,罗学蓬拥有太多传奇的色彩。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江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作家,代表作《中国远征军》曾被重庆市委作为礼物送给来渝访问的连战;他拒绝了出任江津市副市长的机会,大胆言辞弄得组织部派来的官员瞠目结舌,惊呼“我们考察了无数的年轻干部,从来没有一个考察对象这样和我们谈话!”他和自己的女学生谈恋爱,被“捉奸捉双”发配到偏远的村小……
6月初,这位传奇人物应江津网总编辑邀请,在几江论坛·文艺怡苑发表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刚一出现,就引来几江论坛一阵轰动,网友们纷纷跟帖,江津本土文学大咖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相继入驻几江论坛。罗学蓬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7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罗学蓬老师家中,近距离感受这位江津“水流沙坝闯出来的性情作家”传奇的人生。
【创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江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作家
作为全国知名的作家,罗学蓬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来,这里面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由于时代的原因,罗学蓬十五六岁就告别了学校,在长江边筛石子、抬石头、拉板车、挑河沙……1974年,费尽千辛万苦,作为江津首批下乡知青的他,用一把小提琴叩开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门。1977年,大学毕业的罗学蓬被分配到江津师范学校教音乐。
原以为就这样搞一辈子音乐的他,却因为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被发配到了江津偏远的村小。也正是在那时,他确定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写小说、搞创作,以此作为人生的敲门砖。
罗学蓬发挥自己“拼命三郎”的天性。教书之余,他一吃过晚饭,碗一丢就开始写作。在渔村时,他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没有任何干扰,白天上课,晚饭一吃,他就一直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了,冲个冷水澡,又拿起昨夜尚未洗的碗去打早饭。寒冬腊月,江边严冬之夜,冷不可挡,他则将被子缠在腿上,用绳子扎紧,伏案苦写;如火的三伏天,他扯来一把蒿草,熏走蚊虫,紧闭门窗,将一双脚浸在冷水桶里,赤膊只穿一条短裤,汗水湿透了稿纸,蚊虫咬得全身红肿起包,他照写不辍。
但是要想舞文弄墨,谈何容易!罗学蓬的作品写了一篇又一篇,简直可以说成堆成捆,可报刊编辑们也毫不客气地把这些东西成堆成捆地还他。当时,江津的业余作者退稿数他最多。在希望和失望、失望和希望中,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下,他苦苦挣扎惨淡经营。
1982年,是改变罗学蓬命运的一个重要年头。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此后,他的短篇小说《吉人巷的悲喜事》又在《滇池》头条发出并附上评论——这是江津解放后业余作者在省市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以这篇颇有份量的小说为一块敲门砖,罗学蓬敲开了江津《几江》编辑部的大门,被调任编辑。从此,他的作品一“发”不可收,陆续在《人民文学》、《当代》、《清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作品》等刊物上发表了《山魂》、《大河上》、《大河风》、《西河街风情》《桃红柳绿》、《卖鸡》、《渔歌子》、《丑丑》等作品。代表作《中国远征军》还被重庆市委作为礼物送给来渝访问的连战。
1989年,罗学蓬被破格评聘为“国家二级作家”,成为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副高职称作家和江津市唯一的专业作家,直到现在,他也是江津唯一的一位专业作家。
【做人】
先后拒绝出任原德感区副区长、原江津市副市长
“水流沙坝长大的人太重江湖义气”
罗学蓬性情太直太刚。在文学创作上,他似乎无师自通悟性极高,可在政治场上和官场之中,他有时却单纯得简直有些可爱。
1992年春,当时的江津市决定选拔一位副市长,条件有三个:一是非党同志、40岁左右;二是大学学历、高级职称;三是在某一学术领域起带头作用。组织部在统战部送上的长长的推荐名单中选来选去,选到了罗学蓬的头上。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份令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却被罗学蓬坚定地谢绝了。他居然当着3位文化局长的面对组织部派来考察他的官员说:“我这人不适合做官,因为我缺点太多,第一缺乏原则性,水流沙坝长大的人,太重义气,朋友好了一条裤儿打伙穿都行,手中有权肯定会结党营私,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第二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当了官不容易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我敢肯定,我这样的人如果当了官,要不了三个月就会被赶下台……”弄得组织部派来的官员瞠目结舌,惊呼:“我们考察了无数的年轻干部,从来没有一个考察对象这样和我们谈话的?”
拒绝出任原德感区副区长;反对市委常委在一次会议中的决定,并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顶头上司面对他的入党申请从中作梗时,一气之下,他竟冲到上司家中指着对方鼻子痛骂……罗学蓬棱角分明的个性,让这样的事例在他的经历中举不胜举。
【家庭】
男老师与女学生的爱情
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中一路同行
在江津,罗学蓬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那就是他与妻子的爱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分配到江津师范校任教的罗学蓬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像中了邪一样地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学生!
这个漂亮的女学生就是他如今的妻子,那年胡晓虹刚满19岁,而罗学蓬这年25岁。一见钟情的男教师和心领神会的女学生,时间不长便坠入爱河,悄悄搞起了地下恋来。
在当时那种社会气候下,男老师和女学生绝对不能有一星半点过密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人嗅觉胜过警犬,设置陷阱坑害同志更是拿手好戏。1979年6月1日傍晚,操场上正放映电影,学校的团委书记跟踪胡晓虹,看她去了罗学蓬单身寝室,于是马上叫来两名校工,拉下电闸,使整幢楼陷入一片黑暗后,再到罗学蓬寝室去“捉奸”!
虽然什么也没有做,但是这样的场面容不得他辩解。尽管后来由校医带胡晓虹到医院作了妇科检查,总算洗清了他们的不白之冤,但由于两人对恋爱一事供认不讳,也理所当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罗学蓬被一禅杖打到了长江边上一个巴掌大的小渔村教村小;胡晓虹毕业时也被发配到偏僻的一个村小。
在后来的两三年时间里,罗学蓬和胡晓虹天各一方,连见一次面也很难。他们顶着流言、鄙夷、分离、孤寂、相思和贫困的重重压力,顽强而坚韧地交往着、恋爱着。1980年,他们在偏僻的小渔村结婚。婚礼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村小单身教师宿舍用报纸糊住透风的墙壁,屋内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两床被子两个枕头合在一起,便成为新房;请几个要好的老师炒几个菜喝二两酒,便算举行了婚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罗学蓬与他的妻子恩爱如初,他们的故事被他写成了一本书《风雨中我们一路同行》。“可以说我多年来的一切努力与追求,无不是为着建设、完善与美化这个属于我和我妻子、儿子共有的港湾。”
(记者 罗梅 实习记者 刘婧宇)
后记:
著名作家麦家曾经说过一段话,个性鲜明的作家,可能会走得更远。我想,他想表达的是,读者希望能看到的,是充满个性的、充满自由表达力的、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甚至破坏力的文字。
其实,和罗学蓬一样,很多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物都个性鲜明,他们的人生高低错落,绝对不平缓,随时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溅起各种各样的水花。这高低的落差产生的势能,其实就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罗学蓬的经历告诉大家,保存自己的本色,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你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