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作有《朱熹哲学研究》《陈来学术论著集》《东亚儒学九论》等。
“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这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出版的新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中提出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多年来,秉持“好学深思,心知其义”的态度,陈来上下求索,解读和还原中国哲学,阐述和挖掘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我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关注并努力回应中华文明价值观对当今的意义。”
价值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价值是一种最根本的信念
仁义礼智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解放周末:您的新书《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国内首部系统讨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专著,在您心目中价值的定义是什么?
陈来:什么是价值?好多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可是,真要把它阐释清楚,很多人却不一定答得上来。其实,标准答案一直在那里,那就是价值是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信念。
实际上,价值是一种最根本的信念。我们讲的价值跟经济活动中的价值不一样,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范畴的价值里有道德的意义、道德的属性。我一直觉得,能够引导或者指引人的行为的东西,才能叫价值。价值本来是一种偏好,是在比较中做的一种选择。而我则希望多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华文明,讨论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和背景。
解放周末:从哲学层面来讲,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规范。最显著的例子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从汉代以来就成为我们的五项基本道德,也是基本的价值。
从个人道德来讲,仁就是敦厚慈爱,义就是坚持道义,礼就是守礼敬让,智就是明智明辨,信就是诚实不欺。这是其作为个人价值、个人道德的意义。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仁义礼智信也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比如,《贞观政要》里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仁、义。在这里,仁、义不仅仅是个人德行的基本道德,也是国家治理的首要原则。在社会层面,仁就是仁政惠民,义就是社会正义,礼更多强调的是文化秩序。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时候,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掌握。
价值观是比较系统的,是不同的价值形成一个体系。可以说,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解放周末:习近平主席曾说,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
陈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定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为基础,要有根有本。任何一个价值都是要有根源的。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基础、根本。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本土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支持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应当思考如何在这个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时代,确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解放周末: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近代史写满了一个“洋”字。从师夷长技,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师法欧美,到照搬苏俄。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的对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何独特之处?
陈来:我觉得整个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确立,依赖的都是本土资源,而不是外来文化。本土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支持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所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相比较,来探讨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独特性,我想就是我书里说到的四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从这四点便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些特点。在我看来,这四点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我正是从这几点出发把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与西方价值进行了比较。
解放周末:您提炼出的这四点,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发展的文化基因。
陈来:的确如此。第一,我们是责任先于自由,而在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孟子早就讲过了,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体的责任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从古代先秦的“君子”,一直到后来历朝历代,我们的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有责任感、顶天立地的仁人志士。
第二是义务先于权利。西方近代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义务。梁漱溟曾在山东邹平县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这个乡村实践,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互相承担义务,这是中国伦理的一个特色。
第三,群体高于个人。西方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但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因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一向比较强,它不局限于狭小的团体主义、地区主义。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怀。
解放周末:《论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所说的“以天下为一家”,讲的都是这种情怀。
陈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和谐高于冲突。看看文化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文化里充满冲突,充满斗争、流血。但中国文化更强调和谐。
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但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国主义文化,在东方进行侵略。
而在我们长久的价值观里,尊崇的是“和”的理念,这同样也体现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历史上,当然我们也有个别帝王发动过侵略战争,但这些帝王的作为恰恰是违反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在主流价值观中是受到批判的。可以说,总体上我们中国是以安土睦邻为先。
解放周末:这些“先于”和“高于”,是我们的一种价值选择。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时代不同了,这种坚守还有必要吗?
陈来:这些“先于”和“高于”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因为这就是我们在文化与价值上的特色。
如果我们想把传统价值观在今天进行转化、加以发展,我们就要坚持这些独特性,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被先于”和“被高于”的内容。
此外,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还应当思考如何在这个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时代,确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价值空间还没有被正能量充满,有点虚弱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不是固定没有变化的,它跟现代社会应该有协调
传统文化价值观里包含着对一部分现代价值观的批判意义
解放周末:新世纪以来,关于价值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中国发展如此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发展是否也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陈来: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不是固定没有变化的,它跟现代社会应该有协调,但是怎么协调,还有许多课题要做,要进一步思考与探讨。我觉得,现在要讲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不太讲民主,而现代生活里有民主的需要。再比如说,传统文化讲义务先于权利,但是我们现代生活里面有很多维权的需求,所以不能仅仅讲说义务先于权利,那只是一面,同时还要在现代生活里进行权利的维护。这些就是调试、协调,也可以说是创造转化。
解放周末:如今,“三观不正”已经成为一些网友口中的高频词。放眼社会现实,拜金主义、利己思想、享乐奢靡不乏“用武之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人人被裹挟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价值观也是受害者。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陈来:今天的好多问题,包括干部的腐败现象等,应该说都和价值观扭曲有关,不少现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欲望的控制”的作用。荀子讲“以道制欲”;宋代以后,理学讲“以理胜欲”,理性要战胜个人的欲望。说到怎么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来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我认为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相信,传统文化价值观里包含着对一部分现代价值观的批判意义。比如说,一切向钱看,功利主义盛行等。儒学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对现在这种功利主义提出一种批判;道家可以用来洗涤心灵,去尽量淡化现代人对功利主义的追求。显然,对今天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有批判的。
解放周末:季羡林先生曾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陈来:我们现在身处的现代生活里,虽然不能说价值虚空,但应该看到,这个价值空间还没有被正能量充满,有点虚弱。价值是一座宝藏,我们应该不断发掘,不断擦试那些价值珍宝,让它们始终光彩闪耀。
价值是座宝藏,对它的守护与发掘已刻不容缓
今天价值传播的手段是有的,问题是怎么做好
践行文明的价值观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
解放周末:如您所言,价值是一座宝藏,那么,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守护、建设、利用这座宝藏?
陈来:价值确实是一座宝藏,对它的守护与发掘,已经刻不容缓。与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传播手段非常发达,传播的载体也是各种各样,但现在这些载体对于价值传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说,现在很多节目都是娱乐化的,能够比较好地传达传统文化的节目还是少。怎么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现代视觉文化的新手段、新途径进行传播,更多更好地传达给大众?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努力。
这方面,我们应该像世界各国学习。我儿子小时候,很喜欢看日本动画片《一休》。《一休》中就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因素,而且通过小孩的视角很生动地表现出来,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在的韩剧,也有一些是属于展示文化传统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进行价值传播的手段是有的,问题是怎么做好。
解放周末:在价值观的建设中,教育必不可少。价值观的养成直接决定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而青少年的价值观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风尚。
陈来:教育部去年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进入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我想这就是道德建设、价值建设的一种落实,让传统价值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中,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解放周末:价值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慢慢积淀。具体来说,它的形成路径是怎样的?
陈来:有一句话叫“举体承用”,价值观就是体,而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活动、实践,是用。“举体承用”,就是你要把你的“体”守住,而且还要让它在“用”的方面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我们不仅仅在精神上要守住价值观,还要让价值观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中国古代先哲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知行互相渗透,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大脑活动开始的,从意心动念开始,这个行动已经开始,所以他说“知是行之始”。人的意念活动,包括贪污也好、腐败也好,从动念的一开始,这个行为已经开始了,所以人要特别谨慎对待自己的内心活动。
解放周末:价值的意义,最终是由行为来实现的。
陈来:今天,践行文明的价值观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碰到道德的选择,善恶的选择。怎么把知道的东西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是我们不断要自我追问的。而每个人的选择与价值,最终汇聚成一个社会的价值取舍。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正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记者手记
1988年,冯友兰为学生陈来命字曰:“‘来’一言以蔽之‘日新’。以‘来’为名者,以‘又新’为字,方足辅之。”
此后,陈来始终以“又新”鞭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孜孜追求着中华文化研究的“日日新,又日新”。
初见陈来,是在青砖红瓦、翰墨书香的百年清华学堂。这也是陈来的一块“学问自留地”。
陈来的办公室里,满眼是书。埋头在这些书中,他开创了“朱熹理气观”的研究先河,完成了对王阳明哲学的全面研究,探索了上古和诸子时代,又回到对宋明时期的研究……静心狭小书斋里,他看到了广阔的学术天地。
驰骋学术天地,他的研究专注于传统文化,又时时紧扣现实,寻找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契合点。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教化的重要资源,可以透过教育,使其道德价值植根于民众心灵,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
2015年,陈来获孔子文化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很多人在获奖后都会说,自己没有想到会获奖,而今天我要说,这个奖是我梦寐以求、盼望已久的。”
是的,对于一个儒学研究者来说,孔子文化奖是最有意义的一项大奖,也是值得期待的一个证明。陈来对此奖的期待,不是个人学术的证明,而是构筑在对文化传承的看重上:这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一种守护与阐扬。(记者 王一 实习生龚媛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