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31-84324770


广告:
0731-84324770

金睿奖内部广告-60574-余少娜
默认广告

对话《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永远对崇高有向往

2017-01-07 08:05 编辑:何雯
来源: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它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要的是总结抗战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全景式再现抗战风云的《抗日战争》一书作者王树增,从历史中“看”到:“无论今日中国还是未来中国,强盛永远靠的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
  历史与当下
  ■如果我们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与表述过于狭隘,对那些倒在抵抗侵略者的战壕里的生命是不公允的
  ■不是纯粹为了知道一场战役、一个历史进程,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
  解放周末:您曾说:“我的作品都是焦灼心灵之下的产物。”这一次,焦灼又如何促使您在一方安宁的书桌上,全景式再现70年前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
  王树增:如果不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可能还在寻找资料。这倒不是相关的档案、史料不够的问题,而是我总在焦虑我的心能否和那段历史更加靠近、和那段历史当中的中国人心灵更加靠近。
  解放周末:6年的时间、180万字的书写,这样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也是您与抗战历史不断“靠近”的路途。
  王树增: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它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与表述过于狭隘,对那些倒在抵抗侵略者的战壕里的生命是不公允的。
  因此,我设定的写作目标是,将抗战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之中,站在全体中国人命运的角度,全景式再现。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准备的时间很长,下笔也很踌躇,一直到了时间上非动笔不可的时候,才动笔。
  解放周末:动笔时,涌动于笔端的初衷是什么?
  王树增:《抗日战争》和我所有的战争系列一样,是为当代中国而写,特别是为当代中国青年而写。7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不是纯粹为了知道一场战役、一个历史进程,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
  今天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历史的某个最危险的时刻,一盘散沙状态下的中国人,面对强大的入侵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在一起了。日本人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三个月连淞沪会战都没打完。在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顽强御敌的战斗精神,上海市民倾其所有支持抗战的爱国精神,至今令我们动容。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始终迸发着这种令人动容的力量。今天,我们必须总结抗战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解放周末:中国人终于战胜近代中国深重的屈辱感,在抗战中迸发出一种“不屈”。
  王树增:中华民族终于坚定地、不惜一切地说了“不”字——我不低头、我不屈服!《抗日战争》从头到尾贯穿的精神,就是不屈服,就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可以说,《抗日战争》是试图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精神样本。当代中国人怎样提高自己的精神质量?只有一条路,就是不断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去寻找精神力量。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高扬英雄主义的节点,或者说能够为当代中国提供精神样本的节点。而抗日战争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
  战争与心灵
  ■如果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得到全民认可,这个国家是没有力量的
  ■每一寸山河都需要国民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解放周末: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日军是洋枪大炮的装备。双方军事实力悬殊,在您看来,最终逆转战争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王树增:我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赢得最终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当时中国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得到全民认可,这个国家是没有力量的。它阐明一个道理,就是只要这个民族人心不散,民族就不倒。
  第二,《论持久战》是保证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性思维,它有三个可以说支撑着整个战争进程的观点: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也正是基于持久战的原则,国民政府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第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战区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中国战场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同时存在,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中国军队实力落后,不得不节节阻滞、步步退守,而只有两个战场互相配合,才能令侵略者首尾不能相顾,才能实现以空间换时间。要知道,对于任何一支处于战斗状态的军队来讲,不能没有后方,没有后方的作战必败。所以,我认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构成了中国抗战的整体,哪一个战场的偏废都不能解释这场战争的逻辑与结局。
  解放周末: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集体性抗争的胜利。
  王树增:八年全面抗战,中国走上抗日战场的壮丁达到1335万人,他们大多数是青年农民。而那些留在田中耕作的老幼妇孺,用瘦弱的身躯担负着战争所必须的沉重的公粮税赋。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广大的产业工人,抛家舍业,跟随工业大转移到大后方,然后冒着日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坚持生产,用血与汗支撑着艰难的战争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炮火中离开教室,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为抗战奔走呼号。身处国外的爱国华侨,与处于战争苦难中的祖国生死与共。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各少数民族成立了无数支抗日游击队、自卫队,顽强抵抗入侵者。中国国土辽阔,她的每一寸山河都需要国民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解放周末:在书中您刻画了许多这样令人潸然泪下的人物故事。对此,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有个观点:我们永远需要另一种历史——保持着人的具体性的历史。这种人的具体性是《抗日战争》的有意追求吗?
  王树增:我的书和一般军史、战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学性。文学性是什么?文学性就是人性。所以,我把很多笔墨放在了人上面,上自将领下至士兵,只要是我能查到档案的人。
  我去日本查阅有关档案时,看到一个档案里讲到一个日军中佐的死亡。一次战后,这个日军中佐带领部下清理战场,四周是中国士兵的尸体。突然,中佐应声倒地。他的部下很惊愕,周围都是尸体,中佐怎么会中弹?其中有个日军就一个个地去摸尸体手中的枪,果然发现一个躺在地上的中国士兵怀里的枪是热的,但这个士兵确实已经死了。他在咽气前开了最后一枪。
  后来,我真的在中国的档案中找到了这名士兵,我穷尽资料去查他,却只知道他叫强三娃,其他一无所知。但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座丰碑。我写这个细节,是因为它是有象征意义的。虽然,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强三娃可能不识字,可能说不出什么信仰之类的话,但他心里有民族的自尊。就是要死了,我还要战斗到最后一刻,还要尽最后一口气拼回自尊。我的自尊你打不垮!
  解放周末:因此,很多读者认为《抗日战争》既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心灵史。
  王树增:确实,我更重视心灵史这个词。我们的前辈们经历过怎样的心灵蜕变的过程、心灵升华的过程,这对当代中国是有参照意义的。
  遗忘与铭记
  ■从抗战老兵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
  ■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永远是把那些为国粉身碎骨的人奉为民族的脊梁
  解放周末:“非虚构”要求的是真实。在搜寻70多年前如此浩瀚的真实的过程中,让您深有感触的是什么?
  王树增: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梳理和记述做得很不够。我甚至有时心里很难过,面对这场全民族抵御外侮的浴血战争,我们遗忘得太多,忽视了太多,这对历史不公平。我希望自己的书写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前辈,对得起为了中华民族而奋起抗战的所有将士。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境去写《抗日战争》的。
  解放周末:除了沉默的档案,抢救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成为对抗遗忘的一种方法。
  王树增:抢救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现在我们还有最后的机会,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大部分亲历者已不在世了。希望文史工作者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进行抢救性的史料挖掘与记录。前两天,我遇到了两名抗战老兵,一位93岁,一位87岁。虽然他们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了,但至少他们可以告诉我当年打仗是什么样的。更有价值的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
  解放周末:您重返当年的抗战战场,是否也是为了触摸这种历史的沧桑?
  王树增:是的。主要的战场,我都去走了一走,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等当时战争的发生地,我都去了。物是人非,但感触很深。比如,台儿庄我去了两次,现在它是一个旅游城市,漂亮得很。当我站到那里的运河边上时,历史的沧桑感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头。70多年前,就在这个运河边上,好几万中国青年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最后阵亡的有两万人。这种历史沧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解放周末:战争的硝烟已经消退了70年,但战争引发的反思却不能停歇。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时刻,您认为今天的人们最应该从中铭记的是什么?
  王树增: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但是,当外来势力把战争强加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跪着,我们要站着抗争,因为人要有尊严,民族要有尊严。我认为,“自尊”二字,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比金子还宝贵。百年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那么多屈辱,就是因为当时国人的膝盖是软的。我希望我们民族永远不要把膝盖软下去、把头颅低下来,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葆有为捍卫自尊而战斗的血性。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永远是把那些为国粉身碎骨的人奉为民族的脊梁,对“崇高”二字有向往。
  社会发展是有两个轮子的,一个是物质发展的轮子,一个是精神发展的轮子。这两个轮子不仅要同时存在,而且还要同步。但现在很多人的人生状态可以说是在推独轮车,少了一个精神承载的轮子。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代中国人应该从抗战历史中牢牢记取“自尊”、“崇高”这样的精神高度,并为之奋斗。即使一时难以达到,那么,仰望好不好?
  回望与前行
  ■一个回望过去一脸茫然的人,不可能往前走,即使往前走,也走得不踏实
  ■希望卢沟桥能够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解放周末:当现代人步履匆匆一心往前时,常常忘记了,仰望历史的背影,恰恰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王树增:回望历史,就是寻根。你知道从哪儿来,才能知道到何处去。一个回望过去一脸茫然的人,不可能往前走,即使往前走也走得不踏实。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
  很多人不明白,在人生当中回眸一望是很必要的。这回眸一望,眼光浅一点,是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这条路;眼光长远点,是审视与思考自己民族走过的路。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获得一种走下去的决心和耐力。
  解放周末:您经常会去卢沟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望吗?您试图在这座承受了抗战烽火的历史之桥中回望到什么?
  王树增:这在我看来确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或者说靠近。抗日战争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国人,从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我们都应该回顾这场战争。
  最近,我和央视一位导演刚又去了趟卢沟桥。看着卢沟桥桥中心到桥边上抗战博物馆的距离,我突然有种感觉。我对那位导演说,你看,从桥中心到博物馆虽然只有五六百米的距离,但实际上这个距离标志的历史非常漫长。
  解放周末:这距离,也象征着我们从今天走向那段历史的距离。
  王树增:我们总在试图和历史接近。而卢沟桥这样的地方,正是我们可以接近历史的地方。所以,我有时就会去看看。人们总说这个桥怎么精美,我不以为然,因为时间太长了,也不算很精美了。但我希望,卢沟桥能够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苦难与强盛
  ■一个民族要把自己经历的苦难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照耀民族前进的一盏灯
  ■国家强盛永远靠的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
  解放周末:几年前,您曾对“黄继光是假的”这样的戏说拍案而起,时下,“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战“神剧”,是否又让您坐立不安?
  王树增:小时候,我的母亲会从房梁上小心翼翼地拿下来一本很旧的家谱,认认真真地告诉我,我们家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母亲会这样做?道理很简单:知道自己“家谱”的人活得踏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也应该有一本精神图谱。而这种对英雄人物的颠覆、对历史的娱乐化,可以说是在毁坏民族的精神图谱。对此,我心有忧虑。
  解放周末:颠覆英雄、娱乐历史,说到底都是历史的虚无主义。
  王树增:当代青年对民族历史的了解与认知,总体是不够的,这造成了一种隔膜,甚至虚无。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告诉今天的年轻人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民族曾经走过怎样的路。
  另一方面,当我们这片国土上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时候,还需要有更多的纪念碑高高耸立起来。我去过的国家不多,但看到不少国家都把自己民族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和事,高高地托举起来,一代代传下去。
  解放周末:对今天而言,历史既是底线,又是标杆。
  王树增:是的。今天,当代中国人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在这种考验面前,向历史致敬、向前辈致敬就变得非常必要。
  解放周末:在致敬前辈时,您有一个感悟:“我们的前辈们承担过苦难,而且敢于承担苦难,才能换取胜利的那一天。”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欣欣向荣,苦难还有价值吗?
  王树增:一个民族有尊严的地位一定是用奋斗、苦斗,甚至要承担苦难、承担血肉付出才能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在任何时代都是有价值的,改变的只是苦难的具体方式。任何时候,一个民族都要把自己经历的苦难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
  解放周末:抗战历史这盏“灯”,为未来照耀出的是什么?
  王树增:我们一定要铭记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和平。只有国家不断强盛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我们保卫和平的实力。
  无论今日中国还是未来中国,强盛永远靠的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不管国库里有多少钱,也不取决于有多少支航母编队,最可靠、最坚强的力量就是民族集体性的人心归一。我们的国歌源自抗日战歌,之所以词都不改,就是因为它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只要信奉这一点,中国梦一定会实现。(黄玮)

[ 编辑: 何雯 ]
分享到:
微信二维码

微信平台

微信二维码

移动端

最新资讯
07:09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封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文学》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时,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 [详细]
09:04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国内刊号CN42-1037/I,国际刊号ISSN0528-838X,邮发代号38-6。目前刊发精选小说, [详细]
16:59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又有不少文学书问世,单就出版数量而言排在全国前列。不容回避的是,在宏大宣传的遮蔽下,自费出书和文化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难有全国性影响力。当然 [详细]
12:08 《诗江南》
《诗江南》
《诗江南》征稿  《诗江南》是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国内刊号33-1034/I,国际刊号1001-6694,邮发代号32-79。  《诗江南》创刊于2008年底,开辟重点栏目 [详细]
21:15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新余学院。国内刊号:36-1223/G4 国际刊号:1008-6765  《新余学院学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 [详细]
08:03 小溪流·作文画刊
小溪流·作文画刊
C版《小溪流·作文画刊》征稿启事  《小溪流》C版(作文画刊版)是小溪流的低幼版,主要适合5—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阅读。“作文串串烧”栏目的主要宗旨是:用简 [详细]
21:57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嘉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6月7日至8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详细]
02:33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征稿启事  《语文周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类报纸;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702/(F);创办于198 [详细]
15:03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88年创刊,双月刊, [详细]
00:37 《参花·小说》
《参花·小说》
《参花》杂志征稿启事  《参花》杂志是全国知名的老牌大众文艺期刊,是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创刊于1957年,隶属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当时刊名为《说演弹唱》,1981年更名为《参花 [详细]
02:43 《电脑迷》
《电脑迷》
  《电脑迷》杂志征稿函  《电脑迷》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电脑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6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详细]
07:06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B版)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少年文学刊物《小溪流》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是我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内惟一的纯少 [详细]
05:20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来源:北青网娱乐  由霍建华、赵丽颖、董春辉、马可等联袂主演的仙侠大剧《花千骨》正在湖南卫视每周日、周一晚22点档热播。最近的剧情中,十一师兄与糖宝couple感情升温,为了 [详细]
06:48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征稿启事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 [详细]
09:47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启事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为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 [详细]
回到首页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