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31-84324770


广告:
0731-84324770

金睿奖内部广告-60574-余少娜
默认广告

刘斯奋:不拘一格 不守一隅

2017-01-07 07:50 编辑:何雯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他的名字于文坛而言,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17年前,刘斯奋的《白门柳》脱颖而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鸣惊人,《白门柳》一版再版,并被改编为多种艺术样式。然而在风头正盛之际,刘斯奋却毅然封笔,全面转向书画,并于去年将成果在中国美术馆作阶段性展示,又大获好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说:“把几种才华集于一身是一种文人现象,是古老的现象。刘斯奋的出现让我们确信中国文化的精神之脉仍然是活态的。”
  是命运对他格外眷顾吗?诚然,他是认真而执着的,无论对于文学还是书画创作;他又是淡泊而率性的,虽被视为“从政”者,却从不把当官当做人生目标;他性情平和,对学术却充满敏锐和勇气。近日,回顾《白门柳》的获奖及与余英时的论战,刘斯奋向记者娓娓而谈。
  读书报:首先,我有一个属于题外的好奇:您对网络应用多么?如何评价网络对自己的影响?
  刘斯奋:我认为:互联网时代是继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又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会在短期内引发一些社会波动。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心理上应该有足够的准备,并及早谋划好应对措施。
  就我个人而言,不像年轻人那么敏锐地全方位拥抱网络时代,只是在某些方面参与一下。比如在网络上浏览新闻,QQ、微信、网购之类,我都参与。至于写作,《白门柳》的前两部我还用手写,1990电脑在我国开始普及,当时还是速度极慢的286,我立即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白门柳》第三部就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后来,也利用网络做点学术研究,觉得方便之处不少,起码不用像老一辈那样大量做卡片来积累材料,因为很多材料网上都能找到线索,查找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读书报:您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很广,您会介意自己的电子版权吗?
  刘斯奋:对于一本书的作者来说,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能有尽可能多的读者分享。写书时付出的劳动当然应该有所回报,但我觉得不是第一位的。因此签约的时候我也不重视电子版,我觉得这不太妨碍图书销售。
  读书报:还记得当年获茅盾文学奖的情况吗?
  刘斯奋:第四届评奖因为与上一届隔了八年,压了一千多部作品,竞争非常激烈。历史小说中有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唐浩明的《曾国藩》等,当时的名气都很大。而我的《白门柳》当时只出版了两部,第三部虽然写完却还未出版;加上我并非专业作家,此前也未发表过有影响的作品,在全国的文学圈乃至社会上缺乏知名度。再就是十几年间全力以赴写作,和文学圈很少打交道,在文坛中的关系交情都很浅。作品能获奖可以说完全是出于那一届评委们的公心。虽然一度引发质疑,但也由此受到关注,越来越多读者表示认可这部作品,后来又入选中国出版集团《20世纪中国文库》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先后一共推出十一个版本。
  读书报:作为非专业作家,您是如何想到写《白门柳》的?写作时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
  刘斯奋:那是1980年,我赴广西出席一个学术会议,途中结识了编辑邢富沅。交谈中他发现我对历史有想法,便建议我写历史小说。当时既未定题材,也没计划写三部,这都是后来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艺术创作这件事,确实不能完全用常情常理测度。人的潜能,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开发的。譬如,在此之前,我只写过一些诗词、散文,做过古典诗词的整理、注释,但一直觉得自己不会写小说,虽然也曾尝试式地写过一两个短篇,也并不成功。忽然决定要写长篇,而且写多卷本,确实有点胆大妄为。何况对付《白门柳》这样的题材,我还面临几大挑战:一、我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此前从未踏足江南,对江南的认识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都只限于一些文字记载。如何根据史料文字发挥想象力,去还原当时场景?这就是一大难关;二是小说的题材比较“硬”,主角是当年的大文人,大思想家。怎样从文化上、学问上驾驭和把握这些人物?怎样把思想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怎样把抽象的思想转化为艺术形象?过去似乎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做过这种尝试,也就无从借鉴。还有,就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多卷本小说总是一部不如一部。如何打破这道“魔咒”也是绝非轻松的考验。十六年写下来,也没有特别刻意和费劲,几大难题居然都得到克服,这恐怕就不是常理能够解释的。
  现在的文学研究,基本上都是研究规律,研究共性,但是其实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却是艺术家的个性,就《白门柳》的写作而言,我的主要感悟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扬长避短。如果写当代题材的小说,我未必写得好。因为我的生活经历并不特别复杂曲折,虽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但总体来说并不比其他作家丰富,对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也不够熟悉。这无疑是我的短处。我的相对优势在于:由于家学传承,我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特别是在古典诗文方面有过较深的钻研,对于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价值取向比较熟悉。这样一种“童子功”,使我在接触明末清初江南文人史料时,有一种如历其境,如温旧梦,如对故人的感觉。这也许又是我的长处。使我避免像有些缺乏准备的作家,忽然要写历史小说,只好临时抱佛脚地进行恶补,要做很多未必真正有成效的准备。当然,与历史研究家相比,写小说除了对素材的熟练驾驭,还必须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过人的想象还原能力,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读书报:那么您是掌握了哪些技巧?
  刘斯奋: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不过,如果只讲体会最深的一点,那就是对于“节奏”的全面把握和运用。大至结构、情节、叙述语言、小至人物对话、细节安排,我都处处贯彻“节奏”的理念。事实上,我认为:一切的艺术的最后抽象都是节奏。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是如此,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掌握节奏之后,写来就能够如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所谓节奏,其实是艺术家的心灵律动,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而读者则凭借作品的节奏,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产生共鸣,从而使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在这个问题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书法,书法只是一根最抽象的线条,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是书法家凭借内心的律动,把节奏赋予了线条,才使之具有打动人的魅力。好文章能荡气回肠,同样是因为掌握了语言的节奏。
  当然,写小说除了要掌握运用好节奏之外,还要不断有新点子,特别是长篇小说,新点子更加必须层出不穷,以期不断挑动读者的阅读兴奋点。《白门柳》作为多卷本小说,之所以能够避免一部不如一部,除了叙述内容和角度一再变化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点子层出不穷。使读者不会因为重复雷同而产生审美疲劳,失去阅读的兴趣。
  读书报:《白门柳》后来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流传很广。自己回过头来反观,您觉得有什么遗憾之处吗?
  刘斯奋:如果说有遗憾,就是在钱柳情爱方面,大概我原来更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描写他们,也就是说对他们这种老夫少妻结合的功利性考虑比较多,作为红颜白发的恋情,恐怕还有人性的一面,也不是那么纯粹的功利,这方面我着墨较少。
  读书报:《白门柳》获奖之后又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没再写小说?
  刘斯奋:写完《白门柳》前两部后,我先后去广州市文化局、出版局、宣传部任职,无法集中时间写作,因此第三部拖了7年才完成。写了十几年小说,可以说还是相当辛苦的。从三十六岁到五十三岁,是我精力最饱满、艺术感觉最敏锐、创作力最旺盛的一段岁月,全都投入到《白门柳》的创作中。的确,壮盛之年才能出佳作。所谓“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到了老年,恐怕没有几个作家能把长篇小说写好。献丑不如藏拙,聪明的办法是见好就收。不妨学个玛丽莲·梦露,把形象定格在最美好的时候。非得到了江郎才尽才下场,又何必呢。另外,我也想换一个活法。我的少年时有两个梦,一是当作家,一是当画家。《白门柳》完成后,算是有始有终地了却人生的一个梦,心里踏实了,剩下的“余生”就可以“挥霍”了。于是我想重拾画笔,后来有机会担任广东画院的院长,就更加促使我把精力转向绘画和书法,屈指算来,到如今也将近二十年了。
  读书报:这两个梦都基本实现了。您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吧?
  刘斯奋:确实,自从去年春天把近十多年的创作成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之后,这第二个梦也算了却了。回想起来,确实要感谢命运的厚爱。人生最快意的莫过于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至于是否能获得历史的认可,那是身后的事。生前一切吹捧炒作其实没有太大意义,最终的定位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作品。
  读书报:当下文人字画盛行,您怎么看?如何判断文人字画?
  刘斯奋:中国画三个源头,一是工匠画,二是宫廷画,三是文人画。前两类因为要受制于雇主或皇室的意志,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身的天赋才情,于是转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文人画则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有美术的天赋和兴趣,发而为之。由于不是以此来谋生,所以更忠实于自身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当然也要技术,但更强调发挥个性与激情,从而推动中国画迈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文人画的强调精神自由,加上工匠画、宫廷画的技术专精,共同构成中国画今天的整体格局,可以说各有功劳。    文人画在表现形式方面无疑也有其局限,但她代表着人类艺术发展的一种方向,这就是个性不断解放。西洋绘画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早期西方的绘画受制于宗教意志。一直发展到19世纪文艺复兴,才把世俗的感情、世俗的形象掺杂到其中。后来又出现了印象派,打破了写实的画法。再后来,又有现代派、当代艺术等等,越来越个性化,甚至除了画家本人,谁都不知道画的什么。
  中国文化由于其包容性,很早就出现儒、佛、道的共存,艺术家的个性发挥获得广大的空间,比西方提前了五百年。直到近代,中国整体国力下降,出现了否定自身文化的思潮。直到今天才又觉醒,重新发现文人画。这和中华民族复兴、自信心恢复有关。但是有多少是真正的文人?真文人是文化素养比较高,不以市场为价值取向,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另外,文人画在当今也有一个如何创新发展的课题。传统的模式固然可以继承,但要真正重振复兴,还得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文人画。这需要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
  读书报:您当年与余英时的论战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现在回顾,您怎么评价当时的论战?
  刘斯奋:这是学术界的一桩旧公案了。当时余英时的《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后,一时引起众多议论。我因为主业并非学术,当时又正埋头于《白门柳》的创作,对此可以说是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我的父亲刘逸生先生把《明报月刊》给我,问我对余英时的文章有什么看法,才得知此事。我看后认为余文是以学术研究为包装,达到为国民党的统治张目的目的。本来,余先生自有其政治立场,加以表达是他的自由。但他偏要抬出已故的陈寅恪先生来,对其诗文进行任意曲解,致使陈先生的形象蒙上虚假不实的尘垢。这显然是很不应该的。我父亲便说这是王匡(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从北京带来的,想请他写文章反驳,但他已没有精力写,问我是否愿意写。我觉得反驳并不难,便答应下来。于是一商榷、再商榷,总共写了两篇文章,与余英时的五篇文章都在《明报月刊》发表了。结果余先生挂起免战牌,但又宣称他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此后好些年,虽然余先生不断在各种场合提起这件事。但因为一直未见到他对我所提出的商榷论点进行正面回应,所以我也就未加理会。由于我不是学术界中人,尤其没有以陈寅恪先生作为长期研究课题的打算,加上余英时是个名人,我更不想落个借“骂名人出名”的嫌疑,所以就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用了“冯衣北”的笔名。又由于我当时只是个无名之辈,文章写成便交给我父亲代转,对于王匡其实是向胡乔木请缨,同时此事还涉及钱钟书先生等情节,我是事后才知道。其实,我作为局外人,当时愿意写文章,主要是一方面对于陈寅恪先生被人无端污蔑于身后,感到不平;另外,也是有愤于余英时的文章口气极其傲慢,视国内学人如无物。不过,使我略感遗憾的是,文章发表之后,始终未见有参与论辩的文章出来。倒是钱钟书先生曾致信王匡先生,认为“刘文甚好!”又,1988年,“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我有幸见到季羡林先生。他对我说:“由于年事已高,近年已很少看完一本书,但你的《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我是看完了的。我同意你的意见。”他还告诉我当年北平学人撤离的一些旧事逸闻。两位前辈当时的表态,至今对我仍旧是有力的鼓励和持久的慰藉。(舒晋瑜)
  刘斯奋简历
  1944年1月生,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历任第四、五、六届广东省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小说创作、学术研究以及绘画、书法。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文化论文《朝阳文化、巨人精神与盛世传统》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山水画作品《万岳朝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 编辑: 何雯 ]
分享到:
微信二维码

微信平台

微信二维码

移动端

最新资讯
07:09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封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文学》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时,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 [详细]
09:04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国内刊号CN42-1037/I,国际刊号ISSN0528-838X,邮发代号38-6。目前刊发精选小说, [详细]
16:59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又有不少文学书问世,单就出版数量而言排在全国前列。不容回避的是,在宏大宣传的遮蔽下,自费出书和文化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难有全国性影响力。当然 [详细]
12:08 《诗江南》
《诗江南》
《诗江南》征稿  《诗江南》是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国内刊号33-1034/I,国际刊号1001-6694,邮发代号32-79。  《诗江南》创刊于2008年底,开辟重点栏目 [详细]
21:15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新余学院。国内刊号:36-1223/G4 国际刊号:1008-6765  《新余学院学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 [详细]
08:03 小溪流·作文画刊
小溪流·作文画刊
C版《小溪流·作文画刊》征稿启事  《小溪流》C版(作文画刊版)是小溪流的低幼版,主要适合5—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阅读。“作文串串烧”栏目的主要宗旨是:用简 [详细]
21:57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嘉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6月7日至8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详细]
02:33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征稿启事  《语文周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类报纸;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702/(F);创办于198 [详细]
15:03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88年创刊,双月刊, [详细]
00:37 《参花·小说》
《参花·小说》
《参花》杂志征稿启事  《参花》杂志是全国知名的老牌大众文艺期刊,是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创刊于1957年,隶属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当时刊名为《说演弹唱》,1981年更名为《参花 [详细]
02:43 《电脑迷》
《电脑迷》
  《电脑迷》杂志征稿函  《电脑迷》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电脑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6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详细]
07:06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B版)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少年文学刊物《小溪流》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是我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内惟一的纯少 [详细]
05:20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来源:北青网娱乐  由霍建华、赵丽颖、董春辉、马可等联袂主演的仙侠大剧《花千骨》正在湖南卫视每周日、周一晚22点档热播。最近的剧情中,十一师兄与糖宝couple感情升温,为了 [详细]
06:48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征稿启事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 [详细]
09:47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启事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为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 [详细]
回到首页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