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关于二战题材的各种作品越来越少。年轻人如果忘掉这段历史,也就会忘掉历史的启示和教训,有可能重蹈战争的覆辙。”
钱乘旦认为,作为“世界大战”,二战曾在大半个地球激烈进行,其中一个主战场是中国,但长期以来中国战场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二战过程中,西方中心的倾向已经出现。后来,关于二战的解读和理解,都非常强调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把其他方面有意无意地忽略。”钱乘旦说,“比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在西方人撰写的二战史中提及很少。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战争,或者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美国和日本之间战争的附属品。”
钱乘旦介绍,这套丛书有意识地纠正了这种偏见,其中有“两册半”是写中国的——《中国正面战场》与《中国敌后战场》,在《东南亚战场》分册中,也有一半篇幅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的壮烈历史。
为何要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开讲述?钱乘旦解释,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二是的确两个战场在领导力量、作战方式、力量消长方面有很大不同。“20年前还有人回避正面战场,今天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胜利。”钱乘旦说。
钱乘旦在20年前曾为这套丛书作序,时至今日再看此文,他发现其中的基本判断完全没有过时。“首先,世界又维持了20年的和平,战后的发展主要是新兴国家的发展,世界力量的平衡由此发生变化。其次,两极世界瓦解后,这个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战争的边缘。年轻人只在电脑游戏里接触战争场面,把战争当儿戏,这种时尚的‘现代文化’有太多隐患。最后,二战是一场正义打败非正义的战争,世界人民付出了五千万人牺牲的代价。但出于偏见,有些人有意无意抹煞二战的正义性质,混淆是非。”
钱乘旦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二战的理解和评价,西方出现了一些非常微妙的变化。“在二战刚结束时,大家对战争的缘由、发源地、谁挑起的、基本过程,谁起什么作用等,评价都比较客观。比如,在欧洲,苏德战场是主战场,苏联红军起关键性作用,西方世界都予以肯定。”钱乘旦说,“但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有些人有意把苏德战场的作用降低,甚至苏军在他们的叙述中都慢慢消失。这个动向很值得注意,实际上他们在修改历史。日本国内也有人在美化侵略战争,中国人对这个动向就非常注意。”
“历史不能篡改。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人们了解那段战争的历史,了解当时的人民付出多大代价,经受多少痛苦,这非常重要。”钱乘旦提醒,在战争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最近出现一些问题。
钱乘旦说:“人们好像已经淡忘了战争的残酷性,对要战争还是要和平无所谓。而这几年国际形势——至少在某些地区,越来越紧张,有些人动不动就以战争为威胁,或者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如果像这样发展下去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对此不能不警惕。”(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