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31-84324770


广告:
0731-84324770

金睿奖内部广告-60574-余少娜
默认广告

对话陈继明:当你坚定不移地去做一件小事情时,你就是有野心的

2017-01-07 06:00 编辑:何雯
来源:宁夏西岭视觉创意

  【编者按】
  陈继明的文风是冷静客观的,甚至是克制的,他常常会故意把戏剧性降到最低点。
  ——张贤亮
  【作家简介】
  陈继明,男,1963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曾长期在宁夏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短篇小说集《寂静与芬芳》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小说曾获中华文学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小说选刊奖、十月文学奖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堕落诗》,中篇小说《陈万水名单》、《北京和尚》、《灰汉》、《圣地》,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蝴蝶》、《骨头》等。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被译作俄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
  【访谈录】
  西:西岭视觉创意    陈:陈继明
  X:陈老师,您很早就开始写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能谈谈您的心路历程吗?
  陈: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写小说,断断续续写到今天。不过,前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我的写作是缺乏自觉性的,也可以说缺乏坚定性,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缺乏坚守。常常会摇摆,甚至淡忘。最近这些年,对写作本身,对我确信的东西,我似乎刚刚才能做到坚定不移。从这个角度说,我的写作刚刚开始。
  X:您对目前这些作品还满意吗?
  陈:我不满意我的写作。我总是发现,我身体里住着很多魔鬼。不知有多少魔鬼住在我身体里,试图控制我,腐蚀我。每当我着手开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魔鬼们便纷纷跳出来,控制我腐蚀我。我开始做事的时候,魔鬼们也跟着活跃起来。而我说不清到底有多少魔鬼,也说不清都是什么样的魔鬼。以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和魔鬼斗争的结果。我是一个人,魔鬼有很多。不过,我觉得我的力量正在增强。
  X:现在就聊聊您的作品,先从《北京和尚》说起,您说过您对和尚、寺庙、道场都不太熟悉,那么您的创作是怎么进行的?
  陈:《北京和尚》的故事是从一个朋友那儿听来的,朋友在讲笑话,我却觉得听到了一个好故事。因为,听那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疑问: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一个人如果要躲,可以躲到哪儿?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写作。我对和尚、对寺庙、和佛教的确不了解,我也没有专门深入过生活。我是一个懒人,另外,我对自己的虚构能力有信心。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一个用不着虚构的小说是不存在的。朋友用五分钟讲完的故事,我虚构了五个月,写了五万字。可见,虚构并不是图省事。
  X:这篇小说最打动我的,是人的两面性。和尚的心理曲线很清晰,刚开始一定要在寺庙里当一个好和尚,碰到红芳后又动摇,跟红芳结婚,最后又想回到寺庙,这个过程就是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我觉得这个很难得。
  陈:对,一开始我就认为,这个人物的摇摆是有价值的。出还是入?这是一个问题。他要出,出去后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寺院里并不清净,加上外面还有很多东西牵着他、拉着他,或者说,诱惑着他,于是,他又不能不入,不能不回来。自始至终,他都在这样摇摆。窃以为,他的摇摆就是这个时代的摇摆,就是这个时代人心的摇摆。可乘出家的原因,我特别强调他不是因为生活困难、失恋,或任何挫折,他也不缺胳膊少腿,读过书,人很帅,完全正常,可是他偏要出家。到了寺院,他仍然关心是非曲折,于是寺院里也呆不下去了。显然,找一个能躲的地方并不容易。
  X:我关注到您的作品里面,处处可见细节,比如麻脸观音,刚开始和尚是怎么从寺庙里出来,出来后做了什么,跟红芳回家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在道场跟好哥们怎么说等等,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小说的生命力在于细节?
  陈:细节是艺术的常识,也是艺术的奥秘。进入创作的时候,使用细节的水平,远不像中学语文教材所说的那么简单。学徒也知道细节的重要性,但是,真正会使用细节的,是大师,鲁迅、索尔仁尼琴这样的大师。关于细节,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准确和密度。是否准确,密度够不够,让作品和作品见出云泥之别。
  X:麻脸观音主要代表什么?
  陈:我在某处见过这么一尊麻脸观音,可能是工艺有问题,偶然成为麻脸,我斗胆称之为麻脸观音。据说观音菩萨有千万化身,众生有何种身,观音菩萨就以何种身度化之。由此可知,麻脸观音的发明不算鲁莽。很多读者对麻脸观音有好感,看到此处痛哭流涕者大有人在,这足以说明众生都苦,人人都难,每个人都在期待一尊麻脸观音的出现。这也让我更坚定地相信,写作就是尽可能地爱人,理解人。
  X:可乘其实是麻脸观音的其中一种形象,对吗?
  陈:我自己没有这个想法。
  X:我觉得您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结尾很讲究。《北京和尚》落在麻脸观音上,而不是断指处,《陈万水名单》的结尾是,一个在饥饿年代侥幸活下的女人,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把自己饿死。导演李杨说,电影跟小说有相似的地方,像虎头、猪肚、豹尾。虎头就是开头一定要有新的东西,猪肚是内里要很丰富,豹尾是结尾一定要有力。您的小说就常常有一个很有力的结尾。您是在小说写作之前就知道结尾吗?
  陈:个别时候知道,大部分时候不知道。或者是宁愿不知道,写到跟前再说。其实这是特别专业的一个问题。如果不把写作说得过于高深莫测的话,它也是一门技术,和油漆匠粉刷工差不多。工艺要求我们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某处需要三个细节你就不能只有两个,你得想办法再弄一个;再比如,某个段落需要三千字,你就得写够三千字。一个结尾该怎么样,你也许并不知道,但是,你比较容易知道什么是不对的——要么太重了、要么太轻了、要么太早了、要么就是狗尾续貂,等等。比如,《北京和尚》如果从断指那个地方结束的话,它就显得太急促,也有点太刻意。整个故事还需要再往前走走,怎么走呢?让两个人再回一次老家,因为奶奶在那儿。麻脸观音是奶奶送给和尚的。现在,奶奶死了,这对有了裂隙的夫妻赶回去奔丧,并且要带上麻脸观音。也许奶奶存在的作用就是让她死,然后让这对小夫妻有理由一同坐火车赶回去。这是情节的延续,更是意韵的延续。在一个貌似无关紧要的地方结束,大概小说家们都喜欢这样。
  X:《陈万水名单》我也看了。在这个小说里,人死了,被称作“丝断了”。一开始我很纳闷这个“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了两页之后我发现,“丝”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气息,就是一口气。我估计你写这篇小说应该是相当费力的,因为既要栩栩如生又不失真,这是很有难度的,您当时是怎么考虑写这个小说的?
  陈:我从小就听这样的故事,人死了即“丝断了”,这个说法不知起源于什么时候,肯定比三年大饥荒要早。我们那儿每隔几十年就会有一次饥荒,民国十八年就有过一次大饥荒。所以“丝断了”的说法不可考,不知是哪一次饥荒留下的,但一定和某一次饥荒有关。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先饿得只剩一根丝,那一口气,在,又像没在,然后在某个瞬间简简单单就没了,就像丝断了一样。是丝断了,而不是死了。人们不愿说死,故作轻松地说,丝断了。成批成批地死人,天天死人,时时死人,门里门外都是死人,却偏偏不说“死”这个字,而是故作没事地说“丝断了”、“没丝了”,这里面的深微用心,村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我觉得那是一本书,仅仅一个“丝”字就是一本书。我一直试图把它写出来,结果没有写成一本书,只是写了一个中篇小说。
  X: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爬行。
  陈:是呀,“爬行”二字,也够写一本书的。勉强活着的人,没法走路,只能爬行,还不能爬远。爬出院门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趣的是,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爬行,整个地面都是玻璃,爬起来很轻松,几乎用不着费力,给一个意念身体就轻轻荡出去了,想停马上就能停下来。奇怪的是,完全没有站起来走路的愿望,似乎爬行就够了,能够轻松爬行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我把这个梦原封不动地写进了小说。我也因此明白了这个小说在写什么。我可以把它明确地说出来:我写的不是饥饿本身,而是饥饿对活下来的人到底有没有一点改变。后来生活变好了,能吃饱肚子了,人们把那个时代忘了,亲爸亲妈饿死了,如今说起来毫无感觉,甚至嘻嘻哈哈。但我总觉得某些人是无法遗忘的。我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原型,于是虚构了这样一个老人,她当时幸存下来,又恰好长寿,活到九十多岁,她觉得自己还欠这个村子一个“死”,村里的人一直以为她用不正当的、丑恶的方式活了下来,她也是突然才意识到,自己欠人家一个死。她说,我要把这个债还了。一个九十多岁的人,把自己饿死了。人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她是饿死的。因为,她的屁眼是垂下来的。当年饿死的人,都是如此,屁眼脱落。
  X:那您在这样描述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包括母女二人脸贴脸的细节,他们爬行的过程中,旁边的人头耷拉下来的描写……
  陈:人垂死之际相互贴脸这个细节,是我打听来的。
  X:我还看过您的作品《忧伤》,它跟平常的小说不太一样,一开始以为是散文,看着看着发现是小说。什么契机让您创作出了《忧伤》?
  陈:《忧伤》没写好,《忧伤》是不成功的一个作品。当初写的时候我没想把它写成散文,也没想写成小说,我计划要写一个有强大叙事能力的作品,很有可能是四不像的小说。让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切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X:您认为哪儿不成功?
  陈:因为一个刊物约稿约得紧,急着要,后半部分功夫没下够,没有把前面营造出来的那种强硬的感觉延续下去。表面看来,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我计划触及更哲学更复杂的东西。我意识中有一个大命题。但是,我的野心没有延续下来,后半部分回到常态上去了。或者有可能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了。比如,我把前面一万字的感觉再延续到三、两万字,整个三、四万字都是那种感觉,无所谓它像不像小说。其实我当时想做一个实验,我想试验一下语言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语言的边界有多远。
  X:您的创作题材很宽,篇幅有大有小。对很多导演来说,他只能拍一种题材,像贾樟柯可能就拍“乡村三部曲”,还有李安就只拍“父亲三部曲”。很多题材都能驾驭不是一般作家能干的,您是怎么样突破这种界限的?
  陈:我的小说写了乡村、城市,写了农民、知识分子,看上去面很宽,其实我自己知道,单一性也很明显。无论写什么都是写人,写人性,这一点始终没变。我的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写的是麻风病,我另外一个小说《堕落诗》写房地产。我觉得一个作家只要熟悉一个题材的细节,他就可以写,就不成问题。
  X:细节从哪里来呢?是靠平时积累,还是靠想象力?
  陈:细节可以从生活中来,也可以临时创造。《一人一个天堂》写麻风病,我对麻风病也做过细致研究,基本上都算是麻风病专家了,甚至可以和一个麻风病大夫对话的。但是,又有很多细节是在写作过程中临时创造的。
  X:是不是可以说,您的小说跟电影创作一样,重在挖掘和展现人性?创作了这么多小说,你觉得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哪些地方呢?
  陈:近来我有个突出体会,不坚定和没有是一样的,不坚定等于没有。我的一些作品有缺陷,完成的不好,主要是因为不坚定。想到了,有意图,但是,不坚定。不坚定,就瞻前顾后,就下不够功夫,就浅尝辄止。除了坚定,就是耐心。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才华是耐心,帕慕克说,“魔鬼般”的耐心。
  X:我们平时说的人性善恶是很抽象的,您能不能具体谈谈人性是指哪一方面,或者说,某一个作品中哪些事是特别表达人性方面的?
  陈:大部分时候我们对人性的议论还是俗浅的。从文艺复兴开始,全世界的作家、电影导演、编剧,其实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人性,这已经算不上稀奇了。我觉得更重要的,决定成败高低的,可能还是对人的爱,对人的理解。爱人物,理解人物,也有坚定或不坚定的问题,换句话说,你爱的够不够?你是真爱还是假爱?我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觉得他们对人物的爱溢于言表。爱是他们的宗教。我们说我们爱自己的人物,但是,和西方一些大家相比,我们爱的程度还是不够。像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小津安二郎,包括伊朗的阿巴斯这些作者,他们对自己人物的那种爱,可能是我们的几倍。虽然我们再三强调有多么爱我们的人物,其实我们还是有点冷冰冰,人物在我们作品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够的,我觉得这可能是问题所在。你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伊万的童年》、《潜行者》这些电影,作者对人物的爱,会直接从每一个镜头语言里流淌出来,成为整个影片的光辉,不用看完,你就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X:这是不是也是一个伟大作品跟普通作品的差别?
  陈:对,伟大作品和普通作品的差别,其实不大。伟大作品,有伟大的爱和理解。普通作品里只有普通的爱和理解。多一点爱、多一点理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爱和理解可能不只是态度,更是能力,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X:您今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陈: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再说刚才提到的那几个导演,他们的片子里总有一种光辉在,阳光似的禁不住往出流,想来想去我才发现,那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都更爱自己的人物,那些光辉就是爱和理解,不是别的。
  X:您觉得写剧本跟写小说的差别大吗?
  陈:差别还是大的,小说是写给一个读者的。电影是写给剧场的。看小说的是一个人。看电影的是几百人。区别主要在这儿。
  X:主题、叙述方式有差别吗?
  陈:还是有的。电影是大众艺术,即使是最文艺的那些电影,也是大众艺术,电影叙事的主要特点,就体现在“大众”两个字里。小说是一个人看的,所以,它天生是小众艺术。小说要能够满足一个人阅读时的种种需要。
  X:您写了这么多部作品,您有过这种困境吗?比如,以后您可能会越写越一般、越写越跟不上时代。
  陈:我不担心自己会落后于时代,我更担心自己会摇摆,会失去坚定性,不能坚定不移地不计后果地做自己认定的事情。
  X:您作品的时代感很强,对当下的政治、经济都有发言。
  陈:我想写出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感受,因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老家说人懒,会说:油瓶倒了都不扶。我想,一个作家更不能懒,懒到油瓶倒了都不扶的程度。我不想简简单单写点风俗化的东西,写点做作的抒情故事。
  X:我想起法国《电影手册》对贾樟柯有一个评论,认为贾樟柯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从他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可以看出这个野心,您觉得优秀作家是不是都有一个共性,有野心、有耐心?
  陈:家里做个饭可以没野心,但是要搞一个作品出来一定是有野心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没野心是写出来的,罗丹没野心做不出《思想者》那样的雕塑,鲁迅没野心写不出《阿Q正传》。我觉得艺术家很难没有野心,没野心的话你可能会选择睡大觉去。野心就是你的力量,甚至是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视角。光有野心还不够,有多大野心,就要有多大耐心。野心大,耐心小,常见的情况是这样。
  就说电影吧,《教父》、《辛德勒名单》、《发条橙》、《下午五点》、《博击俱乐部》、《潜行者》、《小鞋子》、《白汽球》,这些电影都是有野心的,野心不光和大和国家和命运有关,野心也常常和小和家常有关。
  X:是不是仍然是坚定性的问题?
  陈:对,当你坚定不移地去做一件小事情时,你就是有野心的。

 

[ 编辑: 何雯 ]
分享到:
微信二维码

微信平台

微信二维码

移动端

最新资讯
07:09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封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文学》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时,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 [详细]
09:04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国内刊号CN42-1037/I,国际刊号ISSN0528-838X,邮发代号38-6。目前刊发精选小说, [详细]
16:59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又有不少文学书问世,单就出版数量而言排在全国前列。不容回避的是,在宏大宣传的遮蔽下,自费出书和文化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难有全国性影响力。当然 [详细]
12:08 《诗江南》
《诗江南》
《诗江南》征稿  《诗江南》是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国内刊号33-1034/I,国际刊号1001-6694,邮发代号32-79。  《诗江南》创刊于2008年底,开辟重点栏目 [详细]
21:15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新余学院。国内刊号:36-1223/G4 国际刊号:1008-6765  《新余学院学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 [详细]
08:03 小溪流·作文画刊
小溪流·作文画刊
C版《小溪流·作文画刊》征稿启事  《小溪流》C版(作文画刊版)是小溪流的低幼版,主要适合5—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阅读。“作文串串烧”栏目的主要宗旨是:用简 [详细]
21:57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嘉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6月7日至8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详细]
02:33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征稿启事  《语文周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类报纸;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702/(F);创办于198 [详细]
15:03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88年创刊,双月刊, [详细]
00:37 《参花·小说》
《参花·小说》
《参花》杂志征稿启事  《参花》杂志是全国知名的老牌大众文艺期刊,是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创刊于1957年,隶属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当时刊名为《说演弹唱》,1981年更名为《参花 [详细]
02:43 《电脑迷》
《电脑迷》
  《电脑迷》杂志征稿函  《电脑迷》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电脑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6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详细]
07:06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B版)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少年文学刊物《小溪流》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是我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内惟一的纯少 [详细]
05:20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来源:北青网娱乐  由霍建华、赵丽颖、董春辉、马可等联袂主演的仙侠大剧《花千骨》正在湖南卫视每周日、周一晚22点档热播。最近的剧情中,十一师兄与糖宝couple感情升温,为了 [详细]
06:48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征稿启事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 [详细]
09:47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启事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为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 [详细]
回到首页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