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31-84324770


广告:
0731-84324770

金睿奖内部广告-60574-余少娜
默认广告

李欧梵:中国当代文坛,作家创作欲过于旺盛

2017-01-07 05:33 编辑:何雯
来源:羊城晚报

  1942年,李欧梵生于河南,年少时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期间曾与同学白先勇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领台湾文坛潮流。其后,他负笈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师从本杰明·史华兹和费正清,获得博士学位。
  在学界影响甚广的专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正是李欧梵的博士论文缩写版。他研究鲁迅的作品《铁屋中的呐喊》,致力于将鲁迅从“政治神话”还原到作家的地位,从作品探讨鲁迅的内心世界。《上海摩登》则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新感觉派”的作家和作品。对自己其他的中文著作,李欧梵都视之为“杂学”。
  作为一个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李欧梵自称是“杂学家”,主张“古今中外的学问都要知道一点,不懂或不通的时候不耻下问,学问的意义就是边‘学’边‘问’”。他给自己贴了三个标签:学者、文化人、爱好者。他说,“文化人的另一个通俗名词是文化工作者,因为用文字作工具,又可称为文字工作者。至于作家的头衔,我愧不敢当,两本小说也只能算是业余爱好的娱乐产物。”学术研究之余,李欧梵喜爱电影、古典音乐和建筑,他说自己是“狐狸型”学者,“狐狸知道很多(小)东西,而刺猬只知道一个大东西”。
  李欧梵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2004年从美国退休之后,他迁居香港,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借本次香港书展,羊城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A
  才写了两部小说,获评“年度作家”有点难为情
  羊城晚报:对于您获得这届香港书展“年度作家”称号,外界有一些争议,认为您是学者而不是作家。
  李欧梵:我留意到了,倒没有不高兴,反而是体谅大家的忧虑。我很尊重“作家”,作家是崇高又神圣的,自己不过写了两本小说,被称为“作家”似乎有点难为情。于是我打算写电邮婉拒奖项,还想着推荐黄碧云或小思,这两人都比我更合适。可动手写邮件时,我太太说:“你以为自己是谁啊?时代不断改变,作家的定义也不再片面,学者用心写的文字也有价值。”这么一想,虽然我不是创作型作家,但也写了大量杂文和评论,“年度作家”或许是对我这么多年的文化工作做出的一种肯定,这是荣誉,也是责任。
  我想,与其将写作者的身份画等号,不如平等地用文字看待各人,去研究各自的风格,似乎更有意思。在我之前的五位年度作家,刘以鬯、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五个人、五种写作风格、五种身份,各自丰富了文坛的多样性,是很值得开心的事。这也让我看到香港文化的可贵,有一种宽大的混杂性。
  羊城晚报:您自己写过两本小说,刘禾教授近来也出版了小说《六个字母的解法》。但有些人会认为学者写不出好小说,这是偏见吗?
  李欧梵:不是谦虚,我确实觉得自己写小说的文字不行,怎么改都不行,总比不上别人。小说不是传记,是有思想有艺术的体裁,越看书越觉得自己不足。学者从事小说创作其实大有人在,比如我最崇拜的学者艾柯,他的小说《玫瑰之名》多了不起,里边多少典故,你看他的小说就知道这个人真是读书人,爱书如命的。现在分工越来越细,创作和研究似乎是截然分开的,其实不尽然,同时我也反对那种套用理论术语来研究文本的文章。
  羊城晚报:资料上都说您和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他们共同创办了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您在其中担任什么工作,在上面发表过文章吗?
  李欧梵:《现代文学》的创建在台湾已经变成一个“神话”,身在其中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没做太多事情。主要负责人是我同桌王文兴,他一进大学就说要办一本杂志,他坐在我旁边就是一天到晚在看书,看到好词好句要抄出来,还跟我感叹,“你看这词用得多好,我怎么没想到用这个词。”他是会一个个字眼去抠的。班上还有一位同学陈若曦,她大一在班上写了篇小文章,被老师拿出来公开宣读,还推荐到当时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
  夏济安培养了我们这一批学生,没有《文学杂志》就没有《现代文学》,他去美国后,《文学杂志》也就停办了。大家还想继续把杂志办下去,于是白先勇慷慨解囊,拿出从他父亲白崇禧那分得的家产,到工厂放高利贷,用利息来办了《现代文学》。我们想在台湾建立一种“现代主义”的新风气,把当时台湾文学所流行的教条式的、形式主义的、为政治服务的东西丢掉,也是《现代文学》第一次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卡夫卡介绍到中国,发表了他两篇文章。
  文字的功能正在被视觉媒体取代
  羊城晚报:小说在今天的地位日益边缘,您有这样的感受吗?
  李欧梵:好些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坚信,文字不死、文学不死,但会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有时是我们料不到的,我持着开放的心态。文字表达的世界叫文学,电影不算文学,但剧本算。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将文字背后的潜能用种种创意的方式带出来。现在的危机不是文学问题,而是大家对文字不够严谨和重视。比如说中文,多少人能像台湾的王文兴老先生一样,每天只写不超过300字?虽然你可以说最后出来的东西也不见得怎样,但他那种敬业的精神,我都很想学习。我远远比不上他,在这个时代,看的人越少,越应该关注,这样才能使文字不死。
  我认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大家写得太快了,出书太多,看都看不及,作家的创作欲太旺盛了,不再对文字进行雕琢,出版一部小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快,就像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样。对我来讲,文字的琢磨是要花很多工夫的,不然的话你搞别的算了。文字的功能正在被视觉媒体取代,照相、电影等等。现在大家吃饭前都疯狂拍照,没人再用文字去描述菜品的美味。而世界上的伟大作家,会用文字去描摹它的美感。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他可以用几天时间去写法国小饼干的味道,他曾让人用法文将这部分描写读出来,简直如同音乐一样,那种文字的魔力,即使不会法文的人,也同样会受到震撼。
  羊城晚报:最近有没有关注哪位当代作家?您对当代文学有什么样的整体判断?
  李欧梵:看了麦家的《暗算》,感觉蛮好玩,蛮有创意的。我年纪很老了,跟我交往的老一辈作家比较多,可能年轻人都不记得了。1980年代我到中国大陆也见到王蒙、张洁这些作家。后来也和苏童、余华有过交流,莫言见过一两次。但我认识年轻作家比较少,所以很难评论现在的写作状况,感觉恐怕是现在越来越多元了。中国地方大,人口多,不管什么都有各种各样的。我自己是多元主义者,就怕文学往一边跑。
  C
  过去作者跟在批评家后面,
  现在他们走在前面
  羊城晚报:现在文学批评的影响力远不如早些年了,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怎样的?
  李欧梵:文学批评不是批来批去的,也不是批或者捧,文学批评叫Literary Criticism,中国古代文学也有,从文本出发,延伸到文字带动出来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把作品的来龙去脉,放置于批评家的视野中进行阐释,让读者得到一些新的见解。可能读者没看出来,批评家看出来了,这我就觉得不错,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说我用一套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吓唬你,那是半吊子理论。真正的文学批评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因为批评本身要博览群书之后才能写。夏志清就是文学批评家多于文学史家,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略》基本上是文学批评的论集,他写钱锺书、张爱玲就非常精彩。
  文学理论不能凌驾于文本之上,我反对过度理论化。但理论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想不透,看看理论,噢,原来可以这么看。
  羊城晚报:许子东老师说现在是文学批评最弱的年代,您认为呢?
  李欧梵:我没有太整体的观察,许子东比我关注得多,所以我只能同意他的观点了。现在的危机可能在于,尤其在中国大陆,尖锐的几乎近于谩骂的批评很多,有些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而真正扎实有思考深度的批评,比较少,或者说影响力也小了。现在文学批评确实没什么地位,想想当年李陀可是“呼风唤雨”式的批评家。今天的作者才不管呢,只要有一百万读者就够了。以前作者是跟在批评家后面走的,现在走在前面了。中国的作家很多,但批评家越来越少。每次到书展,看到这么多作品,我都没看,有个借口就是我老了,作品看不过来。
  D
  拍完三部赚钱片之后,
  就该拍一部不赚钱的
  羊城晚报:您作为资深影迷,怎么看现在的一些大导演拍出来的片子远远不及他们的早期作品?
  李欧梵:我担心这些导演受到过度商业化的影响,特别是张艺谋,过度商业化之后,他是为赚钱而拍的,为大场面、为观众而拍,但早期他们本身是为电影来拍的。他早期的《黄土地》,那真是为电影理想而拍的,我还在课上给学生讲过。不能说现在他们江郎才尽,而是他们太聪明了,认为谈艺术的年代已经过去,于是就不再拍这种电影。但我认为不见得,还是应该站在艺术良心上。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家,拍三部赚钱的片子以后,就该拍一部不赚钱的。张艺谋的好电影其实都是小成本电影,比如《我的父亲母亲》、《秋菊打官司》,最差的是《金陵十三钗》,简直是不应该拍的,当然我这么讲有点过分啊。
  羊城晚报:您在大陆出生,台湾成长,在美国度过大半生,如今定居香港,能否谈谈不同地区给您留下的不同印象?
  李欧梵:我感觉台湾还是有种中国文化的底蕴,就是儒家的理念,谦虚、和气、善良,也很注重人和社会的关系。相比之下,香港和大陆在这方面少了一点。香港的文化是通俗文化,但精英文化也有,很多小众团体、活动也都很多,所以我说香港的文化是不按常理出牌,我蛮喜欢的。香港文学中严肃的作品少,但少数这些作品耗费作者很多心血,比如董启章的小说,文学技巧非常多,内容也很深刻,但香港很少人看,感觉是吃力不讨好。我是另类教授,如果北京污染不严重,我还蛮想住在北京的。台湾居住是舒服,但太闭塞了,想来想去还是定居香港好。(何晶)

[ 编辑: 何雯 ]
分享到:
微信二维码

微信平台

微信二维码

移动端

最新资讯
07:09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封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文学》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时,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 [详细]
09:04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国内刊号CN42-1037/I,国际刊号ISSN0528-838X,邮发代号38-6。目前刊发精选小说, [详细]
16:59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又有不少文学书问世,单就出版数量而言排在全国前列。不容回避的是,在宏大宣传的遮蔽下,自费出书和文化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难有全国性影响力。当然 [详细]
12:08 《诗江南》
《诗江南》
《诗江南》征稿  《诗江南》是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国内刊号33-1034/I,国际刊号1001-6694,邮发代号32-79。  《诗江南》创刊于2008年底,开辟重点栏目 [详细]
21:15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新余学院。国内刊号:36-1223/G4 国际刊号:1008-6765  《新余学院学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 [详细]
08:03 小溪流·作文画刊
小溪流·作文画刊
C版《小溪流·作文画刊》征稿启事  《小溪流》C版(作文画刊版)是小溪流的低幼版,主要适合5—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阅读。“作文串串烧”栏目的主要宗旨是:用简 [详细]
21:57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嘉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6月7日至8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详细]
02:33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征稿启事  《语文周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类报纸;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702/(F);创办于198 [详细]
15:03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88年创刊,双月刊, [详细]
00:37 《参花·小说》
《参花·小说》
《参花》杂志征稿启事  《参花》杂志是全国知名的老牌大众文艺期刊,是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创刊于1957年,隶属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当时刊名为《说演弹唱》,1981年更名为《参花 [详细]
02:43 《电脑迷》
《电脑迷》
  《电脑迷》杂志征稿函  《电脑迷》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电脑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6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详细]
07:06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B版)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少年文学刊物《小溪流》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是我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内惟一的纯少 [详细]
05:20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来源:北青网娱乐  由霍建华、赵丽颖、董春辉、马可等联袂主演的仙侠大剧《花千骨》正在湖南卫视每周日、周一晚22点档热播。最近的剧情中,十一师兄与糖宝couple感情升温,为了 [详细]
06:48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征稿启事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 [详细]
09:47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启事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为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 [详细]
回到首页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