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在北京话中原指提笼架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后来演变为对在某一行业曾经辉煌过的中老年人的尊称。由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并以此摘取台湾金马奖影帝的电影《老炮儿》讲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经历与故事。这部电影即将于今天上映,同名小说也于近日推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管虎介绍,小说是他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加以演绎发挥而来,增加了很多电影中因时长受限而无法表达的情节。比如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如何在江湖上立稳脚跟、六爷与许晴饰演的“话匣子”的恩怨情史、张涵予饰演的闷三儿如何从沉默寡言变得越来越心狠手快、吴亦凡饰演的小飞显赫家族背后的丑恶秘史等,以及种种在电影里只是匆匆闪过的老炮儿们的江湖传闻。
他还表示,小说参考了大量过去北京“老炮儿”们的原型,对其加工、整合,力图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父辈江湖,在追忆过去的同时,又对比了当下年轻一辈“小炮儿”们的江湖圈子。“胡同、鹩哥、辣妹、跑车、仗义的老北京、困囿的新生代……这是一个旧江湖的没落、一曲平民贵族的挽歌,也是一部记录时代更替的札记。”
对话
“老炮儿”绝不会被时代淘汰
北青报:很多读者和观众都不太理解“老炮儿”的含义,请您先介绍一下。
管虎:我认为“老炮儿”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中国人身上应该有的一些很好的品质,比如兄弟情义、对弱势群体的关切等等,但是因为时代发展过快,很多人慢慢淡忘和丢掉了这些东西。现在电影的影响力比较大,可以说是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我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小义务,就是需要把这种精神重新拿出来给大家看到。
北青报:那么在您眼中,“老炮儿”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管虎:所谓“老炮儿”,其实就是每个时代都会留下的一些硕果仅存的人,他们有情有义有担当、有血性、有底线,把尊严看得特别重要,不可践踏。现在看来他们可能有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但也绝不会被时代淘汰。
北青报:您是否也想通过《老炮儿》把“老炮儿”和“小炮儿”这两代人的不同观念做一个比较?
管虎:只要是两代人,肯定观念是不同的,这没什么不好,如果两代人的观念相同、雷同,反倒是一件可怕的事。不过我想写的主要不是他们的差异,而是传承。好的东西需要有传承,尽管江湖终归会变化,时代也会有交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但有些精神是不应该改变的。比如小飞对六爷的神往和钦佩、小波替父亲挡的那一拳,都是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有着温暖的力量。
北青报:您12岁之前就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这12年的生活对您创作《老炮儿》有什么影响?
管虎: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不会很深刻吧,只是有一点模模糊糊的印象,但正因如此,才会促使你长大后去假想出一个空间,臆造出一段曾经的记忆,并使它越来越像你想要的样子,越来越真实化。《老炮儿》就是这样,是用各种印象和想象拼凑而来,当然它的根源还是那段真实的生活。
北青报:电影主演冯小刚和许晴都是大院儿长大的,您觉得大院儿的孩子和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有哪些不同?
管虎:大院儿的孩子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写的那样,他们就是当年的贵族,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胡同里的孩子就更贴近底层,更接地气。
北青报:小说中有很浓厚的京味儿,包括还有爷们儿之间的粗口,看得出您应该是很喜欢老北京这种直爽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吧。
管虎:的确是这样,而且小说比电影的京味儿要更浓一些,因为这种地域特色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事更有帮助,相比较来说电影需要考虑到更多观众的接受度,没法像小说这么强烈。我生活中也是喜欢直来直去,越直接越好,拐弯抹角就显得磨叽了。
北青报:您在小说里还描写了很多北京过去的代表性地点,都是一代老北京人的共同记忆,您很怀念老北京吗?最怀念它的哪些地方?
管虎:我其实并不是想缅怀老北京,而是想让大家注意到新北京,注意到北京所发生的那些变化。在我看来,今天的北京比起过去可以说已经相当异化了,异化的程度超过世界上很多古老的城市,这就是我创作《老炮儿》的初衷。至于我个人,我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北京那些又便宜又美味的好吃的,还有人与人打交道比较简单,像是邻里关系都特别亲密、融洽。(记者 崔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管虎介绍,小说是他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加以演绎发挥而来,增加了很多电影中因时长受限而无法表达的情节。比如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如何在江湖上立稳脚跟、六爷与许晴饰演的“话匣子”的恩怨情史、张涵予饰演的闷三儿如何从沉默寡言变得越来越心狠手快、吴亦凡饰演的小飞显赫家族背后的丑恶秘史等,以及种种在电影里只是匆匆闪过的老炮儿们的江湖传闻。
他还表示,小说参考了大量过去北京“老炮儿”们的原型,对其加工、整合,力图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父辈江湖,在追忆过去的同时,又对比了当下年轻一辈“小炮儿”们的江湖圈子。“胡同、鹩哥、辣妹、跑车、仗义的老北京、困囿的新生代……这是一个旧江湖的没落、一曲平民贵族的挽歌,也是一部记录时代更替的札记。”
对话
“老炮儿”绝不会被时代淘汰
北青报:很多读者和观众都不太理解“老炮儿”的含义,请您先介绍一下。
管虎:我认为“老炮儿”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中国人身上应该有的一些很好的品质,比如兄弟情义、对弱势群体的关切等等,但是因为时代发展过快,很多人慢慢淡忘和丢掉了这些东西。现在电影的影响力比较大,可以说是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我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小义务,就是需要把这种精神重新拿出来给大家看到。
北青报:那么在您眼中,“老炮儿”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管虎:所谓“老炮儿”,其实就是每个时代都会留下的一些硕果仅存的人,他们有情有义有担当、有血性、有底线,把尊严看得特别重要,不可践踏。现在看来他们可能有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但也绝不会被时代淘汰。
北青报:您是否也想通过《老炮儿》把“老炮儿”和“小炮儿”这两代人的不同观念做一个比较?
管虎:只要是两代人,肯定观念是不同的,这没什么不好,如果两代人的观念相同、雷同,反倒是一件可怕的事。不过我想写的主要不是他们的差异,而是传承。好的东西需要有传承,尽管江湖终归会变化,时代也会有交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但有些精神是不应该改变的。比如小飞对六爷的神往和钦佩、小波替父亲挡的那一拳,都是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有着温暖的力量。
北青报:您12岁之前就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这12年的生活对您创作《老炮儿》有什么影响?
管虎: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不会很深刻吧,只是有一点模模糊糊的印象,但正因如此,才会促使你长大后去假想出一个空间,臆造出一段曾经的记忆,并使它越来越像你想要的样子,越来越真实化。《老炮儿》就是这样,是用各种印象和想象拼凑而来,当然它的根源还是那段真实的生活。
北青报:电影主演冯小刚和许晴都是大院儿长大的,您觉得大院儿的孩子和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有哪些不同?
管虎:大院儿的孩子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写的那样,他们就是当年的贵族,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胡同里的孩子就更贴近底层,更接地气。
北青报:小说中有很浓厚的京味儿,包括还有爷们儿之间的粗口,看得出您应该是很喜欢老北京这种直爽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吧。
管虎:的确是这样,而且小说比电影的京味儿要更浓一些,因为这种地域特色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事更有帮助,相比较来说电影需要考虑到更多观众的接受度,没法像小说这么强烈。我生活中也是喜欢直来直去,越直接越好,拐弯抹角就显得磨叽了。
北青报:您在小说里还描写了很多北京过去的代表性地点,都是一代老北京人的共同记忆,您很怀念老北京吗?最怀念它的哪些地方?
管虎:我其实并不是想缅怀老北京,而是想让大家注意到新北京,注意到北京所发生的那些变化。在我看来,今天的北京比起过去可以说已经相当异化了,异化的程度超过世界上很多古老的城市,这就是我创作《老炮儿》的初衷。至于我个人,我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北京那些又便宜又美味的好吃的,还有人与人打交道比较简单,像是邻里关系都特别亲密、融洽。(记者 崔巍)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