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融爱在家中读《世说新语》。徐瑞哲 摄 这个年过了,钱谷融98岁了,依旧戴着那顶堪称标配的行头——八角帽。从春节到元宵,华师大二村一幢老式公房,通向三楼的木头楼梯总是咯吱作响——满天下的“桃李”们几乎天天有人登门,给这位沪上文艺理论界泰斗拜年。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文系主任谭帆也来探望,在老爷子面前叹道:“我57岁了,要做不动了。”钱谷融笑言,他文革后“第二次出山”时57岁,还只是一个讲师呢。算了算,这个“五四”运动同龄人,从华东师大建校起,当了38年讲师,到法定退休年龄延聘之后,才直接评上教授,一干干到80岁。钱谷融说,这辈子没说过别人的话,说的都是自己的话。
那天下午4时半,钱老例行散步时点。记者陪他拄着拐杖走下木梯,取了五六份报纸,步行十几分钟,到了长风公园银锄湖畔,在一条长椅上谈起了平静而有波澜、恰如湖水般的文论百年。
老楼更满老湖更静
记者:您住这边多久了?房子很老了。
钱谷融:反正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就一直住这儿。从前住在师大一村,后来住二村。那时,我和爱人原本都要被调到原南昌中正大学,因为华师大建校,才留在上海。当时让我做图书馆主任或中文系讲师,我说我不愿做领导。
记者:一住就住了那么多年啊。现在您是三室一厅、四世同堂了?
钱谷融:是。最小的就是我的重外孙女,还没上幼儿园呢,刚学会叫“太爷爷”。
记者:据说您还不是这个教师新村最老的教授,二村有个“邻居”,是另一位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徐中玉先生。
钱谷融:他比我大4岁。我们中学、大学都是同学,在华东师大共事60多年。不过,我们两个人正好相反,我是无能又懒惰,他是能干又勤奋。他一个人做的工作,至少比三个我,恐怕比四个我都多。我看到他,非常惭愧。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还能天天走动。每次都来长风公园?
钱谷融:对,就走到湖边坐坐。这湖,原来叫碧螺湖,比较小。当年我们师生都要参加劳动,来挖过湖。挖出的泥,就堆在旁边,成了假山,有17米高。
记者:这湖蛮大蛮深的,原来还有这样的渊源。那么多年,您对它一定很有感情。
钱谷融:记得当年连湖边上都挂着横幅“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别人都在阶级斗争,我还是一个人来这里散步,看看湖光山色。
文学还是要讲艺术
记者:看您现在还在读不少新书,那是一套《学者访谈》六卷本?
钱谷融:都是别人送来给我看的。别人送点报纸杂志给我,我自己也订几份。除了新闻类报纸,还有社会科学报、文学报之类的。
记者:您自己也出了新书《闲斋外集》,还亲笔在扉页上题字了。
钱谷融:呵呵,是一些从前没收入文集的文章,送给朋友看看。
记者:那么,您这辈子比较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钱谷融:我其实是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与时俱进,一直玩到现在。自己不主动写,都是别人“逼”我写出来。连“文学是人学”这样的文章,也是被“逼”出来的,学校一级级领导动员督促,每个人都要写文章来讨论。不过,到现在我还认为,每篇文章都没有错,我没有说过后悔的话。即使这些文章被拿来批判,也不冤枉。
记者:因为这篇文章,您受到全国范围有组织的批判,并且差点把您划成右派,是这样吗?
钱谷融:其实,我已经被学校内定为右派,不过真的感谢当时文化部的一位领导,他说“这可作为学术问题讨论”。因此,我不算右派,但徐中玉还是成了右派。
记者:那您最喜欢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呢?
钱谷融:文学还是要讲艺术。我还是喜欢18、19世纪的作品,20世纪以后的不太喜欢。Jane Austen (简·奥斯汀)不错,比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记者:听说夫人去世后、装修老房前,您把绝大多数的书都送给学生了,但留下了解放前买的原版英文书和6个版本的《世说新语》。我发现您手边就一直有本《世说新语》,很喜欢读吗?
钱谷融:嗯,《世说》看了几十年了,余嘉锡的版本最好。你知道魏晋风骨、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高压的时代。
最爱生吃澳龙
记者:您现在每天看书读报,眼睛不累吧?
钱谷融:还行,老花镜也不戴,因为戴和不戴都差不多。我还看看电视,基本上就看戏曲频道,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都看。戏曲好,有时不必看,听听就好。
记者:天色不早,您每次公园散步都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钱谷融:反正差不多正好回去吃晚饭。除了下雨,我都出来。雾霾什么的不怕,我刀枪不入。
记者:心态好,腿脚灵,别人很关心您老的长寿之道,您爱吃点什么?
钱谷融:我主要吃面食,便于消化。菜么,什么都吃。最喜欢吃大龙虾,蘸点芥末生吃,一次可以吃一只,家中冰箱里还有澳洲龙虾。不过,现在澳龙太贵了,五六百块一斤。吃不起就吃三文鱼,五六十块一斤。
记者:您胃口真好,睡得怎样?
钱谷融:晚上10时睡,早上7时醒。夜里不要起夜,因为一直插着导尿管。每天就吃点药,其他没什么。
记者:您平常还有什么爱好?
钱谷融:从前和夫人做对家,跟历史系、数学系的教授夫妇搓麻将,一桌上学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的都有。另外么,还和院士打打桥牌,不过现在都凑不齐人了。(徐瑞哲)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文系主任谭帆也来探望,在老爷子面前叹道:“我57岁了,要做不动了。”钱谷融笑言,他文革后“第二次出山”时57岁,还只是一个讲师呢。算了算,这个“五四”运动同龄人,从华东师大建校起,当了38年讲师,到法定退休年龄延聘之后,才直接评上教授,一干干到80岁。钱谷融说,这辈子没说过别人的话,说的都是自己的话。
那天下午4时半,钱老例行散步时点。记者陪他拄着拐杖走下木梯,取了五六份报纸,步行十几分钟,到了长风公园银锄湖畔,在一条长椅上谈起了平静而有波澜、恰如湖水般的文论百年。
老楼更满老湖更静
记者:您住这边多久了?房子很老了。
钱谷融:反正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就一直住这儿。从前住在师大一村,后来住二村。那时,我和爱人原本都要被调到原南昌中正大学,因为华师大建校,才留在上海。当时让我做图书馆主任或中文系讲师,我说我不愿做领导。
记者:一住就住了那么多年啊。现在您是三室一厅、四世同堂了?
钱谷融:是。最小的就是我的重外孙女,还没上幼儿园呢,刚学会叫“太爷爷”。
记者:据说您还不是这个教师新村最老的教授,二村有个“邻居”,是另一位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徐中玉先生。
钱谷融:他比我大4岁。我们中学、大学都是同学,在华东师大共事60多年。不过,我们两个人正好相反,我是无能又懒惰,他是能干又勤奋。他一个人做的工作,至少比三个我,恐怕比四个我都多。我看到他,非常惭愧。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还能天天走动。每次都来长风公园?
钱谷融:对,就走到湖边坐坐。这湖,原来叫碧螺湖,比较小。当年我们师生都要参加劳动,来挖过湖。挖出的泥,就堆在旁边,成了假山,有17米高。
记者:这湖蛮大蛮深的,原来还有这样的渊源。那么多年,您对它一定很有感情。
钱谷融:记得当年连湖边上都挂着横幅“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别人都在阶级斗争,我还是一个人来这里散步,看看湖光山色。
文学还是要讲艺术
记者:看您现在还在读不少新书,那是一套《学者访谈》六卷本?
钱谷融:都是别人送来给我看的。别人送点报纸杂志给我,我自己也订几份。除了新闻类报纸,还有社会科学报、文学报之类的。
记者:您自己也出了新书《闲斋外集》,还亲笔在扉页上题字了。
钱谷融:呵呵,是一些从前没收入文集的文章,送给朋友看看。
记者:那么,您这辈子比较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钱谷融:我其实是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与时俱进,一直玩到现在。自己不主动写,都是别人“逼”我写出来。连“文学是人学”这样的文章,也是被“逼”出来的,学校一级级领导动员督促,每个人都要写文章来讨论。不过,到现在我还认为,每篇文章都没有错,我没有说过后悔的话。即使这些文章被拿来批判,也不冤枉。
记者:因为这篇文章,您受到全国范围有组织的批判,并且差点把您划成右派,是这样吗?
钱谷融:其实,我已经被学校内定为右派,不过真的感谢当时文化部的一位领导,他说“这可作为学术问题讨论”。因此,我不算右派,但徐中玉还是成了右派。
记者:那您最喜欢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呢?
钱谷融:文学还是要讲艺术。我还是喜欢18、19世纪的作品,20世纪以后的不太喜欢。Jane Austen (简·奥斯汀)不错,比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记者:听说夫人去世后、装修老房前,您把绝大多数的书都送给学生了,但留下了解放前买的原版英文书和6个版本的《世说新语》。我发现您手边就一直有本《世说新语》,很喜欢读吗?
钱谷融:嗯,《世说》看了几十年了,余嘉锡的版本最好。你知道魏晋风骨、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高压的时代。
最爱生吃澳龙
记者:您现在每天看书读报,眼睛不累吧?
钱谷融:还行,老花镜也不戴,因为戴和不戴都差不多。我还看看电视,基本上就看戏曲频道,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都看。戏曲好,有时不必看,听听就好。
记者:天色不早,您每次公园散步都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钱谷融:反正差不多正好回去吃晚饭。除了下雨,我都出来。雾霾什么的不怕,我刀枪不入。
记者:心态好,腿脚灵,别人很关心您老的长寿之道,您爱吃点什么?
钱谷融:我主要吃面食,便于消化。菜么,什么都吃。最喜欢吃大龙虾,蘸点芥末生吃,一次可以吃一只,家中冰箱里还有澳洲龙虾。不过,现在澳龙太贵了,五六百块一斤。吃不起就吃三文鱼,五六十块一斤。
记者:您胃口真好,睡得怎样?
钱谷融:晚上10时睡,早上7时醒。夜里不要起夜,因为一直插着导尿管。每天就吃点药,其他没什么。
记者:您平常还有什么爱好?
钱谷融:从前和夫人做对家,跟历史系、数学系的教授夫妇搓麻将,一桌上学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的都有。另外么,还和院士打打桥牌,不过现在都凑不齐人了。(徐瑞哲)
[ 编辑: 何雯 ]